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十 (5)
卷十 (5)
1. 吐瀉六
【歌】吐瀉須知熱與寒,瀉黃吐乳熱邪干;瀉青吐逆為寒候,更把天時月日參。
【論】經云: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不和,陰陽不順,清濁相干,則吐瀉兼作。錢孔純云:小兒吐瀉,有濕、有熱、有寒、有驚,宜詳察而分治之。如夏月中暑發渴引飲,霍亂吐瀉,臉赤唇紅,去後黃沫色,小便赤澀者,為熱,可用香薷、五苓等藥治之。冬時中寒,腹痛厥逆,吐瀉白色,不渴,面微青色,唇紫,大便如凍汁,或米穀不化,先戰慄而小便去者,為寒,可用香附、砂仁、煨薑、木香等藥治之。
面微黑黃,眼亦黃,手、足及腎囊稍腫,腹脹臍凸,小便短少,善嘔而無食,痰多,唇白氣促,愛坐畏眠者,為濕,可用蒼朮、厚朴、薏苡、木瓜等藥治之。面赤身熱,睡臥不寧,目睛斜定,頸仰身搖,不時悸動,舌碎唇瘡,哯乳便青者,為驚,可用天麻、川芎、茯苓、肉果等藥治之。
吐瀉乳食不化,因傷黏膩難消之物,滯於中脘,不上不下,但食即吐,面色青白,發熱,四肢逆冷,不可便投止吐瀉藥,當先取積消導,寬利胸膈,次用調脾和胃之劑,此皆合而言之也。愚謂有吐無瀉者,胃必熱,然亦有寒而吐者;有瀉無吐者,胃必寒,然亦有熱而瀉者。
何以辨之?蓋吐清涼,順而易出者為寒;吐苦酸,逆而難出者為熱;瀉青白,小便利者為寒;瀉黃赤,肛門如燒者為熱。又,瀉利發噦者為虛,只吐不瀉者為逆,各隨其所屬治之可也。
和中清熱飲
治熱吐。
黃連(姜炒,一錢),半夏(薑製,一錢),茯苓(一錢五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七分)
水煎,徐徐服。
溫中止吐湯
治寒吐
白豆蔻,茯苓(各一錢),半夏(五分),生薑(五片)
水煎,磨沉香四分,熱服。
清熱止瀉湯
治熱瀉。
白茯苓,滑石(各一錢),白朮(六錢),澤瀉(七分),川黃連(姜炒,四分)
加生薑,煎服。
溫脾止瀉湯
治寒瀉。
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一錢),桂(三分),肉果(五分),甘草(二分)
加生薑,煎服。
安胃醒脾湯
治吐瀉兼作,脾胃俱受病者。
白朮,白茯(各一錢),滑石(水飛),砂仁(炒,各七分),木香(煨,五分)
薑、棗,煎服。
停食加枳實、山楂、曲糵;挾驚加膽星、天麻;風加防風、乾葛;暑加香薷、扁豆;虛加人參;內有熱加黃連;口渴加烏梅肉;吐不止加藿香;瀉不止加升麻。
白話文:
【歌訣現代譯】對於吐瀉的症狀,我們必須辨別是由於熱還是寒所引起。如果孩子吐出的是乳塊且大便呈現黃色,這通常是因為熱邪侵擾;若大便呈現青色且伴有嘔吐,則可能是由寒邪引起的。在判斷病情時,還應考慮季節和日期的影響。
【討論現代譯】根據古籍記載:脾臟虛弱會導致瀉痢,胃部虛弱會造成嘔吐,脾胃不協調,身體陰陽失衡,清濁混雜,就會同時出現嘔吐和瀉痢的情況。錢孔純指出:兒童的嘔吐和瀉痢可能由濕、熱、寒、驚嚇等原因引起,醫生應該詳細檢查並對症治療。例如,在夏季,中暑導致口渴和大量飲水,會出現霍亂般的嘔吐和瀉痢,臉色紅潤、嘴脣鮮紅,排泄物呈現黃色泡沫狀,小便呈紅色且灼熱,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香薷、五苓等藥物來治療。冬天時,如果孩子腹部疼痛、肢體冰冷,排出的大便呈現白色,不感到口渴,臉色蒼白,嘴脣紫色,大便像凝固的汁液,或者食物無法消化,先感到寒顫然後才小便,這就是由寒冷引起的症狀,可以使用香附、砂仁、炮薑、木香等藥物治療。
如果孩子的臉色略顯黃黑,眼睛也呈黃色,手腳和生殖器稍微腫脹,腹部膨脹、肚臍突出,小便量少,經常嘔吐卻沒有進食,痰多,嘴脣白且呼吸急促,喜歡坐著卻害怕睡覺,這可能是由濕氣引起的,可以使用蒼朮、厚朴、薏苡、木瓜等藥物治療。如果孩子臉色紅潤、身體發熱,睡眠不安,眼睛斜視,脖子後仰、身體搖晃,時常驚跳,舌頭潰爛、嘴脣起泡,嘔吐後大便呈現青色,這可能是由驚嚇引起的,可以使用天麻、川芎、茯苓、肉果等藥物治療。
對於那些因食用難以消化的粘稠食物而導致嘔吐和瀉痢的孩子,食物殘渣在胃部停留,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只要一吃東西就吐,臉色蒼白,發熱,四肢冰冷,我們不能立即使用止吐或止瀉的藥物,而應先消除體內的積滯,幫助消化,然後再使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一般來說,只有嘔吐而無瀉痢,胃部可能過熱,但也有可能是因寒冷引起的嘔吐;只有瀉痢而無嘔吐,胃部可能過冷,但也有可能是因熱引起的瀉痢。
如何區分呢?通常來說,嘔吐物質清涼、順利排出的為寒性;嘔吐物質苦澀、排出困難的為熱性;大便呈現青白色、小便順暢的為寒性;大便呈現黃色或紅色、肛門灼熱的為熱性。此外,大便後打嗝表示虛弱,只嘔吐不瀉痢表示逆反,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和中清熱飲】
適用於熱性嘔吐。
黃連(薑炒,3克)、半夏(薑製,3克)、茯苓(4.5克)、陳皮、藿香、砂仁(各2.1克)
用水煎煮,慢慢服用。
【溫中止吐湯】
適用於寒性嘔吐。
白豆蔻、茯苓(各3克)、半夏(1.5克)、生薑(5片)
用水煎煮,加入磨碎的沉香1.2克,熱服。
【清熱止瀉湯】
適用於熱性瀉痢。
白茯苓、滑石(各3克)、白朮(18克)、澤瀉(2.1克)、川黃連(薑炒,1.2克)
加入生薑,煎煮後服用。
【溫脾止瀉湯】
適用於寒性瀉痢。
白朮(土炒)、白茯苓(各3克)、桂(0.9克)、肉果(1.5克)、甘草(0.6克)
加入生薑,煎煮後服用。
【安胃醒脾湯】
適用於同時出現嘔吐和瀉痢,脾胃功能均受損的情況。
白朮、白茯(各3克)、滑石(水飛)、砂仁(炒,各2.1克)、木香(煨,1.5克)
加入薑、棗,煎煮後服用。
如果食物停滯,可以加入枳實、山楂、曲麥;如果伴隨驚嚇,可以加入膽星、天麻;如果伴隨風邪,可以加入防風、乾葛;如果伴隨暑氣,可以加入香薷、扁豆;如果體虛,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體內有熱,可以加入黃連;如果口渴,可以加入烏梅肉;如果嘔吐不停,可以加入藿香;如果瀉痢不停,可以加入升麻。
2. 驚風七
【歌】小兒驚病有多端,或食因驚或有痰。故使卒然成搐搦,咬牙眼竄足筋攣。食須消導痰須豁,驚可清心痰自安。或若驚風心積熱,風痰潮作起於肝。一時搐急如風火,驚熱風痰四證參。吐利致虛脾胃損,露睛昏睡遍身寒。慢驚自是傳陰證,急救稍遲又恐難。虛極歸脾危急甚,脾風死在片時間。
忽因客忤驚啼證,天瘹驚抽眼目翻。內瘹盤腸寒內盛,嬰兒還有痓和癇。此為驚候分深淺,勿得模糊作等閒。
【論】夫小兒元氣未充,心神未定,輒有驚悸,致病匪一。或多食而壅熱;或食後而遇驚;或舍空而痰聚;或內積熱而生風。故有驚搐、風搐、食搐、痰搐四證,審其因而療之可也。或有實熱,外挾風邪,心受熱而即驚,肝風生而發搐,痰涎壅盛,風火併作,百脈阻滯,關竅不通,風熱蕃盛而無所泄,乃暴烈而作急驚。
其狀牙關緊急,熱涎潮作,竄視反張,搐搦搖頭,口眼眨引,口中熱氣,唇紅,大便閉,小便赤,脈浮數洪緊是也。或因吐利、傷寒、痢疾、吐血、瀉血之後,元氣不足而生風動驚者,名曰慢驚風。其狀遍身冷,口鼻氣亦冷,或身微熱不冷,手足瘛瘲,昏睡露睛,此無陽也,急宜溫補,隨證調之,尚可治療。
其或面青額汗,舌短頭低,眼合困睡,搖頭頻嘔,口噤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身冷肢厥,脈微沉,此慢脾之候。由吐利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處,惟脾所受,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療驚,則無驚可療,但脾間痰涎,虛熱往來,此危甚也,大劑薑、附,十可救一、二。其天瘹者,陽也,壯熱驚搐,眼目翻騰,手抽筋搐,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青如祟狀。
蓋由乳母酒食過度,毒氣入乳,遂令心、肺生熱,痰鬱氣滯,加之以外挾風邪故也,治宜解風熱而已。內瘹者,陰也,其狀腹疼多啼,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內有紅筋斑血。蓋風氣壅結,兼驚而得之,或胎中有驚、有風而得。先是內臟抽掣,極痛狂叫,或吐瀉縮腳忍疼,瘹證一過,外證抽掣又來,內外交攻,極難調理,須分兩項下藥可也。
夜啼者,臟冷也,蓋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故夜啼;亦有心熱煩啼者,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澀之證也,當分寒熱治之。客忤者,由小兒神氣嫩弱,外來客氣,獸類異物,觸而忤之。其狀驚啼,口出黃白沫,面色變易,喘息腹痛,發則瘛瘲如癇,但眼不上竄,脈來弦數,視口中有懸癰左右有小腫核,以竹針刺之。治宜辟邪正氣,散驚定心為上,延久則難為力也。
癇有五,小兒之惡證也。幼小血氣不斂,筋骨不聚,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乳哺失節,停痰結癖而得之。其狀神氣怫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脹,手足抽掣,或言或嘿,似死似生,或背項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軟,發而時醒,為癇。其五臟形證列於後。
白話文:
小兒驚風的病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因為飲食、驚嚇或是有痰所引起。所以才會突然出現抽搐、咬牙、眼睛上吊、腳筋攣縮等症狀。飲食問題要幫助消化,痰要化開,驚嚇造成的就讓心神安定,痰自然就會消散。如果是因為心裡積熱引起的驚風,通常是風和痰一起作用,病根在肝。發作時抽搐的樣子就像風火一樣,需要同時考慮驚嚇、熱、風、痰這四種因素。如果因為吐或拉肚子導致身體虛弱,傷到脾胃,會出現眼睛半睜、昏睡、全身發冷的狀況。這種慢性的驚風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如果延誤治療會很危險。虛弱到極點會傷到脾臟,情況非常危急,可能在短時間內死亡。
有時候會因為受到驚嚇或沖犯不乾淨的東西而哭鬧驚恐,甚至出現眼睛上翻的抽搐。另外還有內部的因素,如腸胃寒冷,嬰兒也可能會有痙攣和癲癇的狀況。這些都是驚風的不同表現,要注意分辨,不能輕忽。
小孩子的元氣還不夠充足,心神也還不穩定,所以很容易受到驚嚇,導致各種疾病。可能因為吃太多、消化不良導致體內發熱,或是吃了東西後受到驚嚇,或是因為屋子空曠而導致痰液積聚,或是因為體內積熱而生風。所以驚風有因為驚嚇、風、飲食、痰造成的抽搐四種,要找出病因來治療。有時候是因為體內有實熱,又受到外來的風邪侵擾,心臟受到熱的影響而驚恐,肝臟生風而出現抽搐,同時痰液很多,風火一起發作,導致全身經脈堵塞,氣血不通,風熱過盛而無法排出,就會突然發作劇烈的急驚風。
這種急驚風的症狀是牙關緊閉、口水很多、眼睛上吊、身體抽搐、頭搖晃、口眼歪斜、口中有熱氣、嘴唇紅、大便不通、小便赤黃、脈象浮而快且有力。也可能是因為吐瀉、生病、痢疾、吐血、瀉血後,元氣不足而產生風動驚,這種叫做慢驚風。慢驚風的症狀是全身冰冷,口鼻出氣也是冷的,或是身體微微發熱但並不覺得冷,手腳抽動,昏睡而且眼睛半睜,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要趕快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臉色發青、額頭出汗、舌頭短、頭低垂、眼睛閉著想睡、頻繁搖頭嘔吐、牙關緊閉、手腳稍微抽動但無法控制、身體冰冷、四肢冰涼、脈象微弱且沉,這就是慢脾風的徵兆。這是因為吐瀉傷到脾胃,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最終也是影響到脾臟。如果只用祛風的藥,是沒有風可以祛;如果只用鎮驚的藥,是沒有驚可以鎮。只能處理脾胃之間的痰液,以及虛熱往來的問題。這種狀況很危險,要用大量的薑和附子來治療,可能十個裡面能救活一兩個。天瘹是因為陽氣過盛,會有發高燒、驚厥抽搐、眼睛上翻、手抽筋、又哭又笑、情緒不穩定等症狀,嚴重時指甲會變成青色。這是因為媽媽吃太多酒和食物,導致毒素進入乳汁,使嬰兒的心和肺產生熱,痰液鬱積,加上外來風邪引起的,治療要以解風熱為主。內瘹是因為陰氣過盛,症狀是肚子痛、哭鬧不停、嘴唇發黑、陰囊腫大、身體彎曲又後仰、眼睛內有紅色血絲。這是因為風氣壅塞加上驚嚇,或是胎裡有驚、有風而導致的。初期會內臟抽痛,非常痛苦,狂叫,或是吐瀉、縮腳、忍痛,等到瘹證過去後,外在又會開始抽搐,這種內外交攻的情況非常難治療,需要內外兼顧用藥。
夜啼是因為體內虛寒,夜晚陰氣盛就會虛寒,虛寒就會產生躁動,寒冷就會疼痛,所以夜間哭鬧。也可能是因為心熱煩躁哭鬧,會有臉紅、舌頭白、小便赤澀的症狀,要分辨寒熱來治療。客忤是因為小孩子的神經比較敏感,受到外來的邪氣、野獸或奇怪的東西沖犯所致。症狀是驚恐哭鬧、口吐黃白色泡沫、臉色變化、呼吸急促、肚子痛,發作時會抽搐像癲癇一樣,但眼睛不會上吊,脈象弦而快,檢查口腔可以看到有懸癰,左右有小腫核,可以用竹針刺破。治療要驅邪扶正、安定心神,拖久了就難以治療。
癲癇有五種,是小孩子很嚴重的疾病。因為年幼血氣不足、筋骨不強,被風邪所傷、受到驚嚇或哺乳不當、痰液積聚而導致的。癲癇的症狀是精神恍惚、眼睛直視、臉部肌肉抽動、口噤流涎、腹脹、手腳抽搐,有時會說話有時沉默,好像死了一樣又好像活著,有時會背部反弓,或腰脊僵硬,但四肢卻是柔軟的,發病後會清醒,這是癲癇。五臟的病徵會在後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