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四 (12)
卷四 (12)
1. 黃疸五
【歌】五疸多因濕熱生,分消利水用茵陳。若因食積並瘀血,陰證虛黃另有形。
【論】夫五疸皆由濕熱而成。黃疸,通身面目悉黃也。谷疸者,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飢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也。酒疸者,身目俱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赤面黃赤斑,因酒後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也。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少腹滿急,小便不利,因房事後為水濕所搏而得之也。
黃汗者,汗如梔子水染衣黃,不渴,因脾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丹溪云:疸病不須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盫曲相似,宜利水為先,解毒次之。亦有瘀血、食積,皆令發黃,又有陰黃、虛黃之證,各各不同。瘀血發黃,則發熱,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脈芤澀是也。飲食之積,留滯於胃,不得傳化,熏蒸胃中濕氣故也,必胸脅滿悶,脈大是也。
陰黃者,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脈沉遲是也。虛黃者,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怠惰無力,寒熱溲白是也。學者遇此,必審其因而療之,勿忽略以誤人也。
謹按:黃疸之病,多起於飲食勞倦,致傷脾土,脾土不能運化,濕熱內郁,無由發泄,流於皮肉,遍於四肢,黃色如染。淡黃易愈,深黃者難愈,焦黃者不治。凡鬱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雖云濕熱,不可純用寒涼,必佐之以甘溫,君之以滲泄,則濕易除,熱易解,其病自愈。若純用涼藥,重傷脾土,濕未必除,熱未必去,反變為腹脹者矣。
【脈】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證屬虛弱。
濕熱黃
濕熱發黃者,小便不利,大便反泄者,五苓散。(方見濕證。)虛者三因白朮湯。實者大便不通,內熱,茵陳湯。
三因白朮湯
桂心,白朮(各一兩),豆豉,杏仁,甘草,乾葛(各五錢),枳實(炒,三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
茵陳湯
治濕熱發黃,身熱鼻乾,汗出,小便不利。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個),大黃(二兩)
每服一兩五錢,水煎。
陰黃
陰黃脈沉遲,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茵陳四逆湯。(即四逆湯加茵陳也。)
虛黃
虛黃耳鳴口淡,怔忡微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腳軟脈沉細,四君子湯。(方見脾胃。)若兼食積發黃者,小溫中丸、大溫中丸、或用六君子湯加茵陳、蒼朮、山藥。
小溫中丸
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作使。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苦參(夏加冬減),山楂(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川芎(夏減),神麯(各半斤),香附(二斤,童便浸透),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食前鹽湯送下。
大溫中丸
制同前方。
針砂(十兩,制),陳皮,蒼朮,青皮,厚朴,三稜,蓬朮,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甘草(二兩,生),香附(一斤)
白話文:
黃疸五
歌訣
黃疸多半是因濕熱產生,要用茵陳來利水消濕。如果是由於消化不良或瘀血引起的,還有陰證和虛證的黃疸,情況各有不同。
論述
各種黃疸都是由濕熱造成的。黃疸的特徵是全身、臉部都發黃。谷疸的症狀是,吃完東西後頭暈,心裡煩悶不安,這是因飢餓或過飽導致胃氣上衝而引起的黃疸。酒疸的症狀是,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心裡煩躁,小腿腫脹,小便赤黃,臉上出現紅色斑點,這是因為喝酒後胃熱,又醉臥當風,遭受水濕侵襲所致。女勞疸的症狀是,額頭發黑,身體發黃,小腹脹滿,小便不暢,這是因為房事後被水濕侵襲而得的。
黃汗的症狀是,汗水像梔子水一樣把衣服染黃,但不口渴,這是由於脾熱出汗,又去水中洗澡導致的。朱丹溪認為,黃疸不必細分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就像麴黴發酵一樣,應該先利水,再解毒。也有因為瘀血、消化不良導致發黃的,還有陰黃、虛黃等證狀,各有不同。瘀血導致發黃,會發燒,小便正常,大便反而變黑,脈搏呈現空虛而澀的狀態。消化不良導致發黃,是因為食物積滯在胃裡,無法消化轉化,使胃中濕氣蒸發,所以會胸悶腹脹,脈象有力。
陰黃的症狀是,四肢冰冷,容易自汗,腹瀉,小便清澈,脈搏沉緩無力。虛黃的症狀是,口淡,心悸,耳鳴,腿腳無力,疲勞無力,時而怕冷時而發熱,小便清白。學者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仔細辨別病因,對症下藥,不要粗心大意而耽誤病人。
總之,黃疸這種病,多是由於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濕熱積聚體內,無法排出,流到皮膚肌肉,使得全身發黃。淡黃的容易治好,深黃的難以治癒,焦黃的則無法治癒。平時鬱悶不開朗的人,容易得這種病。雖然說是濕熱引起的,但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必須配以甘溫的藥物來輔助,再用滲濕的藥物來疏導,這樣才能容易去除濕氣,解除熱毒,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單純使用寒涼藥,會嚴重損傷脾胃,濕氣不一定能去除,熱毒也未必能清除,反而會導致腹脹。
脈象
實熱引起的黃疸,脈搏必然洪大有力。如果脈象微弱而澀,則屬於虛弱的證狀。
濕熱黃疸
濕熱引起的黃疸,如果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泄瀉,可以用五苓散治療(方子在濕證章節)。虛弱的可以用三因白朮湯。實熱證,如果大便不通,內有熱象,則可以用茵陳湯。
三因白朮湯
成分:桂心、白朮(各一兩),豆豉、杏仁、甘草、葛根(各五錢),枳實(炒,三錢)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服。
茵陳湯
主治:濕熱發黃,身體發熱,鼻孔乾燥,出汗,小便不暢。
成分:茵陳(六兩),梔子(十四個),大黃(二兩)
用法:每次服用一兩五錢,用水煎服。
陰黃
陰黃的脈象是沉而遲緩,四肢冰冷,容易自汗,腹瀉,小便清澈,可以用茵陳四逆湯(即四逆湯加茵陳)。
虛黃
虛黃的症狀是耳鳴、口淡、心悸、微微發熱、四肢無力、疲勞嗜睡、腿腳無力,脈象沉細,可以用四君子湯(方子在脾胃章節)。如果同時有消化不良導致的黃疸,可以用小溫中丸、大溫中丸,或者用六君子湯加茵陳、蒼朮、山藥。
小溫中丸
主治:黃疸和消化不良,也可以調理肝燥脾虛,脾虛者可以用白朮來煮湯。
成分: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苦參(夏季加,冬季減),山楂(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川芎(夏季減),神麯(各半斤),香附(二斤,用童便浸透),吳茱萸(一兩,冬季加,夏季減)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飯前用鹽湯送服。
大溫中丸
做法同小溫中丸。
成分:針砂(十兩,制),陳皮、蒼朮、青皮、厚朴、三稜、蓬朮、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甘草(二兩,生用),香附(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