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內傷一

【歌】飲食勞形是內傷,或因飢飽過行房。其形即與傷寒似,誤汗令人病臥床。

【論】夫飲食勞役之證,當補而不當瀉。外感風寒客邪,當瀉而不當補,二者若霄壤之不侔。內傷之證,亦有頭痛發熱之候,粗工多作外感治之,大發其汗,其誤甚矣!禍不旋踵。東垣云: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

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內傷惡風,惟惡些少賊風。外傷證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故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

白話文:

飲食過度勞累就會傷及內臟,也可能是因為飢飽不均或過度房事。外在表現跟傷寒相似,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就會讓人病倒在床。

飲食勞累的症狀,應該要補益身體,而不是瀉掉。外感風寒的邪氣,應該要瀉掉,而不是補益,這兩種情況完全不同。內傷的症狀,也會出現頭痛發熱,很多粗心的人誤以為是外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結果反而加重病情,禍事接踵而來。東垣大師說:人迎脈跳動比氣口脈跳動明顯,這是外傷;氣口脈跳動比人迎脈跳動明顯,這是內傷。外傷的寒熱會同時出現,不會間斷;內傷的寒熱會交替出現,不會同時。

外傷怕冷,即使靠近火堆也無法去除寒意;內傷怕冷,只要靠近溫暖的地方就能緩解。外傷怕風,任何風都無法忍受;內傷怕風,只怕少許的賊風。外傷的症狀表現在鼻子,所以鼻子不通暢,而且呼吸有力;內傷的症狀表現在嘴巴,所以口無味覺,肚子不舒服。外傷是邪氣過盛,所以說話有力,而且病情會先輕後重;內傷是元氣不足,所以說話懶散,而且病情會先重後輕。

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傷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裡方罷。內傷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外傷則得病之日,即著床枕,非扶不起,筋攣骨痛。外傷不能食,然口則知味而不惡食;內傷則惡食而口不知味。外傷三日以後,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必渴;內傷則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不渴。

若飢餓內傷,房勞太過,比之內傷飲食尤為不足中之不足,當大補回陽,猶恐或遲,若誤作外感治,重發其汗,寧不死歟?

【脈】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內傷冷食,滑疾而沉。內傷熱食,數大澀侵。

白話文:

受外傷時,手背會發熱,但手心卻不熱;內傷時,手心會發熱,但手背卻不熱。內傷引起的頭痛,會時有時無;外傷引起的頭痛,則會持續不斷,必須用內服藥治療。內傷的人會感到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外傷的人則會在得病當天就臥床不起,無法起身,四肢僵硬疼痛。外傷的人雖然吃不下,但仍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不反感吃東西;內傷的人則會反感吃東西,且無法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外傷三天后,消化食物和水分的功能會減弱,病邪入侵內臟就會口渴;內傷的人則因為病邪停留在血液中,所以不會口渴。

如果因為飢餓或房事過度導致內傷,比內傷中飲食不足的情況更加嚴重,應該大力補益陽氣,以免延誤病情。如果誤以為是外感而用發汗藥治療,會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內傷勞累过度,脉象会豁大而无力。如果损伤了胃气,脉象就会隐而难寻。内伤后吃生冷食物,脉象会滑而沉。内伤后吃辛辣食物,脉象会数而澀。

過食傷

飲食過傷,保和丸、曲糵枳朮丸。傷熱物,三黃枳實湯。傷冷物,木香見睍丸。

保和丸(方見傷食。)

曲糵枳朮丸(方見脾胃。)

三黃枳實湯(方見傷食。)

木香見睍丸(方見傷食。)

飢餓傷

年飢缺食,或多事餓久,致傷脾胃,元氣弱,四君子湯,或黃耆建中湯,或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去柴胡。

白話文:

過食傷

飲食過度,造成損傷,可以服用保和丸、曲糵枳朮丸。如果飲食過於燥熱,可以服用三黃枳實湯。如果飲食過於寒涼,可以服用木香見睍丸。

保和丸 (方劑見傷食。)

曲糵枳朮丸 (方劑見脾胃。)

三黃枳實湯 (方劑見傷食。)

木香見睍丸 (方劑見傷食。)

飢餓傷

長期缺乏食物,或因繁忙而長期飢餓,導致脾胃受損,元氣虛弱,可以服用四君子湯、黃耆建中湯、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山藥,去除柴胡。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證。

人參(去蘆),白朮(去蘆、油),茯苓(去皮,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

白話文: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思慮少、或大便不成形、身體瘦弱、面色發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容易患瘧疾、痢疾等症狀。

藥材:

  • 人參(去蘆頭):二錢
  • 白朮(去蘆頭、油):二錢
  • 茯苓(去皮):二錢
  • 甘草(炙製):一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劑,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至溫熱,服用。

變化:

  • 若加入陳皮,則稱為異功散。
  • 若再加入半夏,則稱為六君子湯。

黃耆建中湯

治汗多亡陽,尺脈虛弱者用之。

黃耆(上),芍藥(中),桂枝(中),甘草(下)

上,水、姜煎,臨服加膠飴。

元氣虛甚加人參。

勞役內傷

負重作勞,致傷元氣,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或黃耆建中湯、六君子湯。勞者溫之,非溫熱藥也,宜溫養之謂也。夏月勞碌內傷後冒暑汗泄,虛弱脈微者,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汗多、元氣不足,脈象虛弱的人可以用建中湯。建中湯由黃耆、芍藥、桂枝、甘草組成,用水和薑煎煮,喝之前加點膠飴。如果元氣虛弱得更嚴重,可以加人參。勞役過度導致元氣受損,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或六君子湯來補益。勞累後要溫養,不是用溫熱的藥,而是要溫和地調養。夏天勞累之後又中暑出汗,虛弱、脈搏微弱的人,可以用清暑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並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歸身(酒洗,一錢),陳皮(不去白,五分),白朮(五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按:經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參、耆、歸、朮、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補中氣。中氣者,脾胃之氣也。升麻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柴胡引少陽之氣上行而助春升之令也。用陳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溫之滯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主治: 形體和精神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導致勞倦虛損,身體發熱而煩躁,脈象洪大而虛弱,頭痛,或惡寒而口渴,自汗乏力,呼吸急促。

藥物:

  • 黃耆(蜜炙,1.5錢)
  • 人參(1錢)
  • 甘草(炙,0.5錢)
  • 當歸(酒洗,1錢)
  • 陳皮(不去白,0.5錢)
  • 白朮(0.5錢)
  • 柴胡(0.3錢)
  • 升麻(0.3錢)

用法: 以上藥物研成粉末,一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方義:

根據經文記載:五味進入人體,甘味首先進入脾臟。此方中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甘草皆為甘味藥物,故可入脾補益中氣。中氣即脾胃之氣。升麻引導胃氣上行,恢復其正常位置。柴胡引導少陽之氣上行,助長春天陽氣上升的特性。使用陳皮,一是疏通脾胃,二是消除甘溫藥物的滯留。

如汗多,去升、柴加酸棗仁,夜間不寐亦如之。頭疼加蔓荊子、川芎。如善嚏者,乃腠理不密,外邪所搏,加白芷、川芎。如腦痛或巔頂痛加藁本、細辛。如口乾或渴加葛根。有痰加貝母、前胡。泄瀉加白芍、澤瀉、茯苓。心胸覺痞悶,去黃耆、升麻、柴胡,加枳實、姜炒黃連。

白話文:

如果患者容易出汗,可以去除升麻、柴胡,加入酸棗仁,夜間失眠也可用此方法。頭疼的話,可以加入蔓荊子、川芎。如果患者容易打噴嚏,說明腠理不密,外邪容易入侵,可以加入白芷、川芎。如果患者有腦痛或巔頂痛,可以加入藁本、細辛。如果患者口乾或口渴,可以加入葛根。如果患者有痰,可以加入貝母、前胡。如果患者腹瀉,可以加入白芍、澤瀉、茯苓。如果患者心胸感覺痞悶,可以去除黃耆、升麻、柴胡,加入枳實、姜炒黃連。

如嗽加桑白皮、五味子。如用心太過,神思不寧,或怔忡驚悸,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柏子仁。如飲食少,或傷飲食,加神麯、麥芽、山楂、枳實。如胃中濕痰加半夏。如大病後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者,加橘皮、枳實、白芍。如有熱加芩、連。

調中益氣湯

治證同前。

白話文:

如果咳嗽,可以加桑白皮、五味子。如果思慮過度、心神不寧,或心慌、驚恐,可以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柏子仁。如果食慾不振或因飲食不當導致身體不適,可以加神麴、麥芽、山楂、枳實。如果胃中有濕痰,可以加半夏。如果大病之後元氣尚未恢復,出現胸悶氣短,可以加橘皮、枳實、白芍。如果有發熱,可以加黃芩、黃連。

調中益氣湯

功效與上述相同。

即補中益氣湯去歸身、白朮,加蒼朮、黃柏、木香。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薑、棗煎服。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蜜炒),蒼朮(米泔制),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土炒),陳皮(炒),神麯(炒),澤瀉,黃柏(酒炒),當歸,青皮(去穰),麥門冬(去心),乾葛,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去除歸身、白朮,加入蒼朮、黃柏、木香。

六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也就是四君子湯加上陳皮、半夏,以薑、棗煎服。

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長夏濕熱侵襲人體,導致四肢疲倦、精神萎靡、懶於活動、胸悶氣促、關節疼痛,或呼吸急促、發熱煩躁、心下脹滿、小便黃而頻、大便稀薄而頻繁,或口渴或腹瀉,食慾不振,自汗體虛等症狀。藥方包括蜜炒黃耆、米泔制蒼朮、升麻、人參、土炒白朮、炒陳皮、炒神麴、澤瀉、酒炒黃柏、當歸、去穰青皮、去心麥門冬、乾葛、甘草、五味子。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房勞內傷

強力入房,致傷元氣,自汗乏力,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因而陽脫者,三建湯,急灸關元、氣海百壯,可復元。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氣血虧,肌肉消,四肢怠惰。

人參,黃耆(蜜炙),陳皮,白芍藥(酒炒),當歸(酒洗),甘草(炙),白茯,五味子,遠志,白朮,桂心,熟地黃

上,薑、棗煎服。

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房勞內傷

強力進行房事,導致傷害元氣,出現自汗、乏力的情況,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來調理。如果因此出現陽痿的症狀,可以使用「三建湯」,緊急在關元、氣海穴施灸百壯,有助於恢復元氣。

人參養榮湯

用於治療長期勞累導致的虛弱和氣血不足,出現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的情況。

成分包括:人參、黃耆(蜜炙)、陳皮、白芍藥(酒炒)、當歸(酒洗)、甘草(炙)、白茯、五味子、遠志、白朮、桂心、熟地黃

以上藥物,使用薑、棗煎煮後服用。

十全大補湯

用於治療因積勞導致的虛損和氣血不足,以及出現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等症狀。

成分包括:人參、黃耆、陳皮、白芍藥、當歸、甘草、白茯、五味子、遠志、白朮、桂心、熟地黃

以上藥物,使用薑、棗煎煮後服用。

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三建湯(方見中寒。)

飲酒內傷

酒乃無形之物,大熱有毒,多飲則傷胃嘔吐,葛花解酲湯。縱飲熱酒,煩躁中酒毒,黃連解毒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葛花,砂仁,木香,白豆蔻,人參,茯苓,陳皮(各五分),神麯(炒),白朮(炒),青皮,澤瀉,乾生薑(各三分)

白話文:

八珍湯加黃耆、肉桂,稱為三建湯,主要用於治療中寒。

喝酒傷身,酒是無形的東西,性熱有毒,喝太多會傷胃,造成嘔吐,可以用葛花解酲湯來緩解。如果喝熱酒後感到煩躁,有酒毒,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

葛花解酲湯用於治療飲酒過度引起的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等症狀。藥方包括:葛花、砂仁、木香、白豆蔻、人參、茯苓、陳皮(各五分)、神麯(炒)、白朮(炒)、青皮、澤瀉、乾生薑(各三分)。

按:葛花性寒,能解中酒之毒。澤、茯味淡,能利中酒之濕。砂仁、豆蔻,木香、青、陳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薑開胃止嘔。神麯消磨炙膩。而人參、白朮之甘,所以益被傷之元氣焉。

黃連解毒湯(方見火證。)

白話文:

葛花性寒,可以解酒毒;澤瀉和茯苓味淡,能利濕;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辛辣,能行氣消滯;生薑開胃止嘔;神麴消磨油膩;人參、白朮甘甜,可以補益酒傷的元氣。

黃連解毒湯(方見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