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2)
卷三 (2)
1. 諸氣證一
上銼,一劑,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前服。
氣實
氣實者,邪氣實也,乃為氣實,當從火治。氣有餘,便是火,當歸龍薈丸。氣實脹滿,四七湯加黃芩、黃連、山梔、香附、枳實、陳皮之類。挾痰者,加栝蔞、貝母、香附、海石之類治之。
當歸龍薈丸(方見脅痛條。)
四七湯
治氣實脹滿,胸膈不舒,一切諸氣之證。
厚朴(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半夏(二兩半),紫蘇(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服。
氣滯
氣滯者,鬱而不伸也,木香化滯湯主之。破滯氣在上,枳殼、桔梗、砂仁、香附。在中,厚朴、枳實。在下,青皮、木香、檳榔。因怒而氣滯不行者,二陳湯加山梔、柴胡、香附。氣滯而痛,再加木香、烏藥。在內挾相火上衝而氣滯者,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香附。陰虛氣滯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枳實(二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薑製,一錢),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氣寒
氣寒者,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在表,身熱者,麻黃、桂枝之類。寒氣犯腦作痛,羌活黑附湯。寒氣犯胃作痛,草豆蔻丸。寒氣在腹作痛,作瀉,作嘔,厥逆者,理中湯。寒氣在少腹作痛,脈沉遲,厥冷,四逆湯加吳茱萸,或理中湯加吳茱萸。
羌活黑附湯
羌活(五分),黑附(炮,三分),蒼朮(五分),麻黃(不去根,三分),殭蠶(三分),白芷(二分),升麻(二分),防風(二分),黃耆(一錢),黃柏(三分,酒炒),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服。
草豆蔻丸
治秋、冬傷寒冷之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濕麵裹,煨,去皮取仁,一兩),大麥櫱面(炒黃色,半兩),神麯(炒黃,半兩),白朮(炒,一兩),黃芩(半兩,去皮),枳實(麩炒黃色,一兩),半夏(湯泡七次,曬乾,半兩),橘皮(一錢),青皮(二錢),乾生薑(二錢),炒鹽(半錢)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理中湯(方見中寒條。)
四逆湯(方見中寒條。)
達按:經云:諸痛皆因於氣,諸病皆生於氣。誠哉斯言!是氣也,常則為氣,導引血液,升降三焦,周流四體。變則為火,有升無降,燔灼中外,以致血液停留,為痰為積。充乎臟腑,溢乎經絡,膠乎咽膈,為咳嘔、為痞塞、為脹滿,為疼痛之所由也。凡遇氣動痛作之時,非辛溫消散不可。
白話文:
諸氣證一
上方劑量:藥材研磨後,用兩碗水煎煮,加入三片薑、兩個棗,煎成一碗藥,飯前服用。
氣實
氣實,是指邪氣充盛,表現為氣實證,應從瀉火入手治療。氣盛則為火,可用當歸龍薈丸治療。若氣實導致脹滿,可用四七湯加黃芩、黃連、山梔、香附、枳實、陳皮等藥物。若兼夾痰濕,則再加入栝蔞、貝母、香附、海石等藥物治療。
(當歸龍薈丸的處方見脅痛條。)
四七湯
主治氣實脹滿,胸膈不舒,以及各種氣滯證。
藥物組成:厚朴(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半夏(二兩半)、紫蘇(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五錢,加三片薑、兩個棗,用兩碗水煎成一碗藥服用。
氣滯
氣滯,是指氣機鬱結不通,可用木香化滯湯治療。若氣滯阻於上焦,可用枳殼、桔梗、砂仁、香附;滯於中焦,用厚朴、枳實;滯於下焦,用青皮、木香、檳榔。因憤怒導致氣滯不通者,可用二陳湯加山梔、柴胡、香附。氣滯疼痛者,再加木香、烏藥。內有相火上逆導致氣滯者,可用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香附。陰虛氣滯者,可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木香化滯湯
主治因憂思、情緒、飲食、濕邪等因素導致的中脘部結塊,腹部隱痛,心下痞滿,食慾不振,飲食停滯,經常出現痞氣等症狀。
藥物組成:枳實(二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薑製,一錢)、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用兩碗水煎成一碗藥,空腹服用。
氣寒
氣寒,是指明顯感受寒邪,或食用寒涼食物所致。寒邪在表,伴有發熱者,可用麻黃、桂枝等藥物。寒邪犯腦引起頭痛者,可用羌活黑附湯。寒邪犯胃引起胃痛者,可用草豆蔻丸。寒邪犯腹引起腹痛、腹瀉、嘔吐、厥逆者,可用理中湯。寒邪在少腹引起疼痛,脈沉遲,厥冷者,可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或理中湯加吳茱萸。
羌活黑附湯
藥物組成:羌活(五分)、黑附子(炮製,三分)、蒼朮(五分)、麻黃(不去根,三分)、僵蠶(三分)、白芷(二分)、升麻(二分)、防風(二分)、黃耆(一錢)、黃柏(三分,酒炒)、甘草(二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用兩碗水煎成一碗藥,不拘時服用。
草豆蔻丸
主治秋冬季節因食用寒涼之物導致的胃脘部疼痛,並向上放射至兩脅,咽喉部阻塞不通。
藥物組成:草豆蔻(濕麵裹,煨,去皮取仁,一兩)、麥芽(炒黃,半兩)、神麴(炒黃,半兩)、白朮(炒,一兩)、黃芩(半兩,去皮)、枳實(麩炒黃,一兩)、半夏(湯泡七次,曬乾,半兩)、橘皮(一錢)、青皮(二錢)、乾薑(二錢)、炒鹽(半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湯水和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用藥劑量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冬季服用時,可另配一方,不用黃芩。)如果陽氣不足,又受寒邪侵襲,需加用溫性藥物治療。如果由熱邪所傷,則應根據情況用寒涼藥物治療,應根據病情靈活調整,不可不知。
(理中湯、四逆湯的處方見中寒條。)
結論:經書記載:「諸痛皆因於氣,諸病皆生於氣」。氣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氣機正常時,能運行血液,調節臟腑功能,維持全身的平衡。氣機失調,則會化為火,導致氣血瘀滯,產生痰飲積聚,阻塞經絡,從而引起咳嗽、嘔吐、痞塞、脹滿、疼痛等症狀。因此,遇到氣機紊亂引起的疼痛,必須使用辛溫解表、疏通氣機的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