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1)

1. 疏風養血之劑

三因黃耆五物湯治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 芍藥 桂心(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嚴氏蠲痹湯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 芍藥 黃耆 片子薑黃 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黃耆酒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 防風 桂 天麻 萆薢 石斛 虎骨(炙) 白芍 當歸 雲母粉 白朮 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 甘草 川續斷

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

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防風(二兩) 川獨活 川當歸 赤茯苓 秦艽 赤芍 黃芩(各一兩) 桂心 杏仁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四五錢,入姜煎。

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弱,感風濕致痹,兩脛緩縱,痹弱不仁。

方見腳氣門。

謹按以上方多太陽例藥也。大抵痹證有兼風兼濕,寒熱獨勝,腑臟所受不同,用者自宜擴充。然此證因虛而感,既著體不去,須制對證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可扶持也。如錢仲陽取茯苓其大逾鬥者,以法啖之,閱月乃盡,由此雖偏廢而氣骨堅悍如無疾者,壽八十二而終,惜乎其方無傳。

白話文:

[疏風養血的藥方]

三因黃耆五物湯用於治療因疲勞而出汗,睡覺時不自主地扭動,再受到輕微的風吹後導致的血痹症狀。脈象會呈現陰陽兩微,尺脈略帶緊繃,身體會像被風濕纏繞一樣。

主要成分為黃耆、芍藥和桂心,這三種藥材等量使用。使用時,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嚴氏蠲痹湯用於治療全身疼痛,頸部和背部僵硬,或者感到疼痛或沉重,活動困難,手腳冰冷麻木,腰部和腿部沉重,筋脈缺乏力量。

藥方包含當歸、芍藥、黃耆、片子薑黃、羌活、甘草。使用時,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黃耆酒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身體麻木,皮膚瘙癢,筋脈抽搐緊繃,語言不清,手腳不靈活,偶爾感覺不到知覺。

藥方包含黃耆、防風、桂、天麻、萆薢、石斛、虎骨、白芍、當歸、雲母粉、白朮、茵芋葉、木香、仙靈脾、甘草、川續斷。將這些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放入布袋中,浸泡在一斗好的酒中。春天浸泡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每次服用一杯,溫熱飲用,不限時間。

防風湯用於治療血痹,皮膚失去知覺。

藥方包含防風、川獨活、川當歸、赤茯苓、秦艽、赤芍、黃芩、桂心、杏仁、甘草。使用時,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一同煎煮。

獨活寄生湯用於治療肝腎虛弱,感受風濕後導致的痹症,兩腿肌肉鬆弛,失去知覺和力量。

該方在腳氣門中可以找到。

經過詳細研究,以上的藥方多數是太陽經絡的常規藥物。大體上,痹症可能同時伴隨風濕,或是單純的寒熱,不同臟腑受影響的情況也不相同,使用者應自行擴展應用範圍。然而,此症狀是由虛弱引起,一旦發病便不易消除,需對症下藥,日夜飲用,即使病情延綿不愈,只要遵守病中的禁忌,防止病情進一步侵害臟腑,才能保持健康。例如,錢仲陽採用了大於鬥的茯苓,依法食用,一個月後才吃完,因此雖然偏癱但氣色和骨骼依然堅韌,如同未患病一樣,享年八十二歲。可惜的是,他的療法未能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