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七 (2)
卷七 (2)
1. 痓證三
【歌】痓本非風濕上求,有無汗證見剛柔。角弓口噤如風狀,燥劑教君勿妄投。
【論】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遲,口痙。傷寒發汗過多,因致痙;大發濕家汗,亦成痙;瘡家發汗亦成痙;產後去血過多,亦成痙。其證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是也。有汗曰柔痙,無汗曰剛痙。剛痙屬陽,柔痙屬陰。
丹溪云:痙屬太陰濕土。故經云:諸痙強直,皆屬於濕。蓋濕土過極,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切不可概作風治而用燥藥。大率屬氣虛,亦有火兼痰者,宜辨之。若身涼,手足冷,脈沉細者,為陰痙。若口眼牽扯,手足戰搖伸縮者,為風痰。若發熱喘嗽生痰,為痰火,宜隨證治之。
白話文:
痙攣的病根並非風濕上犯,要觀察有沒有出汗的症狀,來判斷是剛痙還是柔痙。痙攣時身體像角弓一樣僵硬,嘴巴緊閉,像是被風吹過一樣,切記不要隨便使用燥性藥物。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脈沉而遲,嘴巴抽筋。傷寒病人發汗過多,可能會導致痙攣;大發濕病的人出汗,也會導致痙攣;患有瘡瘍的人發汗,也會導致痙攣;產後失血過多,也會導致痙攣。這些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足部冰冷,頸項僵硬,畏寒,有時頭部發熱,面部發紅,眼球血絲明顯,單獨頭部搖晃,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反弓。出汗的叫做柔痙,不出汗的叫做剛痙。剛痙屬於陽證,柔痙屬於陰證。
朱丹溪說:痙攣屬於太陰濕土。所以《傷寒論》說:各種痙攣僵硬,都屬於濕邪。這是因為濕土過於旺盛,反過來又兼帶風邪來制約它。然而兼帶風邪的只是虛象,實際上並不是風邪,千萬不可概括地用風邪來治療而使用燥性藥物。大多數屬於氣虛,也有一些是火邪兼夾痰濕的,需要仔細辨別。如果身體涼,手腳冰冷,脈象沉細,屬於陰痙。如果口眼抽搐,手腳顫抖伸縮,屬於風痰。如果發熱咳嗽,痰多,屬於痰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若目瞪口開,昏冒不知人者,不治。並用如聖飲加減治之。
如聖飲
治剛、柔二痙,與瘛瘲同治法。
羌活(上),防風(中),川芎(中),白芷(中),柴胡(中),芍藥(中),人參(中),當歸(中),甘草(中),半夏(下),黃芩(中),烏藥(中)
白話文:
如果眼睛睜得很大,神智不清,昏迷不認得人,那就沒有辦法治療了。可以參考「如聖飲」方劑加減服用。
「如聖飲」方劑用於治療剛、柔兩種痙攣,以及瘛瘲,治療方法相同。
配方:羌活(上)、防風(中)、川芎(中)、白芷(中)、柴胡(中)、芍藥(中)、人參(中)、當歸(中)、甘草(中)、半夏(下)、黃芩(中)、烏藥(中)。
上,用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入薑汁、竹瀝溫服。
有汗曰柔痙,加白朮、桂枝。無汗曰剛痙,加蒼朮、麻黃,或葛根亦可。痰多加貝母、栝蔞、枳實、紫蘇子。火盛加山梔仁、麥門冬、花粉,去川芎、柴胡、烏藥、半夏、羌活、防風、白芷。如口噤咬牙,大便實者,加大黃利之。產後去血過多成痙者,加黃耆、熟地黃。
白話文:
先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一杯,再加入薑汁和竹瀝,溫溫地喝下。如果有汗,稱為柔痙,要加白朮和桂枝;沒有汗,稱為剛痙,要加蒼朮和麻黃,或葛根也可以。痰多的话,要加貝母、栝蔞、枳實、紫蘇子。如果火氣旺,要加山梔仁、麥門冬、花粉,並去掉川芎、柴胡、烏藥、半夏、羌活、防風、白芷。如果嘴巴緊閉咬緊牙關,大便不通畅,要加 大黃通便。產後失血过多导致痙攣的,要加黃耆和熟地黃。
2. 厥證四
【歌】厥形有六要消詳,痰氣屍蛔陰共陽。故使四肢成厥逆,陰陽虛實各分張。
【論】夫陰厥者,始因泄利,身寒厥冷,足蜷臥,唇口青,自利溲白不渴,脈遲。陽厥者,身熱四肢厥逆,大、小便閉澀,脈數,熱極反厥也。痰厥者,寒痰迷悶心胸,隧道不行,四肢厥冷,僵仆卒倒不知人事。厥者,氣暴逆也,故卒然厥逆不知人,僵仆身冷。蛔厥者,胃寒,蛔蟲攻胃,手足厥冷,吐蛔。
屍厥者,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起粟,頭面青黑,或妄言,或口噤,昏聵不知人,或因弔喪問病,入廟登塚而得。丹溪云:有因氣而厥者,身冷脈伏。有血虛而厥者,因血大損故也,脈必芤澀。有因痰滯而厥者,口中流涎,昏不知人,脈沉滑。有氣虛而厥者,有所勞傷,氣弱不能運行故也。
白話文:
厥症的型態有六種,分別是痰厥、氣厥、屍厥、蛔厥、陰厥、陽厥。
陰厥是由於身體虛寒,導致四肢冰冷、蜷縮,嘴唇發青,並且伴隨腹瀉、尿白、口渴等症狀,脈搏遲緩。
陽厥則是身體過熱,四肢冰冷、大小便閉塞,脈搏快速,屬於熱極反厥的現象。
痰厥是由於寒痰阻塞心胸,導致四肢冰冷、僵直、昏迷。
氣厥是由於氣血逆亂,導致突然昏迷、僵直、身體冰冷。
蛔厥是由於胃寒,蛔蟲侵犯胃部,導致手足冰冷、嘔吐蛔蟲。
屍厥是由於感染不正之氣,導致手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面部青黑,並伴隨胡言亂語、口噤、昏迷等症狀。
丹溪認為,厥症的病因有很多,例如:
氣厥:身體冰冷,脈搏微弱。
血虛厥:由於失血過多,脈搏細弱無力。
痰滯厥:口流涎水,昏迷不醒,脈搏沉滑。
氣虛厥:由於勞傷導致氣虛,無法運行全身,而出現厥症。
凡此之類,在乎細辨之。
陰、陽厥
陰厥,理中湯,重者四逆湯,(二方俱見中寒。)外灸關元穴五十壯。陽厥,四逆散。大便閉,熱極反厥,大承氣湯下之。(方見傷食。)
四逆散
治陽厥輕者。
甘草(炙,一錢),枳殼(炒,一錢),柴胡(一錢),白芍藥(炒,一錢)
銼一帖,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凡此種情況,都需要仔細辨別。
陰厥,可用理中湯,嚴重者用四逆湯(這兩方都適合治療寒邪內侵)。外用艾灸關元穴五十壯。陽厥,可用四逆散。若大便閉塞,熱極反厥,則用大承氣湯瀉下。(此方適合治療傷食)。
四逆散
治療陽厥初期。
甘草(炙,一錢),枳殼(炒,一錢),柴胡(一錢),白芍藥(炒,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水煎服,每次二碗,煎至八分,不限時辰服用。
氣、血厥
氣厥,四七湯、調氣散,八味順氣散、(方見氣證。)蘇合香丸。(方見類中風。)婦人血厥,倉公散、白薇湯。
倉公散
治血厥。
瓜蒂(一錢),藜蘆(一錢),礬石(飛,一錢),雄黃(一錢)
末之,每用少許,吹鼻中取嚏。
白話文:
氣厥可用四七湯、調氣散、八味順氣散等方劑治療,蘇合香丸則適用於類似中風的情況。婦女血厥則可用倉公散、白薇湯等方劑治療。倉公散主治血厥,由瓜蒂、藜蘆、礬石、雄黃等藥材研末,每次少量吹入鼻中,引發打噴嚏以達到治療效果。
白薇湯
治血厥。
白薇(三錢),當歸(三錢),人參(一錢半),甘草(炙,七分),
銼一帖,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蛔厥
蛔厥,理中湯加檳榔、川椒,煎吞烏梅丸。(一方見中寒,一見心痛。)不止,用烏梅、川椒、黃柏煎服。蓋蛔聞酸、苦則安。
屍厥
屍厥,蘇合香丸、(方見類中風證。)調氣散、(方見氣證。)或追魂湯。
白話文:
白薇湯
治血厥:
白薇(三錢)、當歸(三錢)、人參(一錢半)、甘草(炙,七分),
將藥材切碎成一帖,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溫熱服用。
蛔厥:
蛔厥,用理中湯加入檳榔、川椒,煎煮後服用烏梅丸。(一種情況是見證中寒,另一種情況是見證心痛。)若症狀未止,可用烏梅、川椒、黃柏煎煮服用。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酸、苦的味道就會安靜下來。
屍厥:
屍厥,服用蘇合香丸(方子見類中風證)、調氣散(方子見氣證),或者服用追魂湯。
追魂湯
治卒厥不知人。
麻黃(去節,三錢),杏仁(二十五粒),生甘草(一錢)
煎服。
痰厥
痰厥昏悶不醒,稀涎散、(方見中風。)導痰湯。(方見痰證。)
白話文:
追魂湯
用途:
治療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的情況。
成分:
- 麻黃(去節,三錢)
- 杏仁(二十五粒)
- 生甘草(一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煎煮後服用。
痰厥
症狀:
痰厥是指因痰阻心竅而引起的昏迷不醒,表現為昏沉、意識不清等。
療法:
- 可以服用稀涎散(方劑詳見中風篇)
- 也可以服用導痰湯(方劑詳見痰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