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2)

1. 耳證五

【歌】腎虛精脫耳應聾,氣厥無聞自不同。更有勞聾與虛閉,風邪入耳不能聰。氣風相搏嘈嘈響,熱氣乘虛耳出膿。風氣熱虛何以別?浮沉數澀脈中窮。

【論】夫耳屬足少陰腎之經,腎家之寄竅也。經云:腎氣通於耳,腎和則知五音矣。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是腎虛耳聾也。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通有交併,則臟氣逆而厥,厥氣搏入耳,是謂厥聾。

耳為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於耳脈,使經氣痞而不宣,是謂風聾,必有頭痛之證也。有勞碌傷其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瘁力疲,昏昏憒憒,是謂勞聾,能將息得宜,血氣平和,則其聾漸輕。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而鳴,眼中流火,謂之虛聾。熱氣乘虛隨脈入耳,熱聚不散,膿汁出,謂之膿耳。

人或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成核,塞於耳竅,亦令暴聾,謂之耵耳。

蓋風則腎脈必浮,熱則腎脈必數,虛則腎脈澀弱,氣鬱腎脈沉滯。風者疏散之,熱者清利之,虛者補之,氣鬱開導之,治之活法,不過此也。

【脈】耳病腎虛,遲濡其脈。浮大為風,洪動火賊。沉澀氣凝,數實熱塞。此久聾者,專於腎責。暴病浮洪,兩尺相同。或兩尺數,陰火上衝。

風耳

風觸耳鳴及聾,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風虛耳聾,桂香散。風入耳中虛鳴,芎芷散。(方見頭痛。)風熱搏成耵耳,生豬脂、地龍、釜底墨等分,細研,蔥汁和,捏如棗大,綿裹塞耳中數日,待軟即挑出。

桂香散

治風虛耳聾。

辣桂(二分),川芎(五分),當歸(六分,酒洗),細辛(三分),石菖蒲(八分),木香(三分),木通(五分),麻黃(去節,三分),甘草(三分,生用),南星(炮,二分),白蒺藜(炒,三分),白芷(四分),紫蘇(五分)

銼一劑,水二盞,蔥煎服。

熱耳

耳聾者,少陽、厥陰熱多,通聖散。(方見中風。)耳鳴酒遏者,加枳,桔、柴胡、乾葛、南星。陰虛火動耳鳴者,四物湯(方見血證。)加黃柏、知母。痰氣耳鳴者,滾痰丸。(方見痰證。)內熱耳聾,桃花散塞之,蔓荊子散內服。

桃花散

治耳中出膿。

枯礬(一錢),干胭脂(一錢),麝香(少許)

共為末,吹耳內。

蔓荊子散

甘草(炙,五分),升麻(三分),木通(三分),赤芍藥(五分),桑白皮(五分),生地黃(一錢),麥門冬(去心,四分),前胡(三分,去蘆),蔓荊子(七分),赤茯苓(六分),甘菊花(四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虛耳

腎虛耳聾者,益腎散或六味地黃丸、補陰丸。(方見虛損。)勞損耳聾者,地黃丸、人參養榮湯。(方見虛損。)大病後元氣損傷,精血虛耗,耳聾及鳴,調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白話文:

[耳證五]

**歌訣:**腎臟虛弱導致精氣流失,耳朵會出現耳聾;氣機逆亂導致聽不見聲音,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聽不見有所不同。還有因為勞累過度引起的耳聾和氣機閉塞引起的耳聾;風邪侵入耳朵也會導致聽力下降。氣與風邪互相搏擊,會產生嘈雜的耳鳴聲;熱邪趁虛進入耳朵,會導致耳朵流膿。風邪、氣鬱、熱邪、虛證引起的耳病如何區分呢?可以從脈象的浮、沉、數、澀等情況來判斷。

**論述:**耳朵屬於足少陰腎經所主,是腎臟的開竅之處。《內經》說:「腎氣通於耳,腎臟功能協調就能辨別五音。」耳朵主要依靠精氣來維持功能,精氣調和,腎氣充足,耳朵就能聽見聲音且聽力好。如果過度勞累損傷氣血,風邪趁虛侵入,導致精氣流失,腎臟虛弱,耳朵就會出現耳聾,這是腎虛引起的耳聾。十二經脈都與耳朵有聯繫,其陰陽經脈互相交會,如果臟腑的氣機逆亂,氣機上衝入耳,就會導致耳聾,這種情況叫做氣厥性耳聾。

耳朵是宗脈匯聚的地方,如果脈象虛弱,風邪就會趁虛侵入,風邪侵入耳脈,會使經脈氣機阻滯而不通暢,這種情況叫做風邪引起的耳聾,通常會伴有頭痛的症狀。有些人因為勞累過度損傷氣血,或因房事過度耗損精元,導致身體瘦弱、精神疲憊、頭暈目眩,這種情況叫做勞累性耳聾,如果能好好調養休息,氣血平和,耳聾的情況就會逐漸減輕。還有一種情況是耳朵受到風邪侵襲,與體內氣機相搏擊,會產生嘈雜的耳鳴聲,眼睛出現紅腫發熱,這種情況叫做虛證引起的耳聾。如果熱邪趁虛隨著脈絡進入耳朵,熱邪聚集不散,就會導致耳朵流膿,這種情況叫做膿耳。

有些人耳朵里會有少量分泌物,如果量少則不會有什麼危害,但如果被風熱侵襲,分泌物就會凝結成硬塊,堵塞耳道,也會導致突然耳聾,這種情況叫做耵耳。

總的來說,風邪引起的耳病,腎脈多呈現浮脈;熱邪引起的耳病,腎脈多呈現數脈;虛證引起的耳病,腎脈多呈現澀弱之脈;氣機鬱結引起的耳病,腎脈多呈現沉滯之脈。對於風邪,應該疏散;對於熱邪,應該清熱利濕;對於虛證,應該補益;對於氣鬱,應該疏通氣機。治療方法的關鍵,也就在於此。

**脈象:**耳病如果是由腎虛引起的,脈象會呈現遲緩而濡弱。如果是風邪引起的,脈象會呈現浮大;如果是熱邪引起的,脈象會呈現洪大而有力。如果是氣機凝滯引起的,脈象會呈現沉澀;如果是熱邪壅塞引起的,脈象會呈現數而實。如果是長期耳聾,多與腎虛有關。如果是突然發病的耳聾,脈象多呈現浮洪,兩尺脈(腎脈)相同。或者兩尺脈數,是陰虛火旺上衝所致。

風邪引起的耳病:

因風邪侵襲導致的耳鳴和耳聾,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方劑見中風篇)。因風虛引起的耳聾,可以使用桂香散。因風邪侵入耳道引起的耳鳴,可以使用芎芷散。(方劑見頭痛篇)。因風熱搏結形成的耵耳,可以用生豬油、地龍、鍋底灰等份,研磨成粉末,用蔥汁調和,捏成棗子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耳朵中數日,待軟化後取出。

桂香散:

治療因風虛引起的耳聾。

藥物組成:肉桂二分,川芎五分,當歸六分(酒洗),細辛三分,石菖蒲八分,木香三分,木通五分,麻黃三分(去節),甘草三分(生用),南星二分(炮製),白蒺藜三分(炒),白芷四分,紫蘇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物切碎,用水兩碗,加蔥煮沸服用。

熱邪引起的耳病:

耳聾多與少陽、厥陰經的熱邪有關,可以使用通聖散。(方劑見中風篇)。因飲酒過度導致的耳鳴,可以加用枳實、桔梗、柴胡、葛根、南星。因陰虛火旺引起的耳鳴,可以使用四物湯(方劑見血證篇)加黃柏、知母。因痰氣引起的耳鳴,可以使用滾痰丸。(方劑見痰證篇)。對於內熱引起的耳聾,可以使用桃花散塞入耳中,或內服蔓荊子散。

桃花散:

治療耳朵流膿。

藥物組成:枯礬一錢,乾胭脂一錢,麝香少許。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吹入耳朵內。

蔓荊子散:

藥物組成:甘草(炙)五分,升麻三分,木通三分,赤芍藥五分,桑白皮五分,生地黃一錢,麥門冬(去心)四分,前胡(去蘆)三分,蔓荊子七分,赤茯苓六分,甘菊花四分。

用法:將以上藥物切碎,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虛證引起的耳病:

因腎虛引起的耳聾,可以使用益腎散或六味地黃丸、補陰丸。(方劑見虛損篇)。因勞損引起的耳聾,可以使用地黃丸、人參養榮湯。(方劑見虛損篇)。大病過後導致元氣損傷,精血虛耗,引起的耳聾和耳鳴,可以使用調中益氣湯。(方劑見內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