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四 (1)
卷十四 (1)
1. 溫中之劑
金匱小半夏湯治黃疸,小便色不異,欲利,腹滿而喘
半夏(湯泡七次)
上㕮咀,每服三五錢,水煎入姜十片
韓氏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數,熱而手足寒,喘嘔煩躁,不渴者
茵陳 橘皮 生薑(各一兩) 白朮(一分) 半夏 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放溫,分作四服
按此並足陽明太陰藥也
小茵陳湯治發黃,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個八片) 甘草(炙一兩) 茵陳(二兩)
上為粗末,用水二升,煮一升,溫作三服
茵陳四逆湯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兩) 乾薑(炮一兩半) 附子(一個作八片) 茵陳(二兩)
上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
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附子(二個各作八片) 乾薑(炮二兩半) 茵陳(一兩半)
上為粗末,水煎分作三服
按以上並少陰經藥也
茵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證未退及脈伏者
吳茱萸(一兩) 當歸(三分) 附子(二個作八片) 木通(一兩) 乾薑(炮) 茵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
按此足少陰厥陰藥也
白話文:
[溫中之劑]
金匱小半夏湯用於治療黃疸,如果小便顏色沒有異常,想要利尿,腹部滿脹並且有喘息症狀。
半夏(需先用湯浸泡七次)
將其切碎,每次服用約三至五錢,用水煎煮後加入十片薑。
韓氏茵陳橘皮湯用於治療身體泛黃,脈象沉細且快速,身體熱但手腳冰冷,伴有喘息、嘔吐、煩躁,且不感到口渴的情況。
茵陳、橘皮、生薑(各一兩)、白朮(一分)、半夏、茯苓(各半兩)
將其磨成粉末,加四升水煮至剩下二升,放置溫暖後,分成四次服用。
以上都是屬於足陽明太陰的藥物。
小茵陳湯用於治療發黃,脈象沉細遲緩,四肢及全身冰冷。
附子(一個切成八片)、甘草(炙過的一兩)、茵陳(二兩)
將其磨成粗末,加兩升水煮至剩下一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
茵陳四逆湯用於治療發黃,脈象沉細遲緩,肢體冰冷,腰以上的部位自行出汗。
甘草(炙過的一兩)、乾薑(炮製過的一兩半)、附子(一個切成八片)、茵陳(二兩)
將其磨成粗末,分四次煎煮服用。
茵陳附子湯用於治療服用四逆湯後身體仍然冰冷,汗流不止的情況。
附子(兩個各切成八片)、乾薑(炮製過的二兩半)、茵陳(一兩半)
將其磨成粗末,用水煎煮後分三次服用。
以上都是屬於少陰經的藥物。
茵陳茱萸湯用於治療服用茵陳附子湯後症狀未減輕或脈象潛伏的情況。
吳茱萸(一兩)、當歸(三分)、附子(兩個各切成八片)、木通(一兩)、乾薑(炮製過的)、茵陳(各一兩半)
將其磨成粗末,分兩次煎煮。
這是足少陰和厥陰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