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 (8)

1. 驚風七

鉤藤散

鉤藤,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等分),甘草(減半)

薑、棗,煎服。

加減如前。

乳頭散(又名火花膏)

燈花(七個),硃砂(少許)

蜜調塗乳頭,與兒吮。

客忤

客忤者,取其觸忤之意也。小兒氣血怯弱,精神恍惚,忽遇生人及牛、馬之類,感觸則生驚,狀貌如癇,眼不戴上,其脈弦急數者,是其候也。若中惡客忤,急作醋炭,或降香、皂角熏之。以蘇合香丸薑湯調灌,用豆豉搗丸彈子大,擦五心五、六次。

蘇合香丸(方見第二卷中風條。)

無瘹

小兒天瘹者,取其眼上視而名之也。其證心神不安,渾身壯熱,手足抽掣,驚悸,眼目翻騰,痰熱壅滯。此候皆因乳母飲食無常,酒肉過度,毒氣入乳,即便乳兒,遂使宿滯不消,心肺生熱,熱盛鬱滯,加以外挾風邪,致有此證。況小兒發搐,未有不眼上者,實以陽搐之候也。治宜去痰,解風熱,用鉤藤飲。如見魚口、鴉聲、目無光、指甲黑者死。

鉤藤飲

治天瘹潮熱。

鉤藤,茯苓(各五錢),大黃(煨,二錢半),防風,硃砂,蟬蛻,羌活,獨活,青皮,甘草(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

內瘹

驚風內瘹,盤腸氣瘹,大同小異。內瘹兼驚風而得之,服乳香丸效。氣瘹,惟小腸為寒所搏,宜鉤藤膏治之。歌云:盤腸氣發先腰曲,無淚叫啼眼乾哭。口開腳冷上唇烏,額上汗流珠碌碌。

乳香丸

治驚風內瘹,痛不可忍。

乳香,沉香,檳榔(各一錢半),蠍梢(二七個),沒藥(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豆大,嬰兒每服三丸,一歲五丸,三歲七丸,以意加減,煎乳香湯下。

鉤藤膏

治盤腸氣瘹

乳香(研),沒藥(研),薑黃,木香

共為末,煉蜜為膏,每服如皂子大,煎鉤藤湯下,一日三服。

痓證

痓候,由先傷於風,又感寒濕致之,此虛極生熱,熱極生風之甚者也。傷風發熱,頭疼,汗出,嘔吐。醫者不明,又汗之,必發痓。寒濕發汗稍多,亦發痓。此證項背強直,腰身反張,搖頭瘛瘲,口噤發熱,腹痛不醒,其狀可畏,病足太陽經。剛痓無汗,柔痓有汗,其面紅眼赤,牙緊手張,痰涎壅盛,昏憒煩渴,小便赤澀。

先譫語而發者,剛痓也,其大便滑泄,不語不渴;先手足冷而發者,柔痓也。並以小續命湯加減,剛痓去附子,用麻黃;柔痓用附子,去麻黃。大便利,厥逆者,則以熟附子佐之。痓最難痊,十救其一,過三日則難治也。

小續命湯(方見第二卷中風條。)

癇證

大抵癇證多端,不出五者:若面赤目瞪,舌吐心煩者,為心癇;若面青唇青,目上竄,手足攣掣反折,為肝癇;若面黃,腹滿自利,四肢不收,為脾癇;若面白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口吐涎沫,為肺癇;若面黑而晦,振目視人,吐清沫,不動如屍,為腎癇。五臟之癇雖各有主,然不過風、驚、食三者,又不外陰陽二證。

白話文:

驚風七

鉤藤散:

將鉤藤、茯神、茯苓、川芎、當歸、木香等量混合,甘草用量減半,加薑、棗煎服。加減用藥可參考前述方法。

乳頭散(火花膏):

取燈花七個,加少許硃砂,用蜂蜜調和後塗抹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

客忤:

客忤指的是嬰兒因受到驚嚇而發病。症狀表現為小兒氣血虛弱,精神恍惚,遇到陌生人或牛、馬等動物時容易受驚嚇,發作時狀貌如同癇症,眼睛無法睜開,脈象弦急數。如果嬰兒因受驚而患上客忤,應立即用醋和炭火熏烤,或用降香、皂角熏之。再用蘇合香丸用薑湯送服,並用豆豉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擦拭嬰兒的五心(手掌心、腳心)五、六次。(蘇合香丸配方見第二卷中風條。)

無瘹(天瘹):

小兒天瘹,因其症狀為眼向上看而得名。症狀表現為心神不安、全身發熱、手足抽搐、驚悸、眼球翻動,痰熱壅滯。這些症狀多因乳母飲食不規律,過度飲酒食肉,毒氣入乳,導致嬰兒宿滯不消,心肺積熱,熱盛鬱滯,再加上外感風邪而引起。小兒發作抽搐時,眼睛向上看是陽虛抽搐的表現。治療應以化痰、解風熱為主,可服用鉤藤飲。若出現口唇青紫如魚口狀、哭聲似鴉鳴、目光呆滯、指甲發黑等症狀,則預後不良。

鉤藤飲:

治療天瘹引起的潮熱。將鉤藤、茯苓(各五錢)、大黃(煨,二錢半)、防風、硃砂、蟬蛻、羌活、獨活、青皮、甘草(各二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煎服。

內瘹:

驚風內瘹和盤腸氣瘹,症狀大同小異。內瘹兼有驚風症狀者,服用乳香丸有效。氣瘹是因為小腸受寒邪侵襲所致,宜用鉤藤膏治療。歌訣云:「盤腸氣發先腰曲,無淚叫啼眼乾哭。口開腳冷上唇烏,額上汗流珠碌碌。」

乳香丸:

治療驚風內瘹,疼痛難忍。將乳香、沉香、檳榔(各一錢半)、蠍梢(二十七個)、沒藥(半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豆粒大小的丸子,嬰兒每次服用三丸,一歲五丸,三歲七丸,可根據年齡增減用量,用煎好的乳香湯送服。

鉤藤膏:

治療盤腸氣瘹。將乳香、沒藥研磨成粉,再與薑黃、木香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膏狀,每次服用量如皂子大小,用煎好的鉤藤湯送服,一日三次。

痓證:

痓證是由於先前感受風邪,又感受寒濕之邪引起的,這是虛極生熱,熱極生風的嚴重表現。症狀表現為傷風發熱、頭痛、出汗、嘔吐。如果醫生不明就裡,又繼續給病人發汗,則必將加重病情。寒濕邪氣引起的疾病,如果發汗過多,也會發作痓證。此證的症狀為項背強直、腰身反張、搖頭抽搐、口噤、發熱、腹痛、神志不清,症狀十分可怕,病位在足太陽經。剛痓無汗,柔痓有汗,其面紅眼赤,牙關緊閉,手腳伸張,痰涎壅盛,神志不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

先出現譫語然後發作的是剛痓,其大便溏瀉,不說話,不口渴;先出現手足冰冷然後發作的是柔痓,應當根據小續命湯加減,剛痓去附子,用麻黃;柔痓用附子,去麻黃。大便通暢,厥逆者,則用熟附子佐治。痓證最難治癒,十個病人中只能治癒一個,超過三天則難以治療。(小續命湯配方見第二卷中風條。)

癇證:

總體來說,癇證的表現多種多樣,主要分為五種:面紅目瞪,舌強心煩的是心癇;面青唇青,眼球上竄,手足抽搐反折的是肝癇;面色黃,腹脹便溏,四肢不能收縮的是脾癇;面色蒼白如枯骨,眼球上翻,驚恐不安,口吐涎沫的是肺癇;面色黑而晦暗,眼球震顫,吐出清稀唾沫,不動如屍的是腎癇。五臟之癇雖然各有其主要的臟腑,但是其病因不外乎風、驚、食三者,也不過陰陽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