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黃疸五

【歌】五疸多因濕熱生,分消利水用茵陳。若因食積並瘀血,陰證虛黃另有形。

【論】夫五疸皆由濕熱而成。黃疸,通身面目悉黃也。谷疸者,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飢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也。酒疸者,身目俱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赤面黃赤斑,因酒後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也。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少腹滿急,小便不利,因房事後為水濕所搏而得之也。

黃汗者,汗如梔子水染衣黃,不渴,因脾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丹溪云:疸病不須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盫曲相似,宜利水為先,解毒次之。亦有瘀血、食積,皆令發黃,又有陰黃、虛黃之證,各各不同。瘀血發黃,則發熱,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脈芤澀是也。飲食之積,留滯於胃,不得傳化,熏蒸胃中濕氣故也,必胸脅滿悶,脈大是也。

陰黃者,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脈沉遲是也。虛黃者,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怠惰無力,寒熱溲白是也。學者遇此,必審其因而療之,勿忽略以誤人也。

謹按:黃疸之病,多起於飲食勞倦,致傷脾土,脾土不能運化,濕熱內郁,無由發泄,流於皮肉,遍於四肢,黃色如染。淡黃易愈,深黃者難愈,焦黃者不治。凡鬱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雖云濕熱,不可純用寒涼,必佐之以甘溫,君之以滲泄,則濕易除,熱易解,其病自愈。若純用涼藥,重傷脾土,濕未必除,熱未必去,反變為腹脹者矣。

【脈】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證屬虛弱。

濕熱黃

濕熱發黃者,小便不利,大便反泄者,五苓散。(方見濕證。)虛者三因白朮湯。實者大便不通,內熱,茵陳湯。

三因白朮湯

桂心,白朮(各一兩),豆豉,杏仁,甘草,乾葛(各五錢),枳實(炒,三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

茵陳湯

治濕熱發黃,身熱鼻乾,汗出,小便不利。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個),大黃(二兩)

每服一兩五錢,水煎。

陰黃

陰黃脈沉遲,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茵陳四逆湯。(即四逆湯加茵陳也。)

虛黃

虛黃耳鳴口淡,怔忡微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腳軟脈沉細,四君子湯。(方見脾胃。)若兼食積發黃者,小溫中丸、大溫中丸、或用六君子湯加茵陳、蒼朮、山藥。

小溫中丸

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作使。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苦參(夏加冬減),山楂(各二兩),白朮(五兩),蒼朮,川芎(夏減),神麯(各半斤),香附(二斤,童便浸透),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食前鹽湯送下。

大溫中丸

制同前方。

針砂(十兩,制),陳皮,蒼朮,青皮,厚朴,三稜,蓬朮,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甘草(二兩,生),香附(一斤)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瘀血黃

瘀血黃者,大便黑,小便利,抵擋湯、桃仁承氣湯,量人虛、實,下盡黑物則愈。

抵擋湯

水蛭(七個),虻蟲(八個),桃仁(七個),大黃(一兩)

末之,分作四丸,水一鍾,煎一丸,取七分溫服。

桃仁承氣湯

即小承氣加桃仁一錢五分、硝六分,煎服。

五疸

谷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濟生谷疸丸,或小柴胡湯加穀芽、枳實、厚朴、山梔、大黃。

酒疸,身目俱黃,脛滿,懊憹,尿黃,面黃赤斑,梔子大黃湯、茯苓滲濕湯。

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少腹滿急,小便不利,硝石礬石散。

黃汗者,汗出如梔子水,濟生黃耆散。

黃疸者,身目悉黃如金,茵陳五苓散。實者茵陳湯、搐鼻法。

濟生谷疸丸

苦參(二兩),牛膽(一兩),龍膽草(一兩)

上為末,用牛膽汁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甘草湯下。

小柴胡湯(方見瘧疾。)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

梔子(十五個),大黃(一兩),枳實(五個),豉(一升)

水煎服。

去大黃,加葛根,名葛根湯。

茯苓滲濕湯

治黃疸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實(各二分)

上銼,水煎服。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疸身黃額黑,日進三服取汗。

硝石,礬石(各燒過,等分)

上為末,大麥粥汁調服二錢。

濟生黃耆散

治黃汗

黃耆,赤芍,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茵陳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陳是也。(方見二卷濕證條下。)

搐鼻法

治黃疸遍身如金色。

瓜蒂(二錢),母丁香(二錢),大黃(一兩,醋炒),黍米(半錢),赤小豆(五分)

上為末,每夜兩鼻搐藥便睡,次日取下小便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