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真中風一

大黃,枳實,厚朴,羌活

上㕮咀,等分,每服一兩,水煎服。

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秘結。

當歸,生地黃,枳殼(去穰),厚朴(去皮),檳榔,大黃,火麻仁,杏仁(去皮,各一錢),羌活(七分),紅花(一錢三分)

上銼,水煎,空腹溫服。

通頂散

治病人初中風,昏憒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開者,急用之。

藜蘆,甘草(生),川芎,細辛,人參(各一錢),石膏(五分)

上為末,吹鼻中一字,就提起頭頂心發,立蘇。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可治。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如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涎潮搐搦,用以吐出痰涎便醒。

明礬(一兩,半生半枯),皂角(四條,去黑皮,炙)

每服三錢,溫水調灌,風痰自出。

達按:本方治中風暴僕,痰涎壅塞者,蓋濁邪在上,風盛氣壅而然也。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涎。白礬之味鹹苦,咸能軟堅,苦能去濕。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竅,咸能去汙。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

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筋,反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荊瀝湯(方見類中風內。)

中經脈

無表裡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大秦艽湯。汗、吐、下後,初證既定,宜靜藥養之,牛黃清心丸。痰涎盛,竹瀝湯。口眼喎斜,瓜蒂散或蝦汁吐之。血虛,四物湯吞活絡丹。

大秦艽湯

治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

秦艽(去蘆),石膏(各三兩,生用),甘草,川芎,當歸(酒炒),羌活(去蘆),獨活,防風,黃芩(酒炒),白芍藥(酒炒),吳白芷,白朮,生地黃(酒洗),熟地黃,白茯苓(去皮,各二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陰雨濕勝時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七分,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煎服。

按:中風,虛邪也。許學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以秦艽為君者,攻一身之風也。以石膏為臣者,去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

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干乎氣,清以黃芩。風熱干乎血,涼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用歸、芍、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牛黃清心丸(方見癇證。)

竹瀝湯(方見類中風條下。)

瓜蒂散(方見痰證。)

四物湯(方見血證。)

活絡丹

治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及諸風痹手足拳攣,筋脈不舒,皆風邪濕毒流滯經絡,渾身走注疼痛,腳心釣痛,腿、臂間忽一、兩點痛,並宜服之。

白話文:

真中風一

大黃枳實湯

此方用大黃、枳實、厚朴、羌活等量,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治療風邪入侵臟腑,大便秘結。

滋潤湯

此方用當歸、生地黃、枳殼(去瓤)、厚朴(去皮)、檳榔、大黃、火麻仁、杏仁(去皮,各一錢)、羌活(七分)、紅花(一錢三分),水煎服,空腹溫服。治療風邪侵犯臟腑,大便秘結。

通頂散

此方用藜蘆、生甘草、川芎、細辛、人參(各一錢)、石膏(五分)研末,吹入鼻中,藥力直達頭頂,能迅速使昏迷不醒的病人甦醒。若打噴嚏則有效,若無噴嚏則無效。此方適用於中風初期,昏迷不醒,口不能開者。

稀涎散

此方用明礬(一兩,半生半枯)、皂角(四條,去黑皮,炙),每次服用三錢,溫水調服,可引出痰涎,使病人清醒。治療中風後如醉酒狀,昏迷不醒,四肢不能收縮,流涎抽搐。 此方治療中風暴發,痰涎阻塞,因濁邪上犯,風盛氣壅所致。治療先治標後治本,先以藥物排出痰涎。

荊瀝湯 (方劑詳見類中風篇)

中經脈

若無表裡症狀,僅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宜用靜養的方法,以滋養血液,可用大秦艽湯。汗、吐、下法治療後,初期症狀穩定,宜用靜養的藥物,例如牛黃清心丸。痰涎較多,則用竹瀝湯。口眼歪斜,可用瓜蒂散或蝦汁使其嘔吐。血虛,則用四物湯並服用活絡丹。

大秦艽湯

此方用秦艽(去蘆)、石膏(各三兩,生用)、甘草、川芎、當歸(酒炒)、羌活(去蘆)、獨活、防風、黃芩(酒炒)、白芍藥(酒炒)、吳白芷、白朮、生地黃(酒洗)、熟地黃、白茯苓(去皮,各二兩)、細辛(五錢),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治療中風後手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風邪散佈全身,不限於某一經脈者。陰雨潮濕天氣加生薑七片,春夏季加知母七分,心下痞滿加枳實一錢。中風是虛邪,但久留不去則化為實邪,故此方驅風養血。

牛黃清心丸 (方劑詳見癇證篇)

竹瀝湯 (方劑詳見類中風篇)

瓜蒂散 (方劑詳見痰證篇)

四物湯 (方劑詳見血證篇)

活絡丹

此藥治療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各種風痹症,手足拘攣,筋脈不舒,渾身疼痛,腳心刺痛,腿臂間忽發疼痛等症狀,皆因風邪濕毒阻滯經絡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