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9)
卷三 (9)
1. 痰證三
陳皮(去白,五錢),半夏(泡,二錢半),茯苓(二錢半),甘草(二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煎服。
濕痰,加蒼朮、白朮。寒痰,倍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附之類。痰厥頭痛,亦加半夏。風痰,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加薑汁。熱痰,加黃芩、黃連。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黃連之類。
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山梔、黃芩、黃連。血虛有痰,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竹瀝、薑汁。滯血者,更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加生薑、韭汁,飲三、五杯,必胸中躁煩不寧後愈。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升麻。
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薑汁傳送。食積痰者,加神麯、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老痰,加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
導痰湯
即二陳湯加南星(二錢,薑製),枳殼(二錢,去穰)
墜痰丸
治痰飲。
黑醜(頭末二兩),枳實(炒,一兩半),白礬(三錢,枯半),朴硝(二錢,風化),枳殼(炒,一兩半),牙皂(一錢,酒炒)
上為末,蘿蔔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後則有痰。
抑痰丸
栝蔞仁(一兩),半夏(二錢,湯泡),貝母(三錢,去心)
上為末,蒸餅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送下。
清膈化痰丸
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黃柏(半兩),山梔(半兩),香附(一兩半),蒼朮(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白湯送下。
潤下丸
降痰甚妙。
南星(一兩),半夏(二兩,各依橘紅製法),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一兩),橘紅(半斤,以水化鹽五錢,拌令得所,煮乾烘燥)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風痰
風痰多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攣,語澀,癲狂,麻痹,眩暈之病。天麻、白附子、牛黃、膽星、薑製半夏、牙皂、殭蠶、天竺黃治之。丹溪以竹瀝入痰藥化風痰,以稀涎散吐風痰。
稀涎散(方見中風條。)
濕痰
肥人多濕多痰。蓋濕勝則生痰,故濕多見倦怠,痿弱,泄痢,腫脹之證。蒼朮、白朮、南星、半夏、海粉、陳皮,濕痰之要藥也。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積,化濕痰。若濕痰甚,喘急者,千緡湯。白濁,因濕痰者,珍珠粉丸。濕痰兼風熱,中和丸。星夏蛤粉丸最燥濕痰。
青礞石丸
風化硝(提淨,三錢,冬月袋盛風化),青礞石(搗碎,五錢,焰硝等分,同煅金色,另研),南星(五錢),半夏(五錢),茯苓(五錢),黃芩(五錢)
白話文:
痰證三
此方劑以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藥,治療痰證。劑量為陳皮五錢(去白皮)、半夏二錢半(泡制)、茯苓二錢半、甘草二錢,加薑三片水煎服。
若為濕痰,可加蒼朮、白朮;寒痰則加倍半夏,嚴重者再加麻黃、細辛、烏頭、附子等;痰厥頭痛也加半夏;風痰則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等;氣虛者加竹瀝;氣實者加荊瀝,並都加薑汁;熱痰則加黃芩、黃連;若痰因火盛逆上,需先降火,可加白朮、黃芩、滑石膏、黃連等。
眩暈、嘈雜是火動痰的表現,可加山梔、黃芩、黃連;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竹瀝、薑汁;血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瘀不通,中焦積液者,用竹瀝加生薑、韭菜汁,飲用三到五杯,待胸中煩躁不安後症狀會好轉。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加白朮、白芍藥、神麴、麥芽、升麻。
內傷夾痰者,加人參、黃耆、白朮,並用薑汁送服;食積化痰者,加神麴、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陳舊痰飲,加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
以下是一些針對不同痰證的丸劑:
導痰湯:二陳湯加南星(二錢,薑汁製)、枳殼(二錢,去瓤)。
墜痰丸:治痰飲。方劑包含黑醜(頭末二兩)、枳實(炒,一兩半)、白礬(三錢,枯半)、朴硝(二錢,風化)、枳殼(炒,一兩半)、牙皂(一錢,酒炒),研末,用蘿蔔汁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清晨服用,初期會腹瀉,之後痰液會排出。
抑痰丸:栝蔞仁(一兩)、半夏(二錢,湯泡)、貝母(三錢,去心),研末,用蒸餅做成丸藥,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薑湯送服。
清膈化痰丸: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黃柏(半兩)、山梔(半兩)、香附(一兩半)、蒼朮(二兩),研末,用蒸餅做成丸藥,如綠豆大小,白湯送服。
潤下丸:降痰效果很好。方劑包含南星(一兩)、半夏(二兩,用橘紅製法)、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一兩)、橘紅(半斤,用鹽水拌炒烘乾),研末,用蒸餅做成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白湯送服。
風痰:風痰常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攣、說話困難、癲狂、麻痺、眩暈等。常用天麻、白附子、牛黃、膽星、薑汁製半夏、牙皂、殭蠶、天竺黃治療。張元素常用竹瀝化痰治療風痰,並用稀涎散吐出風痰。(稀涎散方劑見中風條)
濕痰:肥胖者多濕多痰。濕邪盛則生痰,表現為倦怠、肢體無力、泄瀉、腫脹等。蒼朮、白朮、南星、半夏、海粉、陳皮是治療濕痰的重要藥物。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積,化濕痰。濕痰嚴重,喘促者,用千金湯;白濁因濕痰者,用珍珠粉丸;濕痰兼風熱者,用中和丸;星夏蛤粉丸最能燥濕痰。
青礞石丸:方劑包含風化硝(提淨,三錢,冬季置於袋中風化)、青礞石(搗碎,五錢,與焰硝等量共煅至金色,再研磨)、南星(五錢)、半夏(五錢)、茯苓(五錢)、黃芩(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