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燥證六

【歌】燥甚津衰血不充,大腸乾澀故難通。若然皴揭並幹勁,蓋是陽明燥氣鍾。

【論】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河間云:風、熱、火,同陽也;燥、濕、寒,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反同其風、熱。故火勝金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熱燥在裡,耗其津液,故大便秘結,消渴生焉。

夫風勁清肅,燥氣在表,鍾於皮膚,則皮毛燥澀,皴揭乾疥,爪枯之病生焉。東垣云: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辣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燥結亦有風燥、熱燥、陰結、陽結之類。治法:以辛潤之,以苦瀉之,則結散燥除也。

風燥

血弱不能養筋,筋燥,手足不能動,指爪枯槁,大秦艽湯。大腸風閉燥結者,搜風順氣丸。

大秦艽湯(方見真中風條。)

搜風順氣丸

治腰、腳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常服潤三焦,和五臟,潤腸,除風濕。

大黃(五兩,半生半熟用),麻仁(微炒,去殼另研),山茱萸(去核),山藥(各三兩),檳榔,郁李仁(另研),菟絲子(酒蒸),牛膝(酒浸,二兩),車前子(一兩),枳殼(麩炒),川獨活(各兩),防風(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火燥

脾胃伏火,大便秘結,潤腸丸、脾約麻仁丸。五內火熾盛,燒灼津液,煩渴燥甚,白虎湯。燥熱結者,清涼飲子。

潤腸丸

桃仁(去皮尖,另研),麻仁(炒去殼,各一兩),大黃(煨),羌活,當歸梢(各五錢)

如風濕,加皂角、秦艽。如脈澀氣滯,加郁李仁。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白湯下。

脾約麻仁丸

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厚朴(薑製),枳實(麩炒),芍藥(各八分),大黃(一兩六錢,酒蒸,焙乾),杏仁(去皮尖,炒),麻仁(炒,去殼另研,各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

潤麻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仁,當歸,桃仁,生地,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虎湯(方見火證。)

清涼飲子

大黃,當歸,赤芍,甘草

上各等分,水煎服。

虛燥

陰虛火盛,下焦燥熱,小便澀數者,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虛秘者,蜜導法、膽導法。血虛乾涸臟結者,元戎四物湯、通幽湯或蜜導法。

六味地黃丸

大補陰丸(二方見虛損。)

元戎四物湯

治臟結閉澀。

四物加煨大黃、桃仁,等分煎服。

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上衝吸門,吸門不開,則為噎塞。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生地,熟地(各五分),甘草(炙),紅花(各三分),升麻(五分),當歸身,桃仁泥(各一錢)

白話文:

【歌詞現代版】 如果身體非常乾燥,體內的津液和血液不足,大腸會變得乾燥,導致排便困難。如果皮膚乾燥緊繃,這通常是由於陽明燥氣影響所致。

【理論現代版】 根據古籍記載:所有的乾燥、枯萎和皮膚乾裂,都歸咎於「燥」。河間學派認為:風、熱、火同屬陽性;燥、濕、寒同屬陰性。但燥和濕又有些不同。雖然燥屬秋季陰性,但與寒、濕不同,它更接近風和熱。所以當火氣過旺,會產生風,風能抵禦濕氣;熱量消耗津液,反而使身體變冷,這樣一來,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風和熱就會勝過水和濕,造成身體乾燥。熱燥在體內,消耗津液,因此導致大便乾硬,口渴的症狀出現。

當風力強烈且清新肅殺,表面的燥氣就會集中在皮膚,導致皮膚乾燥、粗糙和乾癬,指甲也會變得乾枯。東垣學派認為:過度的饑餓或飽食、過度勞累,都會損害胃氣。再吃辛辣或濃重的食物,會助長體內的火氣,消耗真陰,導致津液減少,因此大便會變得乾燥。然而,大便乾燥也有風燥、熱燥、陰結、陽結等種類。治療方法是使用辛潤的藥物,或是苦味的藥物,這樣可以讓結塊鬆散,消除燥氣。

【風燥】 如果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骨,筋骨會變得乾燥,手腳無法自由活動,指甲也會乾枯,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大秦艽湯。如果大腸因為風燥而閉塞,可以服用搜風順氣丸。

【火燥】 脾胃火氣旺盛,大便乾結,可以服用潤腸丸或脾約麻仁丸。如果體內火氣過旺,燒灼津液,感到煩躁口渴,嚴重乾燥,可以服用白虎湯。對於燥熱結塊,可以服用清涼飲子。

【虛燥】 如果是陰虛火旺,下焦燥熱,小便頻繁,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或大補陰丸。如果是虛祕,可以使用蜜導法或膽導法。如果是血虛乾涸,臟器結塊,可以服用元戎四物湯、通幽湯或蜜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