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真中風一

【歌】腑中風邪顯六經,面加五色表之形。若還中臟多便阻,絕證臨之命必傾。半身不遂喎斜口,此是風邪中在經。有表汗之須續命,六經加減認教真。須知在裡溲便秘,實者尤當三化行。原無表裡秦艽治,大要清心靜養神。

【論】經云:風為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為癘風,皆為風也,其變莫測。然八方之風邪中人,則有中腑、中臟、中經脈之分,所以別其邪之淺深也。中腑者,有表證,面加五色,脈浮弦而惡風寒,拘急不仁,現六經形證,治宜汗之,亦不可過汗,損其衛氣。

中臟者,內閉九竅,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眼瞀,大小便秘,故可下之,亦不可過下,損其榮血。中經脈者,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故治之在經,無表裡證,不可汗下,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大秦艽湯。其有痿痹、癱瘓偏枯、痛癢、頑麻、中痰、中氣,似風而非風也,故另立類中風條以別之。

【脈】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中腑

中腑者,廢肢節,審其六經形證,用加減續命湯。初中先須理氣,烏藥順氣散、對星香散。若兼中臟,大便秘,三化湯。失音舌強,大秦艽湯。痰涎盛者,稀涎散、竹瀝湯、荊瀝湯。

加減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川芎,芍藥(酒炒),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麩炒),防己(去皮),桂枝(淨炒),防風(去蘆,各一錢),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通口服。

達按: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風,未詳其證。蓋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頭痛、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

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風淫末疾,故佐以防風。濕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陰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疾不單來,雜揉而致,故其用藥亦兼賅也。如治中風不審六經形證加減,雖治,與不治無異也。宜以此湯隨證加減,治之如下。

如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宜針至陰出血,(穴在足小指外側爪甲角,針二分。)崑崙舉蹺。(穴在足外踝後跟骨,針透太谿。)

如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宜針風府。(穴在項後入發一寸,針入三分,禁灸。)

白話文:

真中風一

【歌訣】

風邪侵犯腑臟,會在臉上呈現五種不同顏色的變化,顯示侵犯到六經的部位。如果風邪侵入到內臟,通常會造成排便困難,出現此等危重病症,生命堪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這是風邪侵犯經絡的表現。有表證出汗的情況,必須用續命湯來治療,根據六經的變化來正確用藥。要知道如果病在裡,就會有小便或大便不通暢的情況,實證的情況更要用藥疏通。原本沒有表證或裡證,可以用秦艽來治療,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平靜,靜養身心。

【論述】

醫書上說:風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它善於變化而且變化迅速。風邪可能引起寒症,也可能引起熱症,或者寒熱交替,也可能導致偏癱、麻瘋等各種疾病,風邪的變化難以預測。無論從哪個方向來的風邪侵入人體,可以分為侵犯腑臟、內臟、經脈三種情況,以此來區分病邪的深淺。侵犯腑臟的,會有表證,臉上會出現五種顏色的變化,脈象會是浮弦而且會怕風怕冷,身體會感覺拘緊、麻木不仁,並出現六經各自不同的症狀。治療時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但也不能過度發汗,以免損傷衛氣。

侵犯內臟的,會導致九竅閉塞,所以會出現嘴唇鬆弛、失聲、鼻塞、耳聾、眼睛昏花、大小便不通等症狀,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但也不能過度攻下,以免損傷氣血。侵犯經脈的,外在沒有六經的症狀,內在也沒有排便困難的情況,因此治療的重點在經絡,沒有表證或裡證,不可以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應該用靜養的方式來平息風邪的燥烈,達到養血的目的,可以使用大秦艽湯。至於出現痿痹、癱瘓、偏癱、痛癢、麻木、中痰、中氣等症狀,雖然看起來像風,但並非真正的風邪,所以另外設立了類中風的條目來區分。

【脈象】

中風的脈象通常是浮脈,如果是滑脈則代表有痰氣。如果脈象是沉滑,就不要當作風來治療。如果是時浮時沉、虛弱的脈象,應該扶助正氣、化解痰液,不要過早疏散風邪。脈象浮而遲緩是好現象,脈象急促則表示危險。

中腑

侵犯腑臟的,會導致肢體關節功能喪失,要仔細辨別六經的症狀,可以用加減續命湯來治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要先調理氣機,可以使用烏藥順氣散或對星香散。如果同時侵犯內臟,導致大便不通,可以用三化湯來治療。如果失聲或舌頭僵硬,可以用大秦艽湯。如果痰涎很多,可以使用稀涎散、竹瀝湯或荊瀝湯。

加減續命湯

藥材組成:麻黃(去除節)、人參(去除蘆頭)、黃芩(去除腐爛部分)、川芎、芍藥(用酒炒過)、甘草(炙)、杏仁(去除皮尖,用麩炒過)、防己(去除皮)、桂枝(炒過)、防風(去除蘆頭,各一錢)、附子(炮製過,去除皮臍,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加入生薑三片,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一次服用。

分析:古代人常常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中風,並沒有詳細區分證型。麻黃、杏仁是麻黃湯的組成,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太陽經的傷寒。桂枝、芍藥是桂枝湯的組成,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太陽經的中風。這樣看來,中風如果伴有頭痛、發熱、脊背僵硬的症狀,都必須使用這兩組藥方。人參、甘草是四君子湯的其中兩味藥,醫書上用來補氣。芍藥、川芎是四物湯的其中兩味藥,醫書上用來養血。

由此看來,中風如果伴有氣虛或血虛的症狀,也都必須使用這兩組藥方。風邪會導致末梢疾病,所以加入防風。濕邪會導致腹部疾病,所以加入防己。陰邪會導致寒性疾病,所以加入附子。陽邪會導致熱性疾病,所以加入黃芩。疾病的發生不會單純只有一種原因,而是多種原因混合在一起,所以用藥也必須考慮全面。如果治療中風時不仔細辨別六經的症狀來加減藥物,即使治療了,也和沒有治療一樣。應該用這個方子根據證狀來加減,治療方法如下:

如果中風沒有出汗且怕冷,應該用麻黃續命湯來治療。

在原方基礎上,將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適合針灸至陰穴出血(穴位在腳小趾外側指甲角,針刺二分深),以及針刺崑崙穴(穴位在腳外踝後跟骨,針刺穿透太谿穴)。

如果中風有出汗且怕風,應該用桂枝續命湯來治療。

在原方基礎上,將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適合針刺風府穴(穴位在後頸髮際上一寸,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