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痰證三

【歌】水穀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精。七情四氣時沖逆,脾胃旋傷懶運行。胃口從此留宿飲,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或癢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結瘤癭。皮間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脅稍成癖積,行來髀胻作痠疼。或如綿絮如梅核,或若桃膠蜆肉形。

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鬱積在於胸。或為喘嗽心嘈雜,嘔吐痰涎碧靛青。攻上頭時眩暈倒,眼瞤口噤耳中鳴。咽喉閉塞牙關緊,噫氣吞酸嘔逆頻。夜臥不安奇怪夢,遊風腫痛並無名。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癡呆不識人。久瀉形枯腸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女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

荏苒做成勞瘵病,風癇瘛縱手攣筋。遍身習習如芒刺,一線寒牽背脊心。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裡面生。

【論】夫人之氣道,貴乎清順,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氣血津液稍有一時不得運行,則隧道不通,凝滯而為痰、為飲,故有五飲之證生焉。蓋痰之為病匪一,王隱君備言之。

然其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因酒飲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虛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疾多成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狀,種種難名。

治法: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必固中氣以運痰,腎氣虛者,必壯腎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飲類,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標也。若汗、下過多,損其脾胃,則痰易生而轉多,誠非王道之治也。

莫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脈】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芤伏,痰飲中節。

痰飲

痰飲有五。在膈上,瓜蒂散。在腸胃,滾痰丸。在經絡及四肢,皮裡膜外,薑汁、竹瀝。在脅下,白芥子。二陳湯治一身之痰。導痰湯、墜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潤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藥也。

瓜蒂散

吐痰之聖藥,治在膈上。

瓜蒂(七十五個),赤小豆(七十五個),人參(半兩),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用一錢或半錢,空心韭汁湯下,以吐為度。

滾痰丸

墜痰之聖藥,治在胃腸。

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半兩),礞石(一兩,捶碎,焰硝煅過)

上為細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虛實加減,茶清送下。

二陳湯

總治一身之痰,都管藥也。

白話文: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轉化成氣血,滋養身體的經絡,強壯人體的精氣。情緒波動、外感風寒暑濕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氣機逆亂,損傷脾胃,使其功能運作遲緩。如果胃部功能失調,會積存未消化的食物和停滯的水液,久而久之這些津液就會凝結成痰。痰會阻塞身體的通道,使痰涎滯留在經絡中。這時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像是皮膚搔癢、麻木、疼痛或肢體活動不靈活,或是在肌肉間形成腫塊、結節。皮膚可能出現紅腫熱痛,像火燒一樣,但心口卻會感到寒冷,像冰一樣。痰若流到肋骨部位,會形成癖積(腫塊),蔓延到大腿、小腿則會感到痠痛。痰的形狀可能像棉絮、梅核,或像桃膠、蛤蜊肉。

這些痰卡在咽喉吐不出來,又吞不下去,明顯是鬱積在胸部。有時候會引起喘息、咳嗽、心煩,甚至會吐出藍綠色的痰。痰往上攻到頭部時,會引起頭暈、昏倒,眼皮跳動、牙關緊閉、耳鳴等症狀。咽喉腫痛、牙關緊閉,還會頻繁地打嗝、吞酸、噁心。晚上睡不好,做一些奇怪的夢,身上到處遊走性的腫痛,卻說不出哪裡痛。有時會感到心悸、健忘、容易受驚嚇,嚴重時會癲狂、癡呆,甚至不認得人。長久腹瀉導致身體消瘦,腸道積存污垢,還可能中風、癱瘓、失聲。女性會出現白帶過多,男性則會出現精液混濁,女性經血不調,出現赤白帶下的情況。

這些病症如果持續惡化,就可能形成勞瘵病(肺結核),或出現癲癇、手腳抽搐等症狀。全身會感到像針刺一樣的刺痛,背脊會有一條線感到寒冷。這些千奇百怪、纏綿難癒的疾病,都是由體內的痰引起的。

人體的氣機運行,貴在清暢順達,順暢則體內的津液才能正常流通,哪裡會有痰呢?如果氣血津液的運行稍微受到阻礙,導致通道不通,就會凝滯形成痰或飲(停留在體內的積水),因此就會產生「五飲」等相關的病症。痰的病因非常複雜,王隱君已經詳細說明。

痰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熱而生,有些是因痰而生熱,有些是受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所致,有些是因驚恐而起,有些是因氣滯所致,有些是因飲食積滯而生,有些是因飲酒過度而起,有些是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而產生,有些是腎虛不能制約體內虛火所致。若是熱痰,多會出現煩躁發熱;若是風痰,多會形成癱瘓等奇怪的症狀;若是冷痰,多會形成骨骼疼痛的疾病;若是濕痰,多會感到疲倦乏力;若是驚痰,多會形成心痛、癲癇等病症;若是飲邪所致,多會感到脅痛、手臂疼痛;若是食積痰,多會形成腫塊、腹脹。痰引起的病症,實在是千奇百怪,難以一一列舉。

治療痰證的方法:熱痰要用清熱的方法,濕痰要用燥濕的方法,風痰要用疏散的方法,氣滯痰要用開鬱的方法,頑痰要用軟化的方法,食積痰要用消導的方法。痰在上部的要用催吐的方法,痰在中部的要用瀉下的方法。如果中氣虛弱,必須要補中氣來幫助運化痰液;如果腎氣虛弱,必須要壯腎水來制約虛火。古人治療痰飲類疾病,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這都是治標的方法。如果發汗、瀉下過度,會損傷脾胃,反而更容易生痰,這並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

最好先調理氣機,使其順暢,再輔以分導的方法。而且,痰的產生與脾胃有關,應該要健脾燥濕,使脾胃功能調和,飲食才能正常運化,痰自然就不會產生,這才是治本的方法。

脈象:脈象偏弦是飲邪的表現,或是沉弦、滑脈,或是結、芤、伏脈,這些都代表體內有痰飲。

痰飲有五種:在膈以上的,用瓜蒂散來治療;在腸胃的,用滾痰丸來治療;在經絡和四肢皮肉之間的,用薑汁、竹瀝來治療;在肋骨下的,用白芥子來治療。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的痰證。導痰湯、墜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潤下丸,這些都是治療痰證的重要藥方。

瓜蒂散:

是催吐痰液的良藥,用來治療在膈以上的痰。

藥材:瓜蒂(七十五個)、赤小豆(七十五個)、人參(半兩)、甘草(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一錢或半錢,用空腹時的韭菜汁送服,以能吐出痰液為度。

滾痰丸:

是瀉下痰液的良藥,用來治療在胃腸的痰。

藥材:大黃(用酒蒸過,八兩)、黃芩(用酒洗過,八兩)、沉香(半兩)、礞石(一兩,捶碎,用焰硝煅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水做成丸藥,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四、五十丸,可以根據身體虛實情況加減藥量,用清茶水送服。

二陳湯:

可以治療全身的痰證,是常用的基礎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