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瘧疾二

【脈】瘧脈多弦,弦而數者多熱,宜汗之。弦而遲者多寒,宜溫之。弦而緊實者宜下之,弦而虛細者宜補之,弦而實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瘧脈遲緩者病自愈,久瘧不愈者脈必虛,宜養正祛邪。

外因

若避暑於風涼處,閉其汗孔,熱不泄,作風瘧、暑瘧,皆當發汗。風瘧,小柴胡湯加葛根、升麻、蒼朮、川芎、白芷、青皮,草果之類。暑瘧無汗,小柴胡湯加葛根、香薷,渴加天花粉。暑瘧自汗煩渴,柴胡白虎湯。但熱不寒者,柴葛解肌湯。熱多寒少,清脾飲。寒多熱少,人參養胃湯。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瘧,能和解表裡。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薑

如初瘧,去參、甘,加青皮、草果。

按:上方治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善嘔,脈弦者主之。蓋柴胡、黃芩能解少陽之邪。半夏、生薑為嘔家聖藥。用人參、甘草者,補其中虛,使邪無容地而出矣。

柴胡白虎湯

即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少陽、陽明二經藥也。)

柴葛解肌湯

治三陽經瘧,頭額、目痛,脈浮洪弦數。

乾葛,柴胡,羌活,黃芩,白芷,甘草,桔梗,芍藥(無汗去之,汗多倍用。)

上,水煎,加生薑三片,蔥白搗汁三匙,熱服。

清脾飲

治瘧疾熱多寒少,脈弦數,口苦咽乾,溺赤。

柴胡(一錢二分),半夏,黃芩,白朮(腹脹滿者去之),陳皮(各一錢),茯苓,厚朴(各八分),青皮(七分),草果(六分),甘草(四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按:右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故用青皮、厚朴消去脾部之痰。半夏、生薑燥去脾家之濕,柴、芩清熱。朮、甘補虛。而草果又能清膏粱之疾也。

內因

惡飲食者,從飲食上得之,必胸滿噫氣,二陳湯加山楂、枳實、神麯、厚朴、柴胡、青皮。大抵無痰不成瘧,若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生痰。痰滯於中,寒熱不已,脈滑者,二陳加柴胡、黃芩、草果、常山以吐之,吐中就有發散之意。但常山性暴悍,非痰盛氣實者,不可用也。

二陳湯(方見痰證。)

虛瘧

虛人患瘧,飲食少進,四肢無力,汗多,怠惰嗜臥,六君子湯、人參養胃湯。汗多,煩躁而渴,白虎湯加人參。汗多,不煩渴,柴胡桂枝湯。元氣漸虛,不思食而多汗者,四獸飲截之。虛瘧久不止,宜養正,不可截,多服補中益氣湯自止。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人參養胃湯

本方加香附、砂仁,名香砂養胃湯。

即平胃合二陳加人參、藿香、草果、烏梅、生薑,煎。

按:人之飢、飽,皆足以傷胃。胃傷,則榮衛虛而穀氣乖,乖則爭,爭則邪正分,寒熱作,而瘧成矣。方中有參、茯、甘草之甘,可以補胃之不足。陳、蒼、厚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餘。半夏醒脾。藿香開胃。烏梅之酸,可使收陰。草果之溫,可使消滯焉。

白話文:

瘧疾二

瘧疾的脈象大多弦細,弦而數脈多為熱證,應當發汗治療;弦而遲脈多為寒證,應當溫熱治療;弦而緊實的脈象應當瀉下;弦而虛細的脈象應當補益;弦而實大的脈象應當催吐;弦短的脈象多因飲食過多引起;弦滑的脈象多為痰濕證。瘧疾脈象遲緩者,病情多能自愈;久治不愈的瘧疾,脈象必定虛弱,應當滋補正氣,祛除邪氣。

外因

若避暑於陰涼處,導致汗孔閉塞,熱邪不能排出,則容易誘發風寒瘧或暑熱瘧,都應當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風寒瘧可用小柴胡湯加葛根、升麻、蒼朮、川芎、白芷、青皮、草果等藥物;暑熱瘧無汗者,可用小柴胡湯加葛根、香薷,口渴者加天花粉;暑熱瘧自汗煩渴者,用柴胡白虎湯;單純發熱不寒者,用柴葛解肌湯;熱多寒少者,用清脾飲;寒多熱少者,用人參養胃湯。

小柴胡湯

主治少陽經的瘧疾,能調和解表裡。藥物組成: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初發瘧疾者,去掉人參、甘草,加入青皮、草果。

按:此方用於治療瘧疾發作時伴有耳聾、脅肋疼痛、寒熱往來、口苦、嘔吐,脈象弦細的患者。柴胡、黃芩能解少陽經的邪氣;半夏、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人參、甘草補益正氣,使邪氣無處藏身而排出體外。

柴胡白虎湯

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少陽、陽明二經藥物)

柴葛解肌湯

主治三陽經的瘧疾,症狀為頭痛、額痛、目痛,脈象浮大洪數。藥物組成:葛根、柴胡、羌活、黃芩、白芷、甘草、桔梗、芍藥(無汗者去芍藥,汗多者加倍)。水煎服,加生薑三片,蔥白汁三匙,熱服。

清脾飲

主治瘧疾熱多寒少,脈象弦數,口苦咽乾,小便赤黃。藥物組成:柴胡(一錢二分)、半夏、黃芩、白朮(腹脹滿者去之)、陳皮(各一錢)、茯苓、厚朴(各八分)、青皮(七分)、草果(六分)、甘草(四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按:此方名為「清脾」,並非指清熱涼血,而是指攻除邪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之意。青皮、厚朴消痰;半夏、生薑燥濕;柴胡、黃芩清熱;白朮、甘草補益脾胃;草果消食化滯。

內因

因飲食不潔而患瘧疾者,常伴有胸悶、呃逆等症狀,可用二陳湯加山楂、枳實、神麴、厚朴、柴胡、青皮等藥物治療。大多數瘧疾患者都伴有痰濕,若內傷加外邪同時發病,必然會產生痰濕。痰濕阻滯於內,寒熱往來不止,脈象滑數者,可用二陳湯加柴胡、黃芩、草果、常山等藥物催吐,以達到散邪的目的。但常山藥性峻烈,非痰盛氣實者,不可使用。

二陳湯(方劑見痰證部分)

虛瘧

體虛者患瘧疾,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多汗、嗜睡等症狀,可用六君子湯、人參養胃湯治療;汗多煩躁口渴者,用白虎湯加人參;汗多不煩渴者,用柴胡桂枝湯;元氣衰竭,食欲不振,多汗者,用四物飲截瘧;虛瘧久治不愈者,應當滋補正氣,不宜驟然截瘧,可服用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人參養胃湯

本方加香附、砂仁,名為香砂養胃湯。 即平胃散合二陳湯加人參、藿香、草果、烏梅、生薑,煎服。

按:飢飽過度都足以傷及脾胃,脾胃受損,則營衛失調,氣機紊亂,導致邪正相爭,寒熱交替,從而形成瘧疾。方中人參、茯苓、甘草味甘,能補益脾胃;陳皮、蒼朮、厚朴味辛,能調理脾胃;半夏醒脾;藿香開胃;烏梅味酸,能斂陰;草果味溫,能消食化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