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六 (2)
卷六 (2)
1. 頭痛證一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下。)
四君子湯(方見脾胃條下。)
調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條下。)
風濕寒熱痛
風熱與濕上壅,清空膏。風熱盛者,徹清膏。瘦人頭痛是火,酒芩為主,加引上藥。風熱上攻頭痛者,防風通聖散,或芎芷散。大寒犯腦,令人頭痛,齒亦痛,羌活黑附湯。風熱盛,酒芩、天麻、川芎、防風、薄荷,或茶調散。
清空膏
治偏正頭疼,及風、濕、熱上壅作痛。
細挺子黃芩(三兩,一半酒蒸,一半炒),防風(去蘆,一兩),羌活(一兩,去蘆),甘草(炙,一兩五錢)
末之,每二錢,湯調膏下。
徹清膏
治風熱上攻頭痛。
蔓荊子(一錢),細辛(一錢),薄荷(三分),川芎藭(三分),甘草(生用五分,炙用五分),藁本(一錢)
末之,茶調下三錢。
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條下。)
芎芷散
治風邪入於頭腦作疼痛。
白芷(一錢),石菖蒲(一錢),陳皮(八分),蒼朮(米泔浸,曬乾,炒,八分),細辛(八分),厚朴(姜炒,七分),半夏(湯泡,七分),紫蘇莖、葉(八分),甘草(炙,六分),木通(八分),肉桂(六分),川芎藭(一錢)
上銼,一劑,水二鍾,加姜三片,蔥白二枚,煎八分服。
羌活黑附湯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頭痛,齒亦痛。
麻黃(帶節,三分),殭蠶(炒,三分),黃柏(炒,三分),黑附子(泡,三分),羌活(去蘆,五分),防風(去蘆,五分),白芷(五分),蒼朮(米泔浸,曬乾,炒,五分),升麻(二分),甘草(二分),黃耆(一錢)
水煎,食後溫服。
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痛,目昏鼻塞及偏頭疼。
薄荷葉(二兩),川芎藭(一兩),羌活(去蘆,五錢),甘草(炙,五錢),荊芥穗(一兩),白芷(五錢),細辛(一錢五分),防風(三錢,去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湯調下。
痰痛
痰厥頭痛,二陳湯加蒼朮、蔓荊子、南星、防風。肥人頭痛是濕痰,半夏、蒼朮為主,加引經嚮導藥。痰厥頭痛,痰唾稠黏,頭旋眼黑,頭苦痛如裂者,半夏白朮天麻湯。風痰上攻頭痛,白芷、芽茶、川芎、防風、南星、半夏、細辛,或青州白丸子。風痰上盛,三生散。
二陳湯(方見痰證條。)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眼黑頭旋,頭苦疼痛吐逆。
白朮(炒,一錢),神麯(炒,一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湯泡,一錢五分),麥糵(一錢五分),白茯苓(五分),天麻(五分),黃耆(五分,蜜炙),人參(去蘆,五分),蒼朮(泔制,五分),澤瀉(五分,去毛),乾薑(三分),黃柏(酒炒,三分)
銼一劑,水二鍾,煎至八分,空心熱服。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壅盛,癱瘓驚風,嘔痰水涎沫。
白話文:
頭痛證一
針對頭痛,根據不同病因,可選用以下處方:
四物湯、四君子湯、調中益氣湯(方劑詳見相關章節)。
風濕寒熱痛:
若因風熱和濕邪上壅於頭部而致痛,可用清空膏。風熱盛者,則用徹清膏。瘦人頭痛多因火熱,可用黃芩為主藥,再加其他引經藥物。風熱上攻引起頭痛,可用防風通聖散或芎芷散。若因大寒侵犯腦部而頭痛,且牙齒也痛,則用羌活黑附湯。風熱盛者,可用黃芩、天麻、川芎、防風、薄荷等藥物,或使用茶調散。
清空膏:治療偏頭痛及各種風、濕、熱邪上壅引起的頭痛。
徹清膏: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
防風通聖散、芎芷散(方劑詳見相關章節)。
羌活黑附湯:治療冬季大寒侵犯腦部引起的頭痛、牙痛。
茶調散:治療各種風邪上攻引起的頭痛、目眩、鼻塞及偏頭痛。
痰痛:
痰厥頭痛可用二陳湯加蒼朮、蔓荊子、南星、防風。肥胖者頭痛多因濕痰,可用半夏、蒼朮為主藥,再加引經藥物。痰厥頭痛伴有痰液稠黏、頭暈眼花、頭痛劇烈如裂者,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風痰上攻引起的頭痛,可用白芷、芽茶、川芎、防風、南星、半夏、細辛等藥物,或使用青州白丸子。風痰盛者,可用三生散。
二陳湯(方劑詳見相關章節)。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眼花、頭暈、頭痛劇烈、嘔吐。
青州白丸子:治療風痰壅盛、癱瘓、驚風、嘔吐痰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