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八 (15)
卷八 (15)
1. 癰疽證六
臁瘡久不痊,腎水虛憊,下流故也,可服苦參丸,外用隔紙膏貼之,紅玉散敷之。
紅絲瘡,人多不識,無治法,害人甚速。其瘡生於手、足間,有黃泡,其中忽紫黑色,即有一條紅絲迤延血上而生,若致心腹則使人昏亂不救。或有生兩、三條紅者,以針橫截紅絲,所到之處刺之,使血出,以膏藥貼之愈。此證得之喜怒不節,血氣逆而生也。
內疳瘡,生上齶,初發如蓮花痔,根蒂小而下垂,及大,治法以勾刀決其根,燒鐵烙之以止其血。次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蘞末之敷其上,以槐杖作枕支其牙頰間,毋使口合,一、兩時瘡瘢定合,口自便。次日出膿,以生肌散敷之,仍以乳香膏護之。不支其牙則津液衝動,不能敷藥,此勞氣虛憊故也。
便癰,血疝也,俗呼為便毒,以其不便處生故也。乃足厥陰肝之經絡及沖、任、督脈,亦屬肝之旁絡,是血氣流行之道路也,今壅而為癰,當以玉燭散或桃仁承氣湯下之。
乳癰,由忿怒所逆,鬱悶所遏,厚味所釀。蓋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厥陰之氣不通而汁不出;陽明之熱沸騰,故熱甚而化膿。亦因乳子膈有痰滯,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初起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必成癰。故用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當歸、川芎、甘草節行汙濁之血;栝蔞、沒藥、橘葉、皂角刺、金銀花消腫導毒;少佐以酒,行藥力也,更以艾灸兩、三壯尤捷。
若有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者,憂怒鬱悶,朝夕積累,遂成隱核如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為陷空,名曰乳癌,其瘡形凹嵌如巖穴,難治。
蜂窠發於胸乳間,乃心熱盛,急用疏導心火藥,遲則不救。
頸後蜂窠發,宜急救,若初起焮赤腫痛,可療。痰發及流兩肩者,難治。
兩脅下癰疽,切不可用補陽藥。蓋虛中得,絕不可受熱劑,虛甚,易於傷骨膜。
兩邊髮際發,在頸後兩邊髮際,如核發起,急宜取去病根。如腦心發,看熱氣上攻於腦四畔邊,焮赤腫硬,連於耳項,寒熱疼痛,不急治,毒入於血肉,多腐為膿水,不治。
腦後發,名夭疽,其狀大而紫黑色,若不急治,則毒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急用化痰消腫托裡散,及內托千金散。
耳後發,耳後一寸三分發之必死,名銳毒,不治。
胸發,名井疽,狀如豆,三、四日起,不早治,入於腹,十日死,急服內固清心散。外發可治,內發必死無疑。
九發肺疽在募中。肝疽在期門;腎疽在中脘;脾疽在章門;胃疽在賁門;大腸疽在天樞;三焦疽在丹田;小腸疽在關元。其氣穿潰在外可治,若發於內,傷膜者,流膿大腸出,不治。
外腎陰發,名腎癰,又名懸癰,陰囊上腫痛,乃膀胱與腎經及足厥陰肝經感寒濕邪,偏腎於陰之經絡,致血氣凝滯,寒濕氣不散,而為此病。即服托裡散加車前子、木通、淡竹葉、牽牛、何首烏,復用內消散及生肌定痛散敷之。此證外潰去子亦無害也。
白話文:
癰疽證六
腿部潰瘍久治不癒,是因為腎臟精氣虧虛,導致體液下流所致,可以服用苦參丸,外用隔紙膏貼敷,並塗抹紅玉散。
紅絲瘡,許多人不認識,也沒有治療方法,危害極快。這種瘡長在手腳之間,會有黃色的水泡,其中會突然出現紫黑色,並且會有一條紅色的絲線沿著血管延伸生長,如果蔓延到心腹部,會導致昏迷不醒,危及生命。有時會出現兩三條紅色的絲線,可以用針橫著刺斷紅絲線,使血液流出,再貼上膏藥即可痊癒。此病多由喜怒無常引起,是血氣逆亂所致。
內疳瘡,長在上顎,初期像蓮花狀的痔瘡,根部很小向下垂,然後逐漸增大,治療方法是用鉤刀切除其根部,再用燒紅的鐵烙印止血。然後用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蘞研磨成粉末敷在上面,用槐樹枝做成枕頭支撐牙頰之間,防止嘴巴閉合,一兩個時辰後瘡口就會癒合,嘴巴自然就能動了。第二天膿液排出後,再用生肌散敷上,並用乳香膏保護。如果不支撐牙齒,唾液就會衝擊,無法敷藥,這是由於勞氣虛損所致。
便癰,是血脈瘀滯所致,俗稱便毒,因為它長在不便的地方。它位於足厥陰肝經及沖脈、任脈、督脈,也屬於肝經的旁絡,是血液運行流通的通道,現在阻塞而形成癰腫,應該用玉燭散或桃仁承氣湯瀉下。
乳癰,是由於憤怒逆氣,鬱悶阻塞,以及過食肥甘厚味釀成的。因為乳房是陽明經脈循行之處,乳頭屬於厥陰經。厥陰之氣不通則乳汁排出受阻;陽明之熱沸騰,所以熱盛而化膿。也可能是因為乳汁在膈肌處有痰濁阻塞,口氣煩熱,含著乳房睡覺,熱氣吹拂,於是產生腫塊。初期需要忍痛,揉搓使其稍軟,吸出乳汁,就能自行消散,錯過這個時機就會形成癰腫。因此要用青皮疏通厥陰經的阻塞;用石膏清熱解陽明之熱;用當歸、川芎、甘草行血祛瘀;用栝蔞、沒藥、橘葉、皂角刺、金銀花消腫解毒;少加些酒,以增強藥力,再用艾灸灸兩三壯效果更佳。
如果婦女在婚姻生活中不幸福,與公婆關係不好,憂慮憤怒鬱悶,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像棋子一樣的隱性腫塊,不痛不癢,幾十年後會潰爛成空洞,稱為乳癌,瘡口凹陷如同巖穴,難以治療。
蜂窩組織炎發生在胸乳之間,是心火盛旺所致,需立即使用清瀉心火的藥物治療,否則延誤治療就會很危險。
頸後蜂窩組織炎,應該緊急救治,如果初期只是紅腫疼痛,是可以治療的。如果痰濁已經蔓延到兩肩,就難以治療了。
兩脅下癰疽,絕對不能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因為是虛弱內傷所致,絕對不能使用溫熱藥物,虛弱嚴重者,容易損傷骨膜。
兩邊髮際處長癰疽,在頸後兩邊髮際處,像核桃一樣腫起,應立即去除病根。如果發生在腦部,則表示熱氣上攻到腦部四周,紅腫硬痛,連到耳後,寒熱疼痛,如果不緊急治療,毒邪侵入血肉,大多會腐爛化膿,無法治療。
腦後長癰疽,稱為夭疽,腫塊大而呈紫黑色,如果不緊急治療,毒邪就會侵入腋窩,傷及任脈,熏蒸肝肺,十多天就會死亡,應立即服用化痰消腫托裡散及內托千金散。
耳後長癰疽,耳後一寸三分處的癰疽必死,稱為銳毒,無法治療。
胸部長癰疽,稱為井疽,形狀像豆子,三到四天后,如果不早治,就會蔓延到腹部,十天內就會死亡,應立即服用內固清心散。外發的可以治療,內發的必死無疑。
九種癰疽:肺疽在募穴;肝疽在期門穴;腎疽在中脘穴;脾疽在章門穴;胃疽在賁門穴;大腸疽在天樞穴;三焦疽在丹田穴;小腸疽在關元穴。其邪氣穿破皮膚外露的可以治療,如果發生在內部,損傷臟腑膜的,膿液會從大腸排出,無法治療。
外生殖器陰部長癰疽,稱為腎癰,又名懸癰,陰囊腫痛,是膀胱與腎經以及足厥陰肝經感受寒濕邪氣,偏犯腎經陰部經絡,導致氣血凝滯,寒濕之邪不能散去,而導致此病。服用托裡散加車前子、木通、淡竹葉、牽牛子、何首烏,再用內消散及生肌定痛散外敷。此病外潰流膿後即使留下疤痕也沒有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