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17)
卷三 (17)
1. 咳嗽證八
寧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喘急咳唾等證。
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白朮(八分),熟地黃(一錢五分),川芎(三分),白芍藥(一錢),甘草(炙,八分),五味子(十粒),麥門冬(一錢),桑白皮(一錢),白茯苓(八分),阿膠(蛤粉炒,一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肺癰
肺癰者,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名曰肺癰,咳傷肺葉而成也。用太乙膏成丸,食後服,或桔梗湯主之。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脈訣舉要》曰:寸數而實,肺癰已成。寸數虛澀,肺痿之形。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死者浮大,不白而赤。
桔梗湯
治肺癰咳嗽膿血,咽喉多渴,大、小便赤澀。
桔梗(五分),貝母(去心,五分),當歸(酒浸,五分),栝蔞仁(五分),枳殼(炒,五分),薏苡仁(五分),桑白皮(蜜炙,五分),防己(五分),黃耆(四分),甘草節(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二分),百合(蒸,二分)
大便閉加大黃,小便赤加木通。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一方
治肺癰吐膿。
桔梗(炒,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吐盡膿為效,後用黃耆散。
黃耆散
用黃耆蜜炙為末,每服一大匙,食後黃耆湯下。
白話文:
咳嗽證八:
寧肺湯:
此方用於治療肺氣虛弱,衛氣不足,出現發熱、自汗、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等症狀。藥物組成包括人參、當歸、白朮、熟地黃、川芎、白芍藥、甘草、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白茯苓和阿膠。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一劑藥用三片薑,兩碗水煎成八分,溫服。
肺癰:
肺癰是指口中乾燥,咳嗽時胸部隱隱作痛的疾病,因咳嗽損傷肺部而引起。治療方法可用太乙膏製成丸劑服用,或用桔梗湯治療。如果肺癰已破潰,且受風邪侵襲,則難以治愈。《脈訣舉要》中記載:寸脈數而有力,表示肺癰已形成;寸脈數而虛弱,則為肺痿的表現。肺癰患者面色蒼白,脈象應短而澀;如果患者面色發紅,脈象浮大,則預後不良。
桔梗湯:
此方用於治療肺癰導致的咳嗽咳膿血、咽喉乾燥口渴、大小便排泄困難等症狀。藥物組成包括桔梗、貝母、當歸、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防己、黃耆、甘草、杏仁和百合。如大便不通,可加用大黃;小便困難,可加用木通。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一劑藥用三片薑,兩碗水煎成八分,溫服。
另一方:
此方用於治療肺癰伴有咳吐膿痰的症狀。藥物組成包括炒桔梗和炙甘草。用法:每次服用一兩藥,用一碗半水煎成八分,空腹服用,直至膿痰完全咳出為止,之後再服用黃耆散。
黃耆散:
將蜜炙黃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匙,飯後用黃耆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