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八 (14)
卷八 (14)
1. 外科
2. 癰疽證六
【歌】疽發惡深其狀小,淺而大者是為癰。要看部位分虛實,薄處尤當大補榮。
【論】《原病式》云:癰者,淺而大者也。疽者,深而惡者也。熱盛血則為癰疽。丹溪云:癰疽須看六陽經、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血氣俱多者,不可以一概論。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處,如少陰、厥陰經生癰,以其氣多血少,恐肌肉難長,瘡口未合,必成大害。所以戒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當大補氣血,方可收功。
又如中年人生癰疽,才有痛處,參之脈症,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可保終吉。河間云:腫掀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里,宜復煎散除濕散郁,使胃氣和平,或未已,再煎半料與之。如大便秘,煩者,少少與黃連湯。
如微利而煩,熱少退,卻復與復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世俗多用排膿內補十宣散,若用於些少瘡及冬月則可,若潰瘍於夏月用之,其桂、附辛熱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耆,難為倚仗,不若復煎散之愈也。學者臨用斟酌,斯無弊也。
托裹復煎散
防風(三兩,去蘆),地骨皮(二兩),白茯苓(二兩),黃芩(二兩),白芍藥(二兩),人參(二兩,去蘆),白朮(二兩,炒),黃耆(二兩,蜜炙),肉桂(二兩),甘草(二兩),防己(二兩),當歸(二兩),
先以蒼朮一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入前藥煎至四盞,分四次飲之,術渣還可再煎。
背發發脾肚,在肩下脊上,因飲食而感其毒,廣一尺,深一寸,潰雖在骨,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之毒。內當托裡護心,外當拔毒散腫,內外夾攻之。若發於右脾中,恐其毒奔心,大要服藥截住,不令攻心。如通脊背腫者,不可救也。
蜂窠發者,正當脊心,頭在上,最不宜,乃為反證,全要托裡生肌定痛,恐毒攻心難治,心火未發故也。
散走流注發,此毒氣乘風熱而走,急用疏風定熱,則氣自息。治之者流注於手、足、腿、膝者,必死無疑。
背發,兩頭小,四邊散攻,乃因飲食所致而氣食相關,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者,所以開口而闊,急服內消藥,亦宜補陽也。
肺癰發於左膊間,初可用燈火點破,追疔湯汗之而散。
右搭肩發,骨上生者,以動之處,可治。若串於左肩,難治。左搭肩發,骨上以動處,可治。串於右肩,難治。二證並用雄黃散,及絮,焙乾為末,香油調,搽患處。
對心發,因心火盛而熱氣會,生於此,其毒壯盛走之,急用疏導心火藥解之。
腎俞發,因受濕並怒氣飲熱酒而得之,傷於內腎之間,流毒在腎俞,宜解內腎之毒,若陰發傷腎膜者,不治。腎俞雙發,陽發於外,可治。陰發傷腎膜,及膿稀者死。
白話文:
癰疽的病症(六)
歌訣:疽的發作,雖然看起來小,但卻深入;癰的發作,雖然看起來大,但卻較為表淺。要根據發病部位判斷虛實,在肌肉薄弱的地方,尤其要大補氣血。
論述:
《原病式》說:癰是指範圍較大,但病位較淺的;疽是指病位較深且病情嚴重的。熱邪過盛,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就會形成癰或疽。朱丹溪認為,診斷癰疽必須考慮到六陽經和六陰經的不同情況,有的情況是氣多血少,有的是血多氣少,有的則是氣血都多,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癰疽生長在重要的部位,或是身體虛弱的地方,例如少陰經、厥陰經等部位,因為這些地方氣多血少,恐怕肌肉難以生長,瘡口難以癒合,必定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要避免使用過於猛烈的驅毒利藥來損耗陰分的血液,應該要大力補益氣血,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又如中年人發生癰疽,剛開始感覺疼痛時,如果診察脈象和症狀發現身體虛弱,就應該給予滋補氣血的藥物,這樣才能確保最終痊癒。
河間認為:腫塊隆起於皮膚表面,根部不深,病症表現於外,脈象多為浮脈,病位在皮肉之間。如果不是氣盛而導致邪氣內侵,就應該立即採用內托的方法來保護體內,使用復煎散等藥物來祛濕散鬱,使胃氣平和。如果病情還沒有好轉,可以再給予一半劑量的復煎散。如果大便秘結、煩躁不安,可以少量服用黃連湯。
如果稍微腹瀉但煩躁、發熱稍退,可以再給予一半劑量的復煎散,這樣可以使營氣和衛氣都能正常運行,邪氣就無法深入體內。世俗常用的排膿內補十宣散,如果用在小瘡或冬天則還可以,如果用在夏天化膿的瘡,其中的桂枝、附子等辛熱溫散的藥物,加上防風、白芷等,就算有補氣的人參、黃耆,恐怕也難以發揮作用,不如復煎散的療效。所以,醫生在使用藥物時應該仔細斟酌,這樣才能避免弊端。
托裹復煎散
成分:防風(去蘆,112.5克),地骨皮(75克),白茯苓(75克),黃芩(75克),白芍藥(75克),人參(去蘆,75克),白朮(炒,75克),黃耆(蜜炙,75克),肉桂(75克),甘草(75克),防己(75克),當歸(75克)。
使用方法:先用蒼朮500克加水約2500毫升,煎煮至約1500毫升,去除蒼朮,再加入上述藥材煎煮至約四碗,分四次飲用。剩下的蒼朮藥渣還可以再次煎煮。
如果癰疽發在背部,靠近脾臟的位置,在肩胛骨下方、脊椎上方,是因為飲食中毒而引起的,腫塊可以達到一尺寬、一寸深。即使潰爛到骨頭,只要沒有傷到內膜,就不會死亡。應當迅速治療脾臟的毒素,內部要托裡護心,外部要拔毒消腫,內外夾攻。如果發在右邊脾臟附近,恐怕毒素會侵犯到心臟,必須要立即服藥阻止,不讓毒素攻心。如果整個脊背都腫起來,就無法救治了。
如果癰疽像蜂窩一樣,長在脊椎的中心,頭部在上,這是最不好的情況,屬於反證。需要使用托裡生肌、止痛的方法,因為毒素可能會攻心,難以治療,這是因為心火還沒有顯現出來的緣故。
如果癰疽像散步一樣四處流竄,這是因為毒氣乘風熱而走,要趕緊用疏風定熱的方法,這樣氣就會自己平息。如果流注到手、腳、腿、膝等部位,那麼病人一定會死亡。
如果癰疽發在背部,兩頭小,四面散開,是因為飲食和氣血相關,加上陰虛而形成的。如果氣虛導致散開,就會使瘡口變寬。要趕緊服用內消的藥物,同時也要補陽。
如果肺癰發在左邊胳膊下方,開始可以用燈火點破,然後用追疔湯發汗,就可以消散。
如果右邊肩膀上發癰,長在骨頭上,因為是活動的部位,還可以治療。如果擴散到左邊肩膀,就難以治療。反之,左邊肩膀上發癰,長在骨頭上,因為是活動的部位,還可以治療。如果擴散到右邊肩膀,就難以治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雄黃散,用棉絮沾取,焙乾後研成末,用香油調和,塗抹在患處。
如果癰疽長在心臟對應的位置,是因為心火旺盛,熱氣聚集在這裡而產生的。這種毒性強烈且會蔓延,要趕緊用疏導心火的藥物來化解。
如果癰疽發在腎俞穴附近,是因為受到濕氣和怒氣的影響,加上飲用熱酒而導致的。會傷到內腎,毒素會流到腎俞穴。應該化解內腎的毒素,如果長在陰部,傷到腎膜,就無法救治了。如果腎俞穴雙側都發病,陽性的發在外面,可以治療;陰性的傷到腎膜,而且膿液稀薄的,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