《校注醫醇賸義》~ 卷二 (10)
卷二 (10)
1. 脾勞
脾勞者,或飲食不調,或行役勞倦,積久脾敗,四肢倦怠,食少身熱,行健湯主之。
行健湯(自制)
黃耆(二錢),人參(二錢),茯苓(二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當歸(二錢),白芍(一錢酒炒),青蒿梗(一錢五分),廣皮(一錢),砂仁(一錢),料豆(三錢),木香(五分),大棗(二枚),姜(三片)
白話文:
脾氣虛弱的人,可能是飲食不節制,也可能是過度勞累,久而久之脾臟功能衰退,就會出現四肢乏力、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等症狀,可以用行健湯來治療。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從本來無方中,自出手眼立一方。用四君加黃耆,四物去芎、地,加料豆、蒿梗以佐歸、芍,加香砂、陳皮以佐參、耆、朮、苓、草、薑、棗,調其營衛,亦所以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也。祖怡注。
白話文:
先生這方藥方,依據《難經》中「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的原則,從原本沒有藥方的基礎上,憑藉高超的醫術自行創制。
方子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入黃耆,再以四物湯為基礎,去除川芎、地黃,加入料豆、蒿梗來輔助當歸、芍藥,再添加香砂、陳皮來輔佐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以調和人體的營氣和衛氣,這也是遵循「調其飲食,適其寒溫」的原則。
這是祖怡的註解。
2. 腎勞
腎勞者,真陰久虧,或房室太過,水竭於下,火炎於上,身熱腰疼,咽乾口燥,甚則咳嗽吐血,來蘇湯主之。
來蘇湯(自制)
天冬(二錢),麥冬(二錢),生地(三錢),熟地(三錢),南沙參(三錢)北沙參(三錢),白芍(一錢),赤芍(一錢),沙苑(三錢),貝母(二錢),磁石(四錢),杜仲(三錢),茜草根(二錢),牛膝(二錢),杏仁(三錢),蓮子(十粒去心)
白話文:
腎勞症狀為真陰長期缺乏,可能由於房事過度導致下部水分不足,上部火氣旺盛。會出現身體發熱、腰部疼痛、咽喉乾燥、口舌乾燥,嚴重時甚至會咳嗽出血。針對此症狀,可以使用「來蘇湯」進行調理。
來蘇湯(自制配方)
- 天冬(二錢)
- 麥冬(二錢)
- 生地(三錢)
- 熟地(三錢)
- 南沙參(三錢)
- 北沙參(三錢)
- 白芍(一錢)
- 赤芍(一錢)
- 沙苑(三錢)
- 貝母(二錢)
- 磁石(四錢)
- 杜仲(三錢)
- 茜草根(二錢)
- 牛膝(二錢)
- 杏仁(三錢)
- 藕子(十粒,去心)
先生此方根據《難經》損其腎者益其精。精,水也,而畏火,火動則精不安其宅,而腎勞起矣。所以欲補其精,必須先制其火;所謂制其火,非知、柏苦寒瀉火之謂,乃壯水以配火也,二地、二冬、南沙參、北沙參,所以壯水;二芍所以清心肝;杜仲、沙苑、磁石所以補腎固精而納氣;貝母、杏仁所以宣心肺;茜草、牛膝所以使上行之血下降;而蓮子則所以安靜上下君相火邪,而交心腎也。水旺火平,水火既濟,而未去之精可安,已去之精可再生也。
五勞補方,不用一味助火藥,以勞字上半有二火字在焉。祖怡注。
白話文:
先生,此方藥方根據《難經》中「損其腎者益其精」的理論。精,如同水一般,而害怕火,火一旦動起來,精就會不安分,腎也會因此勞累。所以想要補精,必須先控制住火。所謂控制火,不是指用知母、柏子仁等苦寒藥物來瀉火,而是要壯水以配火。
這方藥中,生地、熟地、南沙參、北沙參用來壯水;二芍藥用來清心肝;杜仲、沙苑、磁石用來補腎固精,並納氣入腎;貝母、杏仁用來宣通心肺;茜草、牛膝用來使上行的血下降;蓮子則可以安靜上下兩焦的君相火邪,使心腎交相協調。
當水盛而火平,水火相濟,已損失的精華就能安穩下來,而失去的精華也可以再生。
「五勞補方」中,沒有使用任何助火藥,因為「勞」字上半部有兩個「火」字,說明勞損與火氣有關。這是祖怡的註解。
3. 虛勞最重脾腎論
五臟六腑,化生氣血;氣血旺盛,營養臟腑。虛勞內傷,不出氣血兩途。治氣血虛者,莫重於脾腎。水為天一之元,氣之根在腎;土為萬物之母,血之統在脾。氣血旺盛,二臟健康,他臟縱有不足,氣血足供挹注,全體相生,諸病自已。
人苟勞心縱欲,初起殊不自知,迨至愈勞愈虛,胃中水穀所入,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於是營血漸耗,真氣日虧,頭眩耳鳴,心煩神倦口燥咽乾,食少短氣,腰痠足軟,種種俱見,甚則咳嗆失音,吐血盜汗,而生命危矣。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許叔微謂補腎不如補脾,蓋兩先哲深知兩臟為人生之根本,有相資之功能,其說似相反,其旨實相成也。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降之。
白話文:
五臟六腑與氣血的關係
五臟六腑協同作用,化生氣血;氣血充沛,滋養臟腑。人體虛勞內傷,病症皆與氣血相關。治療氣血虛弱,最重要的是補脾腎。水為生命之源,腎主氣,脾主血,二者是氣血的根源。氣血旺盛,脾腎健康,其他臟腑即使有所不足,也能從氣血中獲取營養,整體相生,百病自癒。
勞心縱欲損傷氣血
若人長期勞心縱欲,初期可能毫無察覺,但隨著勞累加劇,身體日益虛弱,胃中所吸收的水谷精華,所產生的氣血已不足以供應日常所需。於是營血逐漸消耗,真氣日漸虧損,便會出現頭昏眼花、耳鳴、心煩意亂、神疲倦怠、口乾咽燥、食慾不振、呼吸短促、腰痠腿軟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咳嗽、失聲、吐血、盜汗,危及生命。
脾腎相生,相輔相成
孫思邈曾言「補脾不如補腎」,許叔微則認為「補腎不如補脾」。兩位醫學先賢深知脾腎是人生命之根本,彼此相資,共同維持身體功能。看似矛盾的說法,實則相輔相成。
補腎重在滋陰養血
治療腎虛,關鍵在於滋陰養血。血主滋潤,主下降,腎虛則血氣上逆,應採取收斂降氣之法,以恢復腎氣。
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呴之,主上升,虛則下陷,當舉而升之。近人治虛勞,不是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就是以大造丸用龜版、黃柏,一派陰寒腥濁性味,將置脾胃生長之氣於何地,不是在補養氣血,而是在敗壞氣血。因立兩法以救其弊。
陰虛火動,皮寒骨蒸,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新定拯陰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甘草(五分),麥冬(二錢),五味(三分),當歸(二錢),白芍(一錢),生地(二錢),丹皮(二錢),苡仁(三錢),橘紅(一錢),蓮子(十粒)
白話文:
拯救脾胃必須從陽氣入手,陽氣主導溫煦脾胃,使之向上升發,陽氣虛弱就會導致脾胃下陷,應該要採取措施使之升舉。現代人治療虛勞,不是用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就是用大造丸加入龜版、黃柏,這些藥物都偏向陰寒腥濁,脾胃生長之氣要放在哪裡呢?這不是在補益氣血,而是在損壞氣血。因此制定了兩種方法來救治這些弊端。
陰虛火旺,皮膚寒冷,骨蒸潮熱,食慾不佳,痰多咳嗽,呼吸短促,倦怠焦慮,可以用拯陰理勞湯來治療。
處方:人參一錢、甘草五分、麥冬二錢、五味子三分、當歸二錢、白芍一錢、生地二錢、丹皮二錢、薏苡仁三錢、橘紅一錢、蓮子十粒。
陽虛氣耗,倦怠懶言,行動喘急,表熱自汗,心中煩躁,偏身作痛,新定拯陽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肉桂(七分),當歸(一錢五分),五味(四分),陳皮(一錢),生薑(二片),紅棗(二枚)
此一論二方,乃先生晚年所作,同是補腎補脾,而與五勞脾腎兩方不同,為吾家所珍藏,而未經刊布者。祖怡注。
白話文:
陽氣虛弱,氣力不足,容易疲倦,說話懶散,活動時喘不過氣,表面發熱並容易出汗,心裡煩躁,身體一側疼痛,可用新定拯陽理勞湯治療。此方由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肉桂、當歸、五味子、陳皮、生薑、紅棗組成。這兩個論述和藥方是先生晚年所作,都屬於補腎補脾的方劑,但與五勞脾腎兩方不同,是我們家珍藏的秘方,尚未公開發表。祖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