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瘧疾二

【歌】瘧疾由來匪一端,六經五臟有形參。連朝間日知深淺,陽分邪輕陰分難。風暑感人從外至,內因食積與停痰。汗多汗少求虛實,弦數弦遲定熱寒。實可祛邪行截法,虛宜養正自痊安。先寒後熱名寒瘧,但熱無寒號曰癉。溫瘧從來先作熱,若還暑瘧汗漫漫。山嵐障瘧宜祛逐,痎瘧休吞鬼哭丹。

【論】《內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邪氣客於風府,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邪並於巨陽,則陰實陽虛,故寒作,邪並於陽明,陽實陰虛,故熱作,此陰陽相移也。邪氣舍於皮膚,與衛氣居。衛氣者,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是以日作,此受之淺也。

其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故間日作,此受之深也。邪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爭,故休數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然瘧之狀不一: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然熱,熱止,汗出難已。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則惕惕然,熱多,汗出甚。

足陽明瘧,令人先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則善嘔,嘔已乃衰。足少陰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經之瘧也。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

心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好太息,其狀若死。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眩然,此五臟之瘧也。

東垣云:寒瘧屬太陰,熱瘧屬陽明,風瘧屬少陽,溫瘧屬厥陰。又云: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屬少陰,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屬厥陰,作於辰、戌、醜、未日者屬太陰,蓋三日一作故耳。丹溪又有食、痰、風、暑、老瘧、瘧母等名,蓋不越五臟、六經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者,然因其所挾而立名也,今並及之,以備參考。

善治者,審其受病之淺深,寒熱之多少,發作之早晏,時月之炎涼,元氣之虛實。淺者發於處暑前,謂之近而暴者,易治。發於霜降後,謂之遠而痎者,難治。故痎瘧不可截,截之轉虛,但養正氣,氣充自已,斟酌調之。

謹按:瘧之為狀,焮熱如爐,振寒如冰,頭痛如破,咬牙嚼齒,有暴虐之勢,從病、從虐,故名「瘧」。諸病惟瘧近乎邪,故魘法治之亦偶中,然求其原,必內有痰食,外感風寒,故凡初發時,便以消食、化氣、開痰、散風等藥大劑服之,後雖發亦輕,不過二發即止矣。

白話文:

[瘧疾二]

【歌訣】

瘧疾的產生原因不只一種,它和身體的六經、五臟都有關聯。發病時,如果每天發作或隔天發作,就代表病情有深淺之分,通常侵犯陽分的病情較輕,侵犯陰分的病情則較難處理。風邪或暑氣侵襲人體是從外部而來,而體內有積食或痰液停滯也會導致瘧疾。要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可以觀察病人是多汗還是少汗;要判斷是熱證還是寒證,可以從脈搏的快慢來辨別。如果是實證,可以用祛除邪氣、截斷發病的方法治療;如果是虛證,則要以補養正氣為主,病情自然就會好轉。發病時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的,稱為寒瘧;只發熱而沒有寒冷的,稱為癉瘧。發病時先發熱的稱為溫瘧;如果是因為中暑而引起的瘧疾,就會大量出汗。在山嵐瘴氣地區感染的瘧疾,應該用祛邪的方法治療;對於久病不癒的瘧疾,要避免迷信鬼神。

【論述】

《黃帝內經》說:「夏天因為暑熱而沒有出汗,到了秋天就會形成風瘧。」又說:「夏天受到暑熱的傷害,秋天一定會得痎瘧。」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風府穴,導致身體的陰陽之氣上下交戰,虛實交替出現。當邪氣停留在足太陽經,就會出現陰氣盛而陽氣虛的情況,所以會感到寒冷。當邪氣停留在足陽明經,就會出現陽氣盛而陰氣虛的情況,所以會發熱。這是陰陽之氣相互轉移的現象。邪氣如果停留在皮膚表面,就會與衛氣一同活動。衛氣在白天行於陽,在夜晚行於陰。衛氣得到陽氣的助長就向外發散,得到陰氣的收斂就向內搏擊,所以會在白天發病,這是屬於比較淺的病症。

如果邪氣侵入較深,向內攻擊陰分,導致陽氣獨自發散,陰邪停留在體內,陰氣與陽氣相互爭鬥,無法散出,就會隔天發病,這是屬於比較深的病症。如果邪氣與衛氣停留在六腑,有時會失衡而無法爭鬥,就會隔幾天發作一次,這是屬於最深的病症。然而,瘧疾的症狀並不一致:足太陽經瘧,會讓人腰痛、頭重,寒冷從背部開始,先寒後熱,發熱時感到很燙,熱退後很難出汗。足少陽經瘧,會讓人身體疲倦無力,寒冷和發熱都不太嚴重,不喜歡見人,看到人就會感到心慌,發熱比較多,出汗很多。

足陽明經瘧,會讓人先感到寒冷,寒冷持續很久才發熱,熱退後出汗,喜歡看到太陽、月亮的光芒或火光,這樣才會感到舒服。足太陰經瘧,會讓人情緒低落,喜歡嘆氣,食慾不佳,經常感到寒冷和發熱,出汗後會想吐,吐過後身體就虛弱。足少陰經瘧,會讓人嘔吐嚴重,經常感到寒冷和發熱,想關上門窗獨處,病情很難好轉。足厥陰經瘧,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像是癃閉,但其實不是癃閉,而是小便次數頻繁,心裡感到恐懼,氣力不足,腹中悶悶不樂。以上是六經瘧的症狀。肺瘧,會讓人心裡發冷,寒冷嚴重然後發熱,發熱時容易驚嚇,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

心瘧,會讓人心煩意亂,想喝冷水,反而寒冷多於發熱。肝瘧,會讓人臉色蒼白,喜歡嘆氣,看起來像快要死了一樣。脾瘧,會讓人感到寒冷,腹痛,發熱時腸鳴,腸鳴後出汗。腎瘧,會讓人感到忽冷忽熱,腰背疼痛,翻來覆去,大便困難,頭暈眼花。以上是五臟瘧的症狀。

東垣說:寒瘧屬於太陰經,熱瘧屬於陽明經,風瘧屬於少陽經,溫瘧屬於厥陰經。他又說:在子時、午時、卯時、酉時發作的瘧疾屬於少陰經,在寅時、申時、巳時、亥時發作的屬於厥陰經,在辰時、戌時、丑時、未時發作的屬於太陰經,因為這種病是每隔三天發作一次。丹溪還有食積瘧、痰瘧、風瘧、暑瘧、老瘧、瘧母等名稱,其實都離不開五臟六經所主管的範疇。只是因為感受的病邪不同,所以才根據所挾帶的邪氣而命名。現在一併列出,以供參考。

善於治療的人,會仔細辨別病邪侵入的深淺、寒熱的多少、發作的早晚、季節的炎熱或寒冷、以及病人元氣的虛實。如果發病於處暑之前,屬於比較近且突然發作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發病於霜降之後,屬於比較遠且纏綿難癒的,比較難治療。所以痎瘧不能用截斷發病的方法治療,如果強行截斷反而會讓身體更虛弱,只能以補養正氣為主,當正氣充足時,病情自然就會好轉,要根據情況來調整治療。

總結:瘧疾的症狀,發熱時像火爐一樣灼熱,寒冷時像冰一樣寒冷,頭痛欲裂,咬牙切齒,來勢洶洶,好像要傷害人一樣,所以才被稱為「瘧」。各種疾病中,只有瘧疾比較接近邪祟,所以用厭勝之術有時也會有效。但要追溯根本,一定是體內有痰食,體外感受風寒。因此,在剛開始發病時,就要大量服用消食、理氣、化痰、散風等藥物,這樣即使之後再發作,也會比較輕微,大概發作兩次就會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