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泄瀉

暑月泄瀉,乃貪涼受寒,過食生冷,腸胃受傷所致,和中化濁湯主之。

和中化濁湯(自制)

茅朮(一錢),厚朴(一錢),茯苓(二錢),枳殼(一錢),青皮(一錢),砂仁(一錢),木香(五分),楂炭(三錢),車前(二錢),神麯(三錢),烏藥(一錢),荷葉(一角),煨姜(三片)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因為貪圖涼快而受了寒氣,或是吃太多冰冷的食物,導致腸胃受到損傷,進而引起腹瀉。這類情況可用「和中化濁湯」來調理。

以下是「和中化濁湯」的配方(請注意這是古方,劑量需根據個人狀況調整):

茅朮1克,厚朴1克,茯苓2克,枳殼1克,青皮1克,砂仁1克,木香0.5克,楂炭3克,車前2克,神麯3克,烏藥1克,荷葉一小塊,煨姜3片。

2. 霍亂轉筋

暑月受邪,鬱於中焦,上吐下瀉,手足厥冷,筋脈抽掣,化逆湯主之。

化逆湯(自制)

黃連(六分),吳萸(三分),厚朴(一錢),青皮(一錢),藿香(一錢五分),木瓜(一錢),木香(五分),白蔻(六分),獨活(一錢),烏藥(一錢),蒺藜(四錢),茯苓(二錢),陰陽水煎服。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人體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在身體的中焦部位積聚,導致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甚至手腳冰冷,筋骨緊繃抽痛。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化逆湯」來治療。

以下是「化逆湯」的配方(此方為自創):

  • 黃連 6克
  • 吳茱萸 3克
  • 厚朴 3克
  • 青皮 3克
  • 藿香 4.5克
  • 木瓜 3克
  • 木香 1.5克
  • 白豆蔻 6克
  • 獨活 3克
  • 烏藥 3克
  • 刺蒺藜 12克
  • 茯苓 6克

使用半陰半陽水煎煮上述藥材後服用。

注意:以上劑量單位已由「分」和「錢」轉換為公制克(g)單位,且已根據現代常規劑量進行了調整。

3. 發黃

脾經受濕,胃經受熱,鬱蒸發黃,加味茵陳湯主之。

加味茵陳湯(自制)

茵陳(二錢),木通(一錢五分),赤苓(三錢),澤瀉(一錢五分),苡仁(一兩),茅朮(一錢),厚朴(一錢),薄荷(一錢),青皮(一錢),車前(二錢),青荷梗(一尺)

白話文:

當脾臟經絡受到濕氣影響,而胃部經絡遭受熱氣,兩者鬱結蒸騰,導致身體出現黃疸現象。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加味茵陳湯來治療。

以下是加味茵陳湯的成分(劑量為傳統藥方參考):

茵陳蒿:約6克 木通:約4.5克 赤茯苓:約9克 澤瀉:約4.5克 薏苡仁:約30克 茅朮:約3克 厚朴:約3克 薄荷:約3克 青皮:約3克 車前子:約6克 青荷梗:約30公分長

以上是藥方的成分,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使用。

4. 淋濁

濕熱內蘊,移於下焦,小溲混濁作痛,牡丹皮湯主之。

牡丹皮湯(自制)

丹皮(二錢),赤芍(一錢),木通(一錢),萆薢(二錢),花粉(二錢),瞿麥(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車前(二錢),甘草(四分),苡仁(一兩煎湯代水),虛體夾濕,淋濁不痛,加味三才湯主之。

加味三才湯(自制)

天冬(二錢),生地(四錢),沙參(四錢),丹參(二錢),柏仁(二錢),萆薢(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車前(二錢),甘草(四分),藕(三兩),苡仁(一兩與藕同煎湯代水)

白話文:

[淋濁]

這是因為體內濕熱聚集,影響到下部膀胱區域,導致小便渾濁且排尿時有疼痛感。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牡丹皮湯來治療。

牡丹皮湯(自製方)

牡丹皮(6克),赤芍(3克),木通(3克),蛇牀子(6克),天花粉(6克),瞿麥(6克),澤瀉(4.5克),車前草(6克),甘草(1克),薏苡仁(30克,煎湯代替水服用)。如果身體虛弱且夾帶濕氣,小便雖渾濁但無疼痛感,我們會使用加味三才湯來治療。

加味三才湯(自製方)

天冬(6克),生地(12克),沙參(12克),丹參(6克),柏子仁(6克),蛇牀子(6克),澤瀉(4.5克),車前草(6克),甘草(1克),蓮藕(90克),薏苡仁(30克,與蓮藕一同煎湯代替水服用)。

5. 附:三氣門諸方

(凡涉傷寒門痙病者不錄。)

海藏神術湯,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蔥白、生薑同煎服。

白朮湯,治內傷冷物,外感風寒,有汗者。

白朮(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每服三錢,加姜三片煎服。

人參瀉肺湯,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黃芩,梔子,枳殼,薄荷,甘草,連翹,杏仁,大黃,桑皮,桔梗(各等分),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服。

天門冬散,治肺壅腦熱鼻乾,大便秘澀。

天冬(八分),桑皮(八分),升麻(八分),大黃(八分),枳殼(八分),甘草(八分),荊芥(一錢),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赤茯苓湯,治膀胱濕熱,小便不通,口苦舌乾,咽喉不利。

赤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滑石,甘草(各等分),加姜三片,煎八分服。

龍腦雞蘇丸,除煩熱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消渴驚悸,膈熱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一兩六錢),生地(六錢),麥冬(四錢),蒲黃(二錢),阿膠(二錢),黃耆(一錢),人參(二錢),木通(二錢),甘草(一錢),銀柴胡(一錢),共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利膈散,治脾肺大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薄荷,荊芥,防風,桔梗,人參,牛蒡子,甘草(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

地黃煎,治熱積。

地黃(一斤),茯神(四兩),知母(四兩),玉竹(四兩),花粉(四兩),麥冬(四兩),人參(二兩),石膏(八兩),地骨皮(四兩),共研末,加白蜜、竹瀝、薑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碧雪,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及天行時熱,發強昏憒。

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寒水石(水飛),甘草(各等分),先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入諸藥,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攪,令硝溶得所,再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凝結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咽喉壅閉,吹藥入喉中,即愈。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治一身盡痛,日晡發熱,此傷於汗出當風,風濕為病也。

麻黃(四兩),甘草(一兩),苡仁(半斤),杏仁(七十粒),每服四錢,煎八分,有微汗,避風。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乘,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甘草(五錢),白朮(七錢),黃耆(一兩二錢),共銼細,每用五錢,大棗一枚,姜三片,水煎八分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令微汗。

白話文:

(凡是涉及到傷寒引起的痙攣疾病,這裡都不記錄。)

海藏神術湯,治療因內部受寒冷食物影響,加上外部感受寒邪,而沒有出汗的情況。

藥方組成:蒼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加上蔥白和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白朮湯,治療因內部受寒冷食物影響,加上外部感受風寒,而有出汗的情況。

藥方組成:白朮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三片一起煎煮服用。

人參瀉肺湯,治療肺經積熱,導致上氣不接下氣、咳嗽、胸部脹滿、痰多、大便不順暢。

藥方組成:人參、黃芩、梔子、枳殼、薄荷、甘草、連翹、杏仁、大黃、桑白皮、桔梗,每種藥材等量,每次服用七錢,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然後服用。

天門冬散,治療肺部壅塞、腦部發熱導致鼻子乾燥、大便秘結。

藥方組成:天門冬八分、桑白皮八分、升麻八分、大黃八分、枳殼八分、甘草八分、荊芥一錢,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赤茯苓湯,治療膀胱濕熱,導致小便不暢、口苦舌燥、咽喉不適。

藥方組成: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每種藥材等量,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後服用。

龍腦雞蘇丸,可以消除煩躁發熱、胸悶鬱熱,治療肺熱咳嗽、吐血、流鼻血、消渴病、驚悸、膈熱口瘡,並能清心明目。

藥方組成:薄荷一兩六錢、生地六錢、麥冬四錢、蒲黃二錢、阿膠二錢、黃耆一錢、人參二錢、木通二錢、甘草一錢、銀柴胡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

利膈散,治療脾肺大熱,導致虛煩上逆、咽喉生瘡。

藥方組成:薄荷、荊芥、防風、桔梗、人參、牛蒡子、甘草,每種藥材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開水沖服,不拘時間。

地黃煎,治療體內積熱。

藥方組成:地黃一斤、茯神四兩、知母四兩、玉竹四兩、花粉四兩、麥冬四兩、人參二兩、石膏八兩、地骨皮四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白蜂蜜、竹瀝、生薑汁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

碧雪,治療各種積熱,以及咽喉、口腔生瘡、心中煩躁,以及流行性時熱導致發熱昏迷。

藥方組成: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寒水石(水飛)、甘草,每種藥材等量,先將甘草煎煮成兩升藥湯,去除藥渣,放入其他藥材,再次煎煮,用柳木棍不停攪拌,使硝類藥物溶解,再加入青黛,攪拌均勻,倒入砂盆中,待冷卻凝結成霜,再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含在口中,使其慢慢融化,吞下,不拘時間。如果咽喉堵塞,將藥粉吹入喉中,就會痊癒。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治療全身疼痛,下午發熱,這是因為出汗後吹風,導致風濕引起的疾病。

藥方組成:麻黃四兩、甘草一兩、薏苡仁半斤、杏仁七十粒,每次服用四錢,煎煮至八分,服用後會微微出汗,注意避風。

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濕結合引起的疾病,導致身體沉重、出汗、怕風。

藥方組成:防己一兩、甘草五錢、白朮七錢、黃耆一兩二錢,將這些藥材粗略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大棗一枚、生薑三片,用水煎煮至八分後服用。服用後會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下爬行,從腰部以下感覺像水流動。可以坐在溫暖的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以下,使其微微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