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四 (10)
卷四 (10)
1. 泄瀉四
【歌】濡瀉如傾濕所浸,分消利水便安寧。完穀不化名飧泄,內挾風邪發散平。腸垢稠黏為協熱,寒如鴨糞水澄清。熱當伐火黃芩治,寒用溫中香桂行。不禁直須訶子散,脾虛久瀉術參苓。
【論】夫人之泄瀉,乃水濕所為也。由脾土受濕則不能滲泄,致傷闌門,元氣不能分別水穀,併入大腸而成瀉。故小便澀而大便反快,腸鳴腹痛之候。王叔和所謂: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是也。古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世俗治泄瀉多用淡滲之劑利其小便,利而不已,則以燥劑兜澀之,此一偏之治也。
殊不知瀉雖生於濕,亦有協風、寒、熱、虛、實之不同。如:飧泄者,濕兼於風也,故完穀不化,腸鳴脈弦之候。腸垢者,濕兼於火,所下稠黏垢穢,小水赤澀,脈數之候。鴨溏者,濕兼於寒,故所下澄澈清冷,如鴨鶩糞,小便清白,脈遲之候。濡瀉者,濕自甚也,故所下多水,小便不利,腸鳴漉漉有聲,脈沉緩之候。
脾腎瀉,虛也,故朝瀉暮已,久而神瘁肉削。滑泄者,濕勝氣脫,所下不禁,大孔如竹筒之候。又有積濕成痰而瀉者,東垣云:一人久病,泄而神瘁,小便少而赤,脈滑而類弦,肺悶食減。因悟此久積成痰,流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以茱萸等湯溫服一碗許,探喉中痰出,吐半升而利減半,次朝復飲一碗,又吐半升而泄止。病有若此之不同,豈可執一而治乎?
謹按:「泄」者,大便溏清,「瀉」者,大便直下,略有輕重,總是脾虛。若小便短少,當利小便以分其水。若小便自利,不必再利,惟實脾而已。若口渴求飲,須滋津液,不可純用燥脾之藥,亦不可純用利小便之劑也。若糞中有積如稠膿,須消化為上。糞深黃穢臭者,以熱治;青白者,以寒治;完穀不化者,以火治。
夫火能消穀,今反以不化為火者,何也?蓋脾火和緩,自能化谷,今脾已虛,真火不熾,而邪火得以客之,火性急速,不及傳化而自出矣。然亦有寒而不化者,何以別之?視小便之赤與不赤耳。才進飲食,少傾即瀉出者,為氣虛不能收攝,名曰直腸,患者多死。痛一陣,泄一陣,泄復澀滯者,火也。
痛一陣,泄一陣,泄後覺通快者,食也。腹中絞痛,下無時者,氣、食交併也。腹中覺冷,隱隱微痛,下如稠飲者,痰也。
【脈】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虛滑脫。暑濕緩弱,多在夏月。
濡瀉
濡瀉者,腸鳴多水,胃苓湯主之,腹痛加芍藥、縮砂。水泄,渴而小便赤澀,熱也,益元散水調服。
胃苓湯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水穀不化,陰陽不分者主之。
即五苓合平胃也。
小水赤澀加滑石。腹痛後重去桂,加木香、黃連、檳榔。久泄加升麻。濕勝加防風。食積加曲糵、山楂。氣虛加參、術。
白話文:
腹瀉四
[歌訣]
腹瀉如水傾瀉,像被水浸泡一樣,這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應該用分利小便的方法來消除水濕,腹瀉自然會好。如果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殘渣,稱為「飧泄」,多半是體內夾雜風邪,可以用發散風邪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大便黏稠,像是腸垢一樣,多半是體內夾雜熱邪,如果是寒性腹瀉,大便會像鴨糞一樣,清澈如水。熱性腹瀉應該用黃芩來清熱,寒性腹瀉應該用溫中散寒的香桂。如果腹瀉止不住,應該用訶子散。如果因為脾虛導致長期腹瀉,應該用白朮、人參、茯苓等藥物來調理。
[論述]
人會腹瀉,多半是因為體內水濕過多。這是因為脾胃受到濕邪影響,無法正常運化水液,導致腸道功能受損,元氣不能分辨水和食物,一起進入大腸而形成腹瀉。所以會有小便不順暢,但大便卻很快的現象,並且伴隨腸鳴和腹痛。正如王叔和所說:「濕邪過多會造成五種腹瀉,腸道蠕動就像雷鳴一樣。」古人也說:「治療濕邪不能只利小便。」所以一般人治療腹瀉,大多用滲濕利小便的藥物,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就用收澀藥來止瀉,這只是一種片面的治療方法。
其實,腹瀉雖然是因濕而起,但也有夾雜風、寒、熱、虛、實的不同情況。例如:「飧泄」是因為濕邪夾雜風邪,所以會出現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腸鳴,以及脈象弦細的情況。「腸垢」是因為濕邪夾雜火熱,所以大便黏稠穢臭,小便赤澀,脈象急數。「鴨溏」是因為濕邪夾雜寒邪,所以大便清澈如水,像鴨糞一樣,小便清白,脈象遲緩。「濡瀉」是濕邪本身太盛,所以大便多水,小便不順暢,腸鳴咕嚕咕嚕作響,脈象沉緩。
脾腎虛弱導致的腹瀉,屬於虛證,常常早上腹瀉,晚上就停止,長期下來會導致精神疲憊,肌肉消瘦。滑泄是因為濕邪太盛,氣虛脫肛,大便失禁,像竹筒一樣直瀉而出。還有因為濕邪積聚成痰而導致腹瀉的,例如,東垣曾經說過,有一個病人長期腹瀉,精神疲憊,小便少而發紅,脈象滑數而像弦,胸悶食慾差。他認為這是因為痰濕積聚在肺中,導致大腸固攝功能失常,於是用了茱萸等湯藥溫服一碗,病人吐出痰後,腹瀉減輕一半,第二天早上又服一碗,再次吐出痰後,腹瀉就停止了。疾病的情況有如此多的不同,怎麼可以用一種方法來治療呢?
要注意的是,「泄」指的是大便稀溏,「瀉」指的是大便直接瀉下,兩者稍微有輕重之別,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脾虛。如果小便量少,就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分導水濕。如果小便正常,就不用再利小便,應該著重調理脾胃。如果口渴想喝水,就要滋養津液,不能只用燥濕健脾的藥物,也不能只用利小便的藥物。如果大便中有像膿一樣的黏稠物,就要用消導的方法。大便深黃而且穢臭,屬於熱性;青白色,屬於寒性;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屬於火熱。
火本來能夠消化食物,為什麼反而會因為未消化食物而說是火呢?這是因為脾的火氣平和,才能正常消化食物,現在脾氣虛弱,真正的火氣不旺盛,邪火才會侵入,火的特性是急速,所以來不及消化就直接排出。但也有因為寒邪而導致食物無法消化的,要如何區分呢?可以看小便的顏色,如果小便發紅,就屬於熱;如果小便不紅,就屬於寒。如果才吃下去的食物,不久就拉出來,這是因為氣虛不能固攝,稱為「直腸」,這種情況的病人多半難以治癒。如果腹痛一陣,腹瀉一陣,腹瀉後又停滯不暢,屬於火熱。
如果腹痛一陣,腹瀉一陣,腹瀉後感到通暢,屬於食積。如果腹中絞痛,但腹瀉時間不規律,屬於氣滯和食積交雜。如果腹中感覺寒冷,隱隱作痛,腹瀉像喝濃稠飲料一樣,屬於痰濕。
[脈象]
腹瀉的脈象多半沉細,沉遲的脈象表示寒邪入侵,沉數的脈象表示火熱,沉虛滑的脈象表示氣虛滑脫。夏天的腹瀉多半是暑濕引起的,脈象緩弱。
濡瀉
濡瀉指的是腹瀉多水,腸鳴明顯。可以使用胃苓湯來治療,如果腹痛可以加入芍藥和縮砂。如果是水瀉,而且口渴,小便赤澀,屬於熱邪,可以用益元散水調服。
胃苓湯
主要治療脾胃不和,腹痛腹瀉,水穀不化,陰陽不調的情況。
胃苓湯其實就是五苓散和平胃散的合方。
如果小便赤澀可以加入滑石。如果腹痛嚴重,排便後仍然有不盡感,可以去掉桂枝,加入木香、黃連、檳榔。如果長期腹瀉可以加入升麻。如果濕邪太重可以加入防風。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可以加入神曲、麥芽、山楂。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