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四 (1)
卷四十四 (1)
1. 論癍疹證治
王海藏云:夫癍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食母血穢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因小兒真氣既盛,正氣又旺,邪無所容,或因天寒傷表,或傷里,癍由是而生焉。治當外者外治,內者內治,中外皆和,其癍自出。至於惡寒者,發之表;大熱者,奪之;渴者,清之;秘者,通利之;驚者,安之;泄者,分之,不可執一。一大抵傷寒同治,隨經用藥,最為高論。
假如五日以里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不可疑似,必須發之,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皆不妨癍出。若強發之,其變不可勝數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癍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癍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證,下之則癍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溫暖不令通風。
癍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不使之通風乎?後人執此二句,不知天令人事通變,致誤者多。大抵以脈為主,浮中沉之診,平舉按之,候察其虛實,定其中外,則可以萬全矣。
白話文:
王海藏說:關於癍疹這類疾病,都是因為孩子在母親肚子裡時,吸收了母親的髒污血液,積聚成了毒素。這是因為脾臟的濕氣過重,導致身體內部的火氣無法正常運行。由於小孩的體質強壯,正氣旺盛,邪氣無法容身,可能是因為天冷受涼,或是體內受到影響,才會引發癍疹。治療上,體外的問題要從體外處理,體內的問題就從體內處理,內外都調理好了,癍疹自然就會消失。
對於怕冷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排汗;對於體溫過高的人,我們要降低他的體溫;對於口渴的人,我們要讓他清涼;對於便祕的人,我們要讓他通便;對於驚嚇的人,我們要讓他安定;對於拉肚子的人,我們要調節他的腸胃,不可以一概而論。
基本上,感冒和癍疹的治療方式相同,根據病情使用合適的藥物,這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如果在五天內,各種病症和癍疹無法明確區分,不要猜疑,必須要讓它們顯現出來,只要按照他們所受的傷害,進行適當的治療,都不會妨礙癍疹的出現。如果強制讓它們顯現,可能會引發無法預料的後果。
前人說,在開始和結束時都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開始時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因為癍疹尚未在體表顯現,如果瀉下,邪氣就無法順利排出。這時候的脈象顯示有表無裡,所以禁止在開始時使用瀉下法。在結束時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因為癍疹已經在體表顯現,體內已經沒有根源,大便不成形,沒有任何裡證,如果瀉下,癍疹的氣勢就會被壓制,所以禁止在結束時使用瀉下法。又說要保持溫暖,不要讓空氣流通。
如果癍疹已經出現,體溫升高,天氣暖和,為什麼還要蓋著被子,不讓空氣流通呢?後人堅持這兩句話,不知道根據天氣和人的情況來變通,導致了很多誤解。基本上,以脈象為主要依據,觀察浮、中、沉的脈象,輕輕地按下去,觀察虛實,確定內外,這樣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