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真中風一

南星(炮),川烏(炮),草烏(炮),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荊芥湯亦可。

增補省風湯

治中風口眼喎僻,痰涎壅盛者主之。

半夏(一錢,薑製),防風(一錢),全蠍(二錢,去翅、足),膽星,甘草(炙),生白附,生川烏,木香(各五分,不見火)

以「省風」名者,省減其風之謂也。蓋風壅其痰,干於面部,則口眼喎僻。塞於胸中,則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風、白附、全蠍、川烏可以活經絡之風痰而正口眼。膽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療胸次之風痰而開壅塞者焉。

總按(補):《醫學指迷》云:夫木必先枯也,而後風摧之;人必先虛也,而後風入之。氣虛之人,腠理不密,故外風易襲;血虛之人,肝木不平,故內風易作。蓋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腑虛則中腑,臟虛則中臟,血脈虛則中血脈。中臟多滯九竅,故口噤不開,目瞑無視,失音不語,大小便不通。

中腑多著四肢,故半身不遂,手足不隨,痰涎壅盛,喘聲如雷,然目猶能視,口猶能言,大小便不閉,以此為別耳。若口眼喎斜,沉沉欲睡者,中血脈也,此為最輕。中腑者易治,中臟者難治。中腑者宜汗,從乎陽也;中臟者宜下,從乎陰也。中腑後幸而得愈,若不戒酒色,不避風寒,必復中。

中必在臟,雖神仙亦莫能治,蓋由淺以及深也。

白話文:

真中風一

配方一:南星、川烏、草烏、地龍(各六兩,炮製),乳香、沒藥(各三兩三錢,另研磨)。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酒送服,也可搭配荊芥湯服用。

配方二:增補省風湯(治療中風導致口眼歪斜、痰涎壅盛)。半夏(一錢,薑汁炮製)、防風(一錢)、全蠍(二錢,去翅足)、膽星、甘草(炙)、生白附子、生川烏、木香(各五分,均不用火炮製)。

此方命名為「省風湯」,意在減少風邪。風邪阻塞痰液,影響面部,則出現口眼歪斜;阻塞胸中,則痰涎壅盛。方中防風、白附子、全蠍、川烏能化解經絡中的風痰,糾正口眼歪斜;膽星、半夏、甘草、木香能治療胸中風痰,消除壅塞。

總論:《醫學指迷》記載:樹木必須先枯萎,才會被風摧毀;人體必須先虛弱,才會被風邪入侵。氣虛的人,肌膚腠理疏鬆,容易受外風侵襲;血虛的人,肝木不平,容易產生內風。人體虛弱之處,邪氣就容易入侵。腑臟虛弱則侵犯腑臟,心臟虛弱則侵犯心臟,血脈虛弱則侵犯血脈。侵犯臟腑者,常導致九竅不通,出現口不能開、目不能視、失音、大小便不通等症狀。侵犯腑臟者,常影響四肢,出現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痰涎壅盛、喘息等症狀,但通常還能看見、說話,大小便也通暢,以此區分。若出現口眼歪斜、昏昏欲睡,則是侵犯血脈,這是最輕的症狀。侵犯腑臟者容易治療,侵犯心臟者難以治療。侵犯腑臟者宜發汗,順應陽氣;侵犯心臟者宜瀉下,順應陰氣。即使腑臟受損後痊癒,若不戒酒色,不避風寒,也必然會復發。若風邪侵犯到臟腑,即使神仙也無法治療,因為病情已由淺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