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驚悸怔忡健忘證八

【歌】驚悸心中常惕惕,如人將捕時驚惑。延纏不已漸怔忡,寤寐神魂多恍惚。精神短少或多痰,健忘之病因而得。皆緣大恐與大驚,觸事喪志心神失。

【論】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鬱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或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則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始則為驚悸。久而心虛停飲,水氣乘心,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畏之,心不自安,故怏怏然而怔忡也。

日久不已,精神短少,心氣空虛,神不清而生痰,痰迷心竅,則遇事多忘;亦因思慮過度,病在心脾,故令轉盼遺忘,名曰健忘。三者雖有淺深之殊,皆心脾之病,其所由來者一也。而治之之法,必審其脈之虛實,病之淺深,元氣之盛衰,則虛實邪正之情自了然矣。

白話文:

驚悸時,心中總是忐忑不安,像是要被捉住一樣,驚慌失措。這種感覺持續不斷,逐漸變得心神不寧,醒著睡著都昏昏沉沉,精神恍惚。精神衰退,容易產生痰液,也容易健忘,都是因為受到極度恐懼或驚嚇,導致意志消沉,心神失守。

人體的心臟主導著人的精神,而血液滋養著心臟。當心血不足時,神氣就會失去依託,神氣離去,心臟就會空虛,空虛就會鬱積產生痰液,痰液停留在心臟的位置,這就是驚悸的起因。或者聽到巨大的聲音,看到奇怪的東西,遇到危險,處於危急時刻,意志消沉,心臟就會受到影響,讓人感到忐忑不安,一開始就會出現驚悸。時間久了,心臟虛弱,積聚了水氣,水氣聚集在胸腔,虛氣流動,水氣上升,心火害怕水氣,心臟不安,因此就出現心神不寧、心慌的症狀。

如果時間久了,精神衰退,心氣虛弱,神志不清,就會產生痰液,痰液迷亂心竅,就會遇到事情就容易忘記。也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心脾受損,所以才會心神恍惚,記憶力減退,稱為健忘。雖然三種病症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心脾失調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一樣的。治療的方法,必須根據脈象的虛實、病情輕重、元氣的盛衰來判斷,這樣才能明白虛實邪正的狀況。

【脈】驚悸怔忡,寸動而弱。寸緊關浮,悸病乃作。飲食痰火,伏動滑搏。浮微弦濡,憂驚過卻。健忘神虧,心虛浮薄。

驚悸

血虛驚悸者,四物湯加貝母、橘紅、黃連、山梔,(方見血證。)安神丸。氣血兩虛者,益榮湯、(方俱見女科。)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

人參(四兩),玄參(二兩),杜仲(炒,去絲,四兩),天門冬(三兩),麥門冬(三兩),遠志(四兩),熟地(六兩),百部(三兩),桔梗(三兩),牡丹皮(四兩),柏子仁(四兩),五味子(四兩),甘草(二兩),茯神(四兩),茯苓(四兩),石菖蒲(四兩),酸棗仁(四兩)

白話文:

脈象表現為驚悸怔忡,寸脈跳動微弱,寸脈緊弦關脈浮滑,說明是心悸病發作。可能是飲食積熱,痰火伏於心胸,脈搏滑動有力。也有可能是心氣不足,心血虛弱,脈象浮微弦細,容易出現憂愁驚恐等情緒。另外,健忘神疲,心神虛弱,脈象浮動虛弱,也可能是心悸的表現。

血虛導致驚悸的,可以用四物湯加貝母、橘紅、黃連、山梔子治療。氣血兩虛的,可以用益榮湯、天王補心丹治療。

天王補心丹的藥方包括人參、玄參、杜仲(炒去絲)、天門冬、麥門冬、遠志、熟地、百部、桔梗、牡丹皮、柏子仁、五味子、甘草、茯神、茯苓、石菖蒲、酸棗仁。

末之,蜜丸,每下三錢。

怔忡

心血虛少,惕惕然恍惚怔忡,益榮湯。(方見女科。)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溫膽湯加炒黃連、山梔、當歸、貝母。(溫膽湯即二陳湯加炒枳殼一錢、竹茹一錢,二陳方見痰證。)水氣承心而作怔忡,朱雀丸。心氣鬱滯,痰氣結於心下而作怔忡,四七湯加竹瀝、薑汁。(方見氣證。)

白話文:

服用藥丸,每次三錢。心血不足,心慌意亂,服用益榮湯。痰火旺盛,心慌不安,服用溫膽湯加入炒黃連、山梔、當歸、貝母。水氣上衝心臟導致心慌,服用朱雀丸。心氣鬱結,痰氣積聚在心窩導致心慌,服用四七湯加入竹瀝、薑汁。

朱雀丸

治水氣怔忡。

白茯苓(一兩),沉香(半兩)

末之,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送下。

健忘

思慮傷脾,作事忘前失後者,歸脾湯。心氣不定,恍惚多忘者,定志丸。年老神衰,遇事多忘,二丹丸。痰多鬱滯於心脾而善忘者,四七湯加竹瀝、薑汁、膽星、栝蔞。(方見氣證。)

歸脾湯

治怔忡、健忘。

白話文:

朱雀丸

功效: 治療水氣導致的心悸不安。

藥材:

  • 白茯苓:一兩
  • 沉香:半兩

製作方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人參湯送服。

健忘

原因及治療方法:

  • 思慮過度傷脾導致健忘: 使用歸脾湯。
  • 心氣不寧,神志恍惚,易忘: 使用定志丸。
  • 年老神衰,記性減退: 使用二丹丸。
  • 痰濕阻滯心脾,導致健忘: 使用四七湯,並加入竹瀝、薑汁、膽星、栝蔞。(具體方劑請參閱氣證篇。)

歸脾湯

功效: 治療心悸不安、健忘。

白朮(一兩),茯神(一兩),黃耆(一兩),圓眼肉(一兩),棗仁(炒,一兩),人參(半兩),木香(半兩),甘草(二錢半,炙)

每服銼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恍惚多忘。

遠志(一兩),人參(一兩),蒲黃(二兩),白茯苓(三兩)

末之,蜜丸梧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二丹丸

治健忘,開心志。

丹參(半兩),天門冬(半兩),熟地黃(二兩),麥門冬(一兩),白茯苓(一兩),人參(半兩),遠志(半兩),硃砂(半兩),石菖蒲(半兩)

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圓眼湯送下。

白話文:

白朮、茯神、黃耆、圓眼肉、棗仁(炒)、人參、木香、甘草(炙)各一兩,每服取四錢,加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用。

遠志、人參、蒲黃、白茯苓各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如梧子大小,外裹辰砂,每服三十丸,米湯送服。

丹參、天門冬、熟地黃、麥門冬、白茯苓、人參、遠志、硃砂、石菖蒲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服五十至一百丸,圓眼湯送服。

2. 三消證九

【歌】消證良由燥熱過,消中飲食善消磨。腎消溲濁腰肢瘦,消渴便多飲亦多。

【論】夫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腑,能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於天一真水之中,如水包天地也。經云:水之本在腎,末在肺,然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嗜食辛辣厚味,或餌丹石藥,於是火炎上熏,腑臟熱熾,津液乾枯而三消之病生焉。熱氣上騰,心受之,故煩渴引飲,小便頻數而多,曰消渴。

熱蓄於中,脾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能食肌瘦,不甚渴,便數,曰消中。熱伏於下,腎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竭髓枯,引水自救,飲而隨溺,稠濁如膏,曰腎消。善治者,補腎水真陰之虛,瀉心火燔灼之勢,除腸胃燥熱之甚,濟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渴證自已矣。

白話文:

消癥的原因是燥熱過度,消中是飲食消磨過度。腎消則是小便混濁,腰肢消瘦,消渴則口渴,小便頻繁且多。

人體的根本是水,腎臟主水。膀胱是津液的腑臟,能宣行腎水,向上滋潤肺臟,所以肺臟是津液的臟器。從上到下,三焦臟腑都浸潤在先天真水之中,就像水包圍著天地。經書說:「水的根源在腎臟,末端在肺臟」,只要真水不枯竭,就不會口渴。但是有些人沉溺於酒色,喜歡吃辛辣厚味的食物,甚至服用丹石藥物,於是火氣上升,腑臟燥熱,津液枯竭,就產生了三消的病症。熱氣上升,心臟受到影響,所以口渴引發飲水,小便頻繁且多,稱為消渴。

熱氣積聚在中焦,脾臟受到影響,伏陽蒸騰胃部,吃東西容易餓,能吃卻消瘦,不太渴,大便次數多,稱為消中。熱氣沉積在下焦,腎臟受到影響,腿膝枯瘦,骨節酸痛,精氣枯竭,身體想要補水,喝水就隨便排尿,尿液稠濁如膏,稱為腎消。善於治療的人,會補腎水真陰的虛損,瀉去心火燔灼的勢頭,消除腸胃燥熱的程度,補充心臟津液的衰竭,讓水道通暢不阻塞,津液滋生不枯竭,氣血流通不阻塞,那麼口渴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消渴

消渴,熱在上也,丹溪人乳膏、麥門冬飲子。

丹溪人乳膏

人乳(一大盞),黃連(半兩,為末),天花粉(一兩,為末),藕汁(一大碗),生地黃汁(一大碗)

以二汁為膏,入前三味,佐以薑汁些少,和蜜為膏,以白湯少許,徐送下。

麥門冬飲子

知母(一錢),甘草(炙,一錢),栝蔞仁(去油,一錢),五味子(一錢),人參(一錢),葛根(一錢),生地黃(一錢),茯神(一錢),麥門冬(一錢),竹葉(十四片)

白話文:

消渴是一種熱在上焦的病症,可以用丹溪的人乳膏和麥門冬飲子治療。

丹溪的人乳膏是用人乳、黃連、天花粉、藕汁、生地黃汁等材料製成。先將藕汁和生地黃汁混合熬製成膏狀,再加入黃連和天花粉粉末,最後加入少許薑汁和蜂蜜,用白湯送服。

麥門冬飲子則是用知母、甘草、栝蔞仁、五味子、人參、葛根、生地黃、茯神、麥門冬、竹葉等材料製成。将所有药材煎煮服用。

水二盞,煎服。

消中

消中,熱在胃也,白虎湯、(方見中暑。)麥門冬飲。(方見前。)便結,調胃承氣湯。(方見痢疾,即大承氣湯去枳實、厚朴,加炙甘草一錢。)

腎消

腎消,熱在下也,大補陰丸。(方見火證。)腎虛,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腎消小便白如膏,清心蓮子飲。大便秘結,大承氣湯。(方見痢疾。)

白話文:

水兩杯,煎煮後服用。

消中,指的是胃火過旺,可用白虎湯,或參考中暑篇的白虎湯方劑。也可以用麥門冬飲,其方劑見於前文。如果伴隨便秘,則可用調胃承氣湯,其方劑見於痢疾篇,即大承氣湯去除枳實、厚朴,再加入炙甘草一錢。

腎消,指的是下焦有熱,可用大補陰丸,其方劑見於火證篇。如果腎虛,則可用六味地黃丸,其方劑見於勞瘵篇。腎消伴隨小便白色如膏狀,可用清心蓮子飲。若伴隨便秘,則可用大承氣湯,其方劑見於痢疾篇。

清心蓮子飲

黃耆(一兩),石蓮肉(一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五錢),地骨皮(五錢),麥門冬(半兩),車前子(五錢),黃芩(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清心蓮子飲

藥材:

  • 黃耆(一兩)
  • 石蓮肉(一兩)
  • 白茯苓(一兩)
  • 人參(一兩)
  • 甘草(炙,五錢)
  • 地骨皮(五錢)
  • 麥門冬(半兩)
  • 車前子(五錢)
  • 黃芩(五錢)

用法:

每次取五錢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