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痢疾三

【歌】濕蒸熱瘀而成痢,後重裡急由氣滯。下迫窘痛火為殃,未虛芍藥並承氣。下後雖寬痢不清,香連化滯應須繼。若還久病補兼升,虛坐努責和血是。表裡有熱內疏之,小水不通可分利。身寒嘔逆脈細微,水液澄徹制溫劑。豆汁魚腦半死生,塵腐純血皆難治。噤口多因胃不升,若然不禁須兜住。

【論】痢者,古名滯下,以其積滯不行故也。蓋人日受飲食之積留滯於內,濕蒸熱瘀,伏而不作,偶或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病作矣。故濕熱之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者,氣血俱病也。豆汁色者,濕勝也。

如五色之相染,五臟俱病也。純紅者,熱毒入深也。魚腦色者,脾虛不運,陳積脫滑下凝也。如鼻凍膠者,臟腑虛冷脫滑也。如白膿者,虛坐努責而出,氣受熱邪瘀結也。如屋漏水,棗腐色者,元氣憊弱之盛也。後重裡急,至圊不能便,下迫窘痛,大腸經滯不通,濕熱內盛也。

初病元氣未虛,裡急甚者下之。下後余積未清,不可驟補,宜化滯清熱盪滌之,直候積盡,方可調補氣血。今人不問新久便兜澀,為患匪輕。善治者,審其冷、熱、虛、實、氣、血之證,而行汗、吐、下、清、溫、補、兜、澀之法可也。

達按:痢之作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蓋平素飲食不節,將息失宜,油膩生冷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勞之以色,遊行冒暑,奔馳忍飢,塵事關心,冗言生惱,七情六慾日夜交攻,以致氣血俱傷,飲食停積,濕熱熏蒸,化為穢濁。足太陰脾經之病傳於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為肺之腑,肺主清化,脾土受病則不能生金,而肺失清化之令,臟不受病而病其腑,故大腸受之。大腸於五行為金,於時令為秋,故痢多發於秋也。

痢之初作時,須先服大劑消血化積之藥,浮動其根,次服下劑,盪滌腸垢,旋為調補,以收全功。然又必分在氣在血:白者傷於氣;赤者傷於血;赤白混雜者,氣血俱傷。若無赤白,惟見黃色稠濁者,以食積治。後重者,以火治。雜下散血者,以傷治。凡初痢皆屬於熱,宜涼解。

久痢不愈,則變為寒,宜溫補。肛腸下者,宜補氣兼升。經年累月,時愈時發者,名休息痢,宜調胃氣,服大補之劑,此治痢之大要也。凡痢:身不熱者輕;身熱者重;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不食者死;發嘔者死;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

【脈】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熱盛內實

初病後重裡急,下迫窘痛,芍藥湯。下後痢止,熱甚而渴,便赤者,黃芩湯。腹痛不通快,裡急,香連化滯湯、三黃丸。

白話文:

痢疾三

【歌訣】 濕氣鬱積、熱邪與血瘀導致痢疾,排便時有裡急後重感是因氣滯。排便困難、腹部絞痛是火熱的禍害,初期未虛弱時可用芍藥湯或承氣湯。腹瀉後雖覺舒緩但痢疾未清,應繼續用香連化滯湯來化解積滯。若是久病,就要考慮補益氣血兼顧升提,虛弱無力排便時,要調和氣血。表裡皆有熱邪,宜用疏導之法,若小便不通,可利小便。若身體寒冷、嘔吐、脈象細微,水瀉清澈,要用溫熱的藥方來治療。拉出像豆汁或魚腦的糞便,代表病情危急;排出腐敗或純血的糞便,都難以治癒。無法進食多因胃氣不升,若無法制止腹瀉,須用收澀之法。

【論述】 痢疾,古稱滯下,意思是積滯不通。人每天吃喝的食物積留在體內,濕氣鬱積,產生熱和血瘀,潛伏而不發作。偶爾因調養不當,又感受酷熱的毒邪,到了秋天,陽氣開始收斂,火熱之氣下降,蒸發積聚的濕熱,就會引發痢疾。所以,濕熱積於血分則出現血痢,積於氣分則出現白痢,赤白痢並見則是氣血皆病。排出像豆汁顏色的糞便,表示濕邪過盛。

痢疾糞便如五色混雜,表示五臟都已受病。排出純紅色的糞便,是熱毒深入。排出像魚腦顏色的糞便,是脾虛不能運化,積滯滑脫所致。排出如鼻涕凍膠狀的糞便,是臟腑虛寒脫滑。排出像白膿的糞便,是因虛弱無力排便,氣受熱邪瘀結。排出像屋漏水或腐爛紅棗顏色的糞便,是元氣極度衰弱的表現。裡急後重、排便困難、腹部絞痛,都是大腸經脈滯塞不通,濕熱內盛所致。

初病時元氣未虛,裡急後重嚴重者,可以用瀉下的方法。腹瀉後若積滯未清,不可立即補益,應先化解積滯、清除熱邪,直到積滯盡除,才能調補氣血。現在有些人不論病程新舊就用收澀藥,會造成嚴重後果。善於治療的人,要仔細辨別寒熱虛實、氣血證候,然後採用發汗、催吐、瀉下、清熱、溫補、收澀等方法。

我的理解是,痢疾的發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產生是逐漸累積的。平時飲食不節制,生活起居不適當,恣意吃油膩生冷的食物,酗酒,過度勞累,縱慾,冒暑遠行,奔波勞累忍飢挨餓,被世事紛擾、言語所惱,七情六慾日夜交攻,導致氣血損傷、飲食停滯、濕熱熏蒸,化為穢濁。足太陰脾經的病傳到手陽明大腸經,大腸是肺的腑,肺主清化,脾土生病就不能生金,肺就失去清化的功能。臟腑沒有直接生病,但腑卻生病了,所以大腸才會受病。大腸在五行屬金,在時令屬秋,所以痢疾多發於秋季。

痢疾剛發作時,要先服用大量消血化積的藥物,鬆動病根,再用瀉下的藥物,清除腸道污垢,然後再調養補益,才能達到痊癒。還要分辨病在氣分還是血分:白痢傷於氣,赤痢傷於血,赤白痢並見則是氣血俱傷。如果沒有赤白,只有黃色黏稠的糞便,要用治療食積的方法來處理。後重感要用治療火熱的方法。大便中混有血絲,則要考慮是損傷所致。初發痢疾都屬熱證,宜用清涼的方法來解。

久病不癒的痢疾,會轉為寒證,宜用溫補的方法。肛門脫出的,要用補氣兼升提的方法。經年累月、時好時壞的,稱為休息痢,要調理胃氣,服用大補之劑,這就是治療痢疾的大概原則。一般來說,痢疾:身體不發熱的較輕,發熱的較重;能進食的較輕,不能進食的較重;完全不能進食的會死亡;嘔吐的會死亡;直腸脫出的會死亡;久痢突然腹瀉且糞便結塊的會死亡;小孩出痘後立即得痢疾的會死亡;產婦剛生產完就得痢疾的會死亡。

【脈象】 脈象澀滯表示無血,厥冷表示情況嚴重,尺部脈微弱表示陰虛,下痢又怕逆冷。又說: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脈象宜滑大,脈象浮弦急促表示病情危險,脈象沉細無害。

熱盛內實 初期發病後重感嚴重,排便窘迫疼痛,可用芍藥湯。腹瀉後痢疾停止,但若熱勢嚴重又口渴,大便赤紅,則用黃芩湯。腹痛不通暢、裡急後重,可用香連化滯湯或三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