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材

《扁鵲心書》~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挾食冷物

脈沉為胃氣寒,緊為冷氣盛,滑則食不消。其證頭痛、發熱、嘔吐、心下痞,時或腹痛,服丁香丸來復丹;若冷物不消,蓽澄茄散;胃虛者,平胃散、理中丸。

白話文:

脈搏緩慢且沉重,表示胃氣虛寒。 脈搏緊促,表示寒氣過盛。 脈搏滑利,表示食物無法消化。

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嘔吐、心窩脹滿,有時會伴有腹痛。

治療方法:

  • 若為丁香丸、來復丹。
  • 若寒氣過重導致食物無法消化,使用蓽澄茄散。
  • 若胃氣虛弱,使用平胃散、理中丸。

2. 中濕

三四月間,人感潮濕之氣,名曰濕病;或六七月,大雨時行,恣飲冰水冷物,亦名中濕,則令人寒熱自汗。陽則脈緊,肢節痛,足指溫,服朮附湯;陰則脈沉而緊,肢節不痛,身涼自利,足指冷,服姜附湯。不可發汗,汗則必發煩躁,虛汗不止,或發黃腫。若服涼藥,則泄瀉而死。

白話文:

在三四月份,人們受到潮濕空氣的影響,稱為「濕病」;或者在五六月份,大雨頻繁時,貪食冰水和冷飲,也稱為「中濕」,會導致人發冷發熱並自發出汗。

如果濕氣偏於陽性,脈搏緊促,四肢關節疼痛,腳趾溫熱,服「朮附湯」治療;如果濕氣偏於陰性,脈搏沉細而緊,四肢關節不痛,身體發冷並自然腹瀉,腳趾冰冷,服「姜附湯」治療。

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煩躁不安,虛汗不止,或出現黃疸水腫。如果服用了寒涼藥物,會導致腹瀉而死。

(先生於此證雖分陰陽,而用附子則一,今人於六七月之交,不辨是寒、是濕,或陰、或陽,動輒云暑,專用寒涼,及至發腫瀉泄,而猶云暑毒未清,又行攻下,不至醫殺不止,實可痛心。)

白話文:

先生在治療這個疾病時,雖然區分陰陽症狀,但使用的附子藥方卻相同。現代人到了六七月之間,不辨別是寒證還是濕證,或陰證還是陽證,動不動就說是暑證,專門使用寒涼藥物。等到出現水腫和腹瀉時,還說暑毒沒清淨,繼續使用攻下法進行治療。這種做法導致患者死亡而不停止,真是令人痛心。

3. 陰毒

或腎虛人,或房事後,或胃發冷氣,即腹痛煩躁,甚者囊縮,昏悶而死。急灸關元一百壯,內服姜附湯、保元丹可救一二。若遲則氣脫,雖灸亦無益矣。(審證的確,即當速救,不可因循,致歸絕路。)

白話文:

無論是腎虛的人、房事後、或胃部寒氣發作,都會出現腹痛、煩躁的症狀。嚴重者可能會縮成一團,昏迷而死。緊急在關元穴灸100壯,內服姜附湯、保元丹,或許能救一兩個。如果拖延太久,導致氣息脫離,即使灸也無濟於事了。(辨別證據明確,就必須馬上搶救,不可因循守舊,導致無路可走。)

4. 老人傷寒

切忌發汗及吐下,蓋元氣盛,則邪不能為害,傳遍經絡自愈。仲景不敢補,反攻邪氣,致正氣受傷,誤人多矣。凡遇此證,只用姜附湯多服,自然解散。(元虛而受攻傷正,何必老人,仲景醫之聖者,寧不知此。)

白話文:

切記不要發汗和吐下,因為陽氣旺盛,邪氣就無法作祟,會沿著經絡自然痊癒。仲景醫師不敢使用補藥,反而攻擊邪氣,導致正氣受傷,害人無數。每當遇到這種症狀,只要多服薑附湯,自然能使邪氣消散。(即使陽氣虛弱而導致正氣受傷,也不一定只有老人才會得這種病,仲景這位醫學聖者,怎麼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呢。)

5. 陰陽換氣

凡傷寒陽證欲作汗,陰證已加灸,真元欲復,與邪氣分爭,必發寒戰,鼻衄昏迷,牙關微緊,四肢微厥,乃陰陽換氣也。一二時辰,自然腋下汗出而愈。(陰陽換氣,即今之所謂戰汗,須預告病家,令其不必驚駭,否則闔室蒼惶,讒言蜂起,彼時一劑誤投,遂有生死之判。)

白話文:

凡是傷寒,屬於陽證的患者需要發汗,屬於陰證的患者已經使用艾灸,導致體內的正氣想要恢復,與病邪相爭,必定會出現以下症狀:發抖,流鼻血,昏迷,牙關微微緊閉,四肢末梢稍微發冷,這是因為陰陽正在更替。一兩個時辰之後,自然就會從腋下出汗而痊癒。(陰陽更替,就是現在所說的發汗,需要提前告知病患,讓他們不要驚慌,否則全家都會慌亂,謠言四起,此時如果用錯藥,就會出現生死之別的後果。)

6. 傷寒譫語

凡傷寒譫語,屬少陰,仲景屬陽明誤也。陽明內熱必發狂,今止譫語,故為少陰。(仲景皆指神虛,未嘗不屬少陰也。)急灸關元三百壯,若灸後,仍不止者死。

白話文:

凡是得了傷寒病後出現胡言亂語症狀的,屬於少陰病證。仲景醫生將其歸為陽明病證是不正確的。陽明病證內熱旺盛,必定會發狂,現在只是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因此屬於少陰病證。(仲景醫生所說的「神虛」,都是指少陰病證,從未說過不屬於少陰證。)必須緊急在關元穴施灸三百壯,如果施灸後,症狀仍然沒有停止,那麼病人將會死亡。

7. 傷寒衄血

凡鼻衄不過一二盞者,氣欲和也,不汗而愈。若衄至升斗者,乃真氣脫也,針關元入三寸,留二十呼,血立止;再灸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不然恐成虛勞中滿。(當解、當清、當溫、當補,審證施治,庶幾無誤。)

白話文:

如果流鼻血不超過一兩杯,氣血偏向調和,不用出汗就會痊癒。如果流血量達到一升或一斗,那就是真正的元氣外脫。這時需要針灸關元穴,深度三寸,留針二十口氣,血就會立即止住。然後再灸關元穴二百壯,並服用金液丹。如果不這麼做,恐怕會變成虛勞中滿。(應該疏解、清熱、溫補,根據證狀施治,纔不會出錯。)

8. 勞復

傷寒瘥後,飲食起居勞動則復發熱。其候頭痛、身熱、煩躁,或腹疼,脈浮而緊,此勞復也。服平胃散分氣丸,汗出而愈。若連服三四次不除者,此元氣大虛故也,灸中脘五十壯。(勞復證仲景數方,用須斟酌,第一須審邪氣之有無,辨寒熱之多寡,以施治則無誤矣。)

白話文:

傷寒病痊癒後,飲食、作息或勞累後,又會復發發燒。症狀表現為:頭痛、身體發熱、煩躁,或腹痛,脈搏浮動而緊,這是勞復症。服用平胃散、分氣丸,發汗就能痊癒。如果連續服用三四次都不見好轉,這是因為人體元氣嚴重虛弱造成的,可以用艾灸中脘穴50壯。(勞復症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用藥時需要謹慎。首先要判斷有無邪氣,再區別寒熱程度,這樣治療纔不會出錯。)

9. 汗後大便下赤水或膿血

此乃胃中積熱未除,或服丹附而致,宜服黃連當歸芍藥湯,下膿者,如聖餅化積而愈。《經》云:熱雖甚不死。若陰氣盛則殺人於頃刻,戒之。(熱藥之過,一涼可解,涼藥之誤,十熱難瘳。又積熱易解而易治,沉陰難愈而難明,臨證之工大宜體認。)

白話文:

這是因為胃中積熱未消,或者服用丹參附子等補藥導致的。應該服用黃連、當歸、芍藥湯,膿液排瀉後,就會像聖餅化解積食一樣痊癒。《傷寒論》上說:熱證雖然嚴重,但不會立刻致命。如果陰氣旺盛,就會在頃刻之間奪人性命,一定要提防。(熱性藥物的過失,可以用寒性藥物來解除;寒性藥物的過失,用十種熱性藥物也難以治療。而且積熱容易解除和治療,而陰氣沉降很難治癒和察覺,臨牀醫生應當深刻理解這些規律。)

10. 汗後發噫

由於脾腎虛弱,冷氣上奔也,服姜附湯、來復丹。(此症當是發呃,若噫證無死人之理,觀後二案可見。)

白話文:

由於脾胃和腎臟功能虛弱,寒氣上升,服用姜附湯、來復丹。(此症狀應該是打嗝,如果是嘔吐的話就不會死亡了,看後面的兩個病例就可以知道了。)

治驗

一人傷寒至八日,脈大而緊,發黃,生紫斑,噫氣,足指冷至腳面,此太陰證也,最重難治。為灸命關五十壯、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鍾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白話文:

某人患上傷寒,到了第八天,脈搏又大又緊,面色發黃,出現紫斑,打嗝,腳趾冰冷到腳背,這是太陰證,是最嚴重、難以治療的。針灸命關五十壯、關元二百壯,服用金液丹和鍾乳粉,四天後出汗而痊癒。

一人患傷寒至六日,脈弦緊,身發黃,自汗,亦太陰證也。先服金液丹,點命關穴。病人不肯灸,傷寒唯太陰、少陰二證死人最速,若不早灸,雖服藥無效。不信,至九日瀉血而死。(不聽良言,往往至此,及至證變而下血,俗醫猶謂硫黃熱迫,痛為排擠,反用寒涼,以下石,至死眾口呶呶,總咎熱藥之害,婆心遭謗,不一而足,然有天道,何恤人言。)

白話文:

有一人得了傷寒已經六天,脈搏有力且緊,皮膚發黃,並且自發出汗。這也是太陰證。首先給他服用了金液丹,並在命關穴上施灸。但是病人拒絕施灸。傷寒中只有太陰和少陰這兩種證候會死得最快。如果不早點施灸,即便服藥也沒有用。如果不相信,到了第九天他就會腹瀉而死。(不聽取善意勸告,往往會落到這個下場。等到病情惡化並便血時,庸醫還會說是硫磺藥過於燥熱,疼痛是藥力在排毒,反而使用寒涼藥物,最終導致病情惡化而死。到時候眾人會口口聲聲責怪熱藥的危害,誹謗好心者的善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天理還在,何必在意他人的閒言碎語)

一人病傷寒至六日,微發黃,一醫與茵陳湯。次日,更深黃色,遍身如梔子,此太陰證誤服涼藥而致肝木侮脾。余為灸命關五十壯,服金液丹而愈。(傷寒發黃,雖有陰陽之異,然脾家陰濕而為陰黃者多,不可不知。)

白話文:

某患者患傷寒六天後,出現輕微黃疸,一位醫生給予茵陳湯治療。第二天,黃疸加重,全身黃得像梔子,這是太陰證誤服寒涼藥物導致肝氣過於旺盛,侵犯脾臟。我為患者灸治命關穴五十次,並服用金液丹,患者病情得以痊癒。(傷寒黃疸,雖然有陰陽之分,但多為脾胃虛弱導致的陰黃,這一點不可不知。)

一人患傷寒,初起即厥逆,脈一息八九至,諸醫以為必死,余曰:乃陰毒也,與姜附湯一盞,至半夜,汗出而愈。若以脈數為熱,下涼藥,必死無疑。(俗醫視此,必以為痧證,禁服官料藥,專行焠刺,縱飲冷水,不致冰脫不已。)

白話文:

有個人得了傷寒病,一開始就發作抽搐(厥逆),脈搏一分鐘跳動八九次。其他醫生都認為他必死無疑,我說:這不是陽毒,而是陰毒。給他服了一碗姜附湯,到了半夜,出汗後就好了。如果把脈搏跳動快當成陽熱來治,用寒涼藥,那麼肯定會死無可救。(一般的醫生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認為是痧,禁止服用官府配發的藥物,只專門灸刺(焠刺),縱情喝冷水,結果會引發不止的寒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