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八 (20)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0)

1. 瘰癧馬刀證九

【歌】項頤結核名為癧,胸脅間生是馬刀。手足少陽經絡部,久成遺漏速當消。

【論】夫瘰癧之病者,即古謂九漏也。形狀不一,生頸項者曰瘰癧,生乳腋者曰馬刀,累累然結核,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水潰漏,其根在臟腑。蓋肝主狼漏,胃主鼠漏,大腸主螻蟈漏,脾主蜂漏,肺主蚍蜉漏,心主蠐螬漏,膽主蜉蛆漏,腎主瘰癧漏,小腸主轉脈漏。一本漏作瘻,原其所自,多因寒暑不調,或飲食乖節,遂致氣血壅結而成也。

巢氏所載決其死生者:但反其目而視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者死,不下貫者可治。治之大法,以祛風熱,潰堅結,消痰降火,則腫消而核散,決不致潰漏之地也。

瘰癧

瘰癧或破或不破,升麻調經湯。不破,堅硬如石,散腫潰堅湯,結核腫痛,皂子仁丸、連翹散。

升麻調經湯

升麻(八錢),生黃芩(四錢),葛根(三錢),膽草(三錢),三稜(三錢,酒炒),桔梗(三錢),酒黃芩(三錢),連翹(三錢),甘草(三錢,炙),黃連(三錢),廣朮(三錢),當歸(三錢),白芍藥(三錢),知母(一兩),黃柏(一兩)

每服半兩,水煎服,臥須略使足高於首,藥可入膈。

散腫潰堅湯

柴胡(四錢),升麻(二錢),膽草(酒炒,三錢),栝蔞根(三錢),黃柏(酒炒,三錢),知母(酒炒,三錢),昆布(五錢),廣朮(酒炒,二錢),三稜(酒炒,二錢),連翹(三錢),白芍藥(二錢,酒炒),歸尾(酒洗,五錢),葛根(二錢)

每服六錢,煎服如前法。

皂子仁丸

治瘰結核。

皂子仁(一升),玄參(一兩),連翹(一兩)

水五升,慢火熬,水盡為度,搗爛,蜜丸彈子大,噙化。

連翹散

治瘰癧馬刀。

連翹(一斤),瞿麥(一斤),大黃(三兩),甘草(二兩)

每服五錢,水煎服。十日後於臨泣穴灸二七壯(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再服藥至六十日愈。

馬刀

耳下至缺盆,肩上為馬刀,潰堅湯、見前。連翹散堅湯。

連翹散堅湯

柴胡(一兩二錢),木瓜根(一兩),膽草(酒炒,一兩),連翹(一兩),芍藥(酒炒,一兩),當歸(酒洗,一兩),生黃芩(七錢),酒黃芩(七錢),廣朮(酒炒,五錢),三稜(五錢),炙甘草(三錢),黃連(酒沙,一錢),蒼朮(一錢)

服法如前升麻調經湯。

白話文:

【歌訣】頸部長出的結核稱為瘰癧,如果在胸部或脅部出現,我們就叫它馬刀。這些都出現在手和腳的少陽經絡部位,若拖延不去處理,會變成慢性疾病,應該要迅速治療使其消失。

【討論】瘰癧這種病,在古代被稱為九漏。它的外觀形狀各異,生長在頸部的叫瘰癧,生長在乳房或腋下的叫馬刀。它們形成一個個大小不定的結節,可能伴隨冷熱交替的症狀,有時會潰爛流膿,其根本原因在於內臟的問題。例如肝臟問題引發狼漏,胃部問題引發鼠漏,大腸問題引發螻蟈漏,脾臟問題引發蜂漏,肺部問題引發蚍蜉漏,心臟問題引發蠐螬漏,膽囊問題引發蜉蛆漏,腎臟問題引發瘰癧漏,小腸問題引發轉脈漏。一本書裡把"漏"寫作"瘻",追溯其源,大多是因為冷熱調節失衡,或者飲食習慣不良,導致氣血阻塞而形成的。

判斷瘰癧生死的標準是,讓患者反轉眼球,如果看到紅色血管從上方貫穿瞳孔,那就是絕症;如果不這樣,還可以治療。治療的大原則是去除風熱,擊潰堅硬的結節,消除痰液,降火,這樣腫脹就能消退,結節也會散開,就不會有潰爛的情況。

對於瘰癧,不管是已潰爛還是未潰爛,都可以用升麻調經湯。若是未潰爛且堅硬如石,可用散腫潰堅湯,針對結節腫痛,則可用皁子仁丸和連翹散。

接下來是各種藥方的詳細內容,包括升麻調經湯、散腫潰堅湯、皁子仁丸、連翹散和連翹散堅湯,以及其使用方法和劑量。

以上藥方都是古籍記載,具體用藥請遵照醫生指導。

2. 瘡瘍疥癬證十

【歌】瘡瘍痛癢皆心火,疥癬多緣血熱生。乾溼兩端分濕熱,輕揚發散郁須伸。

【論】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蓋瘡者,疥癬之總名,瘍者,有頭小瘡也。《原病式》云:熱甚則灼而為瘡,潰而為膿水,猶谷、肉、果、菜,熱極則腐而為汙水也。又云:熱勝於陰,則為瘡瘍。然疥有五:乾疥、濕疥、蟲疥、沙瘡、膿窠瘡之別。乾者以開鬱為主,濕者以燥濕為主,蟲疥以退熱殺蟲為主,沙瘡以活血清心為主,膿窠以治熱燥濕為主。癬亦有五:風癬、頑癬、濕癬、馬癬、牛皮癬之別,皆由肺受邪毒,運於四肢,以生肉蠹。

治之之法,不過清熱驅濕,疏風散郁,涼血殺蟲之劑,治之無不效。雖然疥癬皮膚之恙,非心腹之疾,不足為患,久而不已,元氣因而虧損,以致尫羸者多矣。

疥瘡

乾疥,開鬱為主,吳茱萸散敷,或黃連、大黃末豬膽調敷。濕疥,一上散。沙瘡,剪草散。膿窠,三黃散。

吳茱萸散

乾疥用之。

吳茱萸(二錢),白礬(二錢,枯),寒水石(二錢五分),蛇床子(三錢),黃柏(一錢),大黃(一錢),硫黃(一錢),樟腦(五分),輕粉(五分),檳榔(一個)

末之,油調敷。

一上散

治濕疥

雄黃(三錢五分),寒水石(一兩),白膠香(一兩),黑狗脊(一兩),蛇床子(一兩),枯白礬(五錢),黃連(五錢),吳茱萸(三錢),硫黃(三錢),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末之,和勻,洗瘡令湯透去痂,用蠟脂油調,手中心擦熱,鼻中嗅二、三次,卻擦上,一上即愈。

剪草散

治沙瘡。

寒水石(二錢),蕪荑(二錢),剪草(一錢),枯白礬(一錢),吳茱萸(一錢),黃柏(一錢),蒼朮(五分),厚朴(五分),雄黃(五分),蛇床子(三錢),輕粉(二錢)

末之,香油調,敷患處。

三黃散

治膿窠

蕪荑(半兩),枯白礬(半兩),軟石膏(半兩),大黃(半兩),樟腦(半兩),貫眾(一兩),蛇床子(一兩),硫黃(二錢五分),雄黃(二錢五分)

末之,油調敷。

諸瘡癬

乾癬,羊蹄根汁調膩粉塗之;又,狼巴草、川槿皮、海桐皮末之,河水調敷;或白膠香末入輕粉少許,油調擦之,鐵鏽油調塗之。頭瘡,黃丹、輕粉、枯白礬等分,油調敷。甲疽瘡,綠礬散。月蝕瘡,胡粉散。上疳瘡,輕粉散。下疳瘡,爐甘石散;或燈心灰入輕粉少許干貼;或熊膽、片腦、輕粉等分,末之,貼。

大帶瘡,百合根研爛,頻敷。火丹瘡,遍身赤腫痛,寒水石、石膏各三兩,黃柏、甘草各一兩,末之,巴蕉汁調敷。徵膚瘡,遍身如魚目,無膿,升麻煎百沸,入蜜二匙,鵝翎蘸敷。臁瘡及杖瘡,翠玉膏。湯火瘡,白蛤殼煅存性,研末,油調搽極效;或保生救苦散、黑白散。

白話文:

總論:

瘡瘍的疼痛和搔癢,多半是因為心火旺盛;疥癬的發生,則多半是因為血中有熱。可以根據皮膚是乾燥還是濕潤,將病症分為濕熱或乾熱兩種。治療時,如果病症是輕微的,則應該使用疏散體內鬱結之氣的藥物。

古書說:「各種疼痛、搔癢和瘡瘍,都與心火有關。」所謂「瘡」,其實是疥癬的總稱;而「瘍」則是指有膿頭的小瘡。像是《原病式》這本書裡說:「熱氣過盛就會灼傷皮膚形成瘡,潰爛後會流出膿水,就像穀物、肉類、水果蔬菜腐爛後會流出污水一樣。」又說:「熱氣勝過陰氣,就會形成瘡瘍。」

疥瘡又分為五種:乾疥、濕疥、蟲疥、沙瘡和膿窠瘡。乾疥的治療重點在於疏通體內的鬱結之氣;濕疥的治療重點在於去除體內的濕氣;蟲疥的治療重點在於退熱和殺蟲;沙瘡的治療重點在於活血和清心;膿窠瘡的治療重點在於清熱、去濕。

癬也有五種:風癬、頑癬、濕癬、馬癬和牛皮癬。這些都是因為肺部受到邪毒的影響,毒素運行到四肢,導致皮膚生出肉蠹(類似蟲子的東西)。

治療的方法,不外乎是清熱、驅濕、疏散風邪和鬱結之氣、涼血、殺蟲等。只要對症下藥,沒有不見效的。雖然疥癬是皮膚表面的疾病,不是內臟的疾病,好像不嚴重。但是如果久病不癒,會導致元氣虧損,身體變得虛弱消瘦。

疥瘡:

  • **乾疥:**治療重點是疏通鬱結之氣,可以使用吳茱萸散外敷,或者將黃連、大黃磨成粉,用豬膽汁調和後外敷。
  • **濕疥:**使用一上散。
  • **沙瘡:**使用剪草散。
  • **膿窠瘡:**使用三黃散。

各散劑配方:

  • 吳茱萸散(用於乾疥): 吳茱萸二錢、枯白礬二錢、寒水石二錢五分、蛇床子三錢、黃柏一錢、大黃一錢、硫磺一錢、樟腦五分、輕粉五分、檳榔一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油調和後外敷。

  • 一上散(用於濕疥): 雄黃三錢五分、寒水石一兩、白膠香一兩、黑狗脊一兩、蛇床子一兩、枯白礬五錢、黃連五錢、吳茱萸三錢、硫磺三錢、斑蝥十四個(去除翅膀和腳)。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混合均勻。先用熱水清洗患處,去除結痂,然後用蠟脂油調和,用手心摩擦發熱,在鼻前聞二三次,然後擦在患處,通常一次就會見效。

  • 剪草散(用於沙瘡): 寒水石二錢、蕪荑二錢、剪草一錢、枯白礬一錢、吳茱萸一錢、黃柏一錢、蒼朮五分、厚朴五分、雄黃五分、蛇床子三錢、輕粉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

  • 三黃散(用於膿窠瘡): 蕪荑半兩、枯白礬半兩、軟石膏半兩、大黃半兩、樟腦半兩、貫眾一兩、蛇床子一兩、硫磺二錢五分、雄黃二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油調和後外敷。

其他瘡癬:

  • **乾癬:**可以用羊蹄根汁調和膩粉塗抹;也可以將狼巴草、川槿皮、海桐皮磨成粉,用河水調和後外敷;或者將白膠香磨成粉,加入少許輕粉,用油調和後擦拭;也可以用鐵鏽調油後塗抹。
  • **頭瘡:**將黃丹、輕粉、枯白礬等分,用油調和後外敷。
  • **甲疽瘡:**使用綠礬散。
  • **月蝕瘡:**使用胡粉散。
  • **上疳瘡:**使用輕粉散。
  • **下疳瘡:**使用爐甘石散;或者用燈心灰加入少許輕粉乾貼;或者將熊膽、片腦、輕粉等分,磨成粉後外貼。
  • **大帶瘡:**將百合根磨爛,頻繁塗抹。
  • **火丹瘡(遍身赤腫痛):**將寒水石、石膏各三兩,黃柏、甘草各一兩,磨成粉,用芭蕉汁調和後外敷。
  • **徵膚瘡(遍身如魚目,無膿):**將升麻煎煮到沸騰,加入二匙蜂蜜,用鵝毛沾取敷在患處。
  • **臁瘡和杖瘡:**使用翠玉膏。
  • **湯火瘡:**將白蛤殼燒成灰,研成末,用油調和後塗抹,效果非常好;也可以使用保生救苦散或黑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