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卷上 (4)
卷上 (4)
1. 忌用轉下
《內經》並無轉下之說,止言發散,又止言辛甘發散為陽。辛溫之藥達表則自然汗散,攻裡則自然開通。(據先生之論謂辛甘發散為陽,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裡也,後人當活看。)非若寒苦之藥,動人臟腑,泄人元氣也。夫巴豆、硝黃之類能直穿臟腑,非大積大聚,元氣壯實者,不敢輕用。
今之庸醫不問虛實,動輒便行轉下,以泄六腑各氣,轉生他證。重則脾胃漸衰,不進飲食,肌肉消瘦而死。又俗云:春行夏補,至秋時須服通行藥數劑,以泄夏月積熱,此語甚訛。(俗醫慣將此數語印人耳目,夫《內經》四時調養生長收藏之道,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何等圓活,而愚人執守一說,不肯精求《靈》、《素》,良可慨也!)
夫熱在內,自然從五臟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若以涼藥泄熱,吾恐熱氣未去一分,而元氣已衰九分。嘗觀服轉藥一劑,則有五七日飲食脾胃不能復舊。況乎三焦暖熱方能腐熟水穀,若一刻無火則肌膚冰冷,陽氣脫盡而死矣。故《內經》止有沉寒痼冷之論,未有積熱純陽之說。
縱然積熱為病,一服轉下便可解救。若陰寒為病,則四肢逆冷,死在須臾。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語,逾垣上屋諸大熱證,亦要論其大便如何。數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狂言妄語,逾垣上屋,自是熱證,然有一種面青脈急,或面黑脈微,手足厥冷者,又屬陰證。此係無附之陽,必死之證,若治之早或有生者。
)
今人於並無以上熱證,而亦概用寒涼轉下,必欲盡去其熱,吾不知將以何為生氣。夫人身無熱則陽氣盡矣。此河間、丹溪遺訛後世,業醫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白話文:
【避免濫用瀉下】
《黃帝內經》中並未提及瀉下的概念,僅談到發散,且強調辛甘味的藥物具有發散陽氣的效果。辛溫性的藥物,若應用於表症,自然會促進汗腺排汗;若用於裡症,則會自動開通腸胃。依據前輩學者的理論,辛甘發散確實有助於陽氣,因此表邪被排除後,身體內部自然和諧,並非辛甘藥物本身能直接攻裡,後人應靈活理解這一觀點。
不像寒冷苦澀的藥物,容易影響內臟功能,損害人的基本能量。像巴豆、硝黃這些藥物能直接穿透臟腑,除非是嚴重的病態積聚,且患者身體狀況良好,否則不應輕易使用。
現在有些不夠專業的醫生,不考慮病患的虛實情況,隨便就進行瀉下治療,以清除六腑的氣息,結果可能引發其他病症。嚴重的情況下,脾胃功能逐漸衰退,無法正常飲食,導致肌肉消瘦,最終死亡。民間有句話:春天行動,夏天補養,到了秋天就該服用一些瀉下藥,以清除夏季積累的熱氣,這種說法非常錯誤。
熱氣如果存在於體內,自然會通過五臟六腑以及大小便排出。如果用涼性藥物來清除熱氣,我擔心熱氣未減,但基本能量卻已大幅下降。觀察那些服用瀉下藥的人,往往需要五到七天,脾胃才能恢復到原本狀態。要知道,只有三焦溫暖,才能消化食物,如果沒有火氣,肌膚會變得冰冷,陽氣耗盡,人就會死去。因此,《黃帝內經》中只提到寒冷和長期冷感的理論,並未提及過度熱氣和純粹陽性的說法。
即使熱氣積聚引起疾病,只需一次瀉下就能解決。但如果是陰寒導致的疾病,四肢會極度冰冷,隨時可能死亡。古人制定治療原則時,即便遇到狂言亂語、行為失常等嚴重熱症,也會先判斷大便的情況。如果多日未排便,說明有乾燥的糞便,才會進行瀉下;如果大便正常,就不應該瀉下。
現今,即使病人沒有上述的熱症,醫生也會普遍使用寒涼藥物進行瀉下,一心想要完全去除體內的熱氣,我真不知道這樣還剩下什麼生命力。人體若無熱氣,陽氣就已消失殆盡。這是河間、丹溪等人對後世的誤導,從事醫療工作的人,不能不注意這個問題。
2. 禁戒寒涼
夫四百八病,大約熱者居多,寒者最少。無怪乎河間論火,丹溪之補陰也。但泥二子之書而不考究《內經》,墮於偏頗,害人特甚。蓋熱病屬陽,陽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屬陰,陰邪易伏,故令人不覺,久則變為虛寒,侵蝕臟腑而死。(初起不覺之證,最能害人,往往輕忽之,而一變致死者不少。)
況人身之火多亦是當然,天之六氣,火居其二。今之庸醫執壯火食氣之說,(《內經》壯火食氣之說,猶炎暑盛而人氣乏相火熾而真元傷,非涼藥之治,亦非熱藥之謂,馬元臺不察此理,妄為註釋,遺訛後學不淺。)溺於滋陰苦寒之劑,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氣盛則能當之,乃以涼藥冰脫,反泄元氣,是助賊害主也。夫涼藥不知害了多少人。
若元氣稍虛者,無不被涼藥冰敗而死,脾胃有傷,焉望其生。如人飲熱湯及炙爆之物,從齠至髦,斷無損人之理。《內經》言膏粱之變,止發癰疽,況膏粱發疽者,百無一二。故知熱之養人,時刻不可缺也。若以冷水飲人,不須三日,即為腹疼泄瀉,脾虛胃敗矣。故燧人立法,食必用火,萬代蒼生得以活命。
俗醫大用涼劑,譬於飲人冷水,陰害黎民,良可慨也。不見當今醫家,禍及子孫甚至滅門絕後,皆學術不精之報也。(醫者觀此切須猛省,誤用涼藥之害真實不爽,予見近代時醫專用溫平者,或延一息,終見陵替。專以寒涼攻伐,夭札人命者,誠未見其有後也。)
白話文:
對於四百八十種疾病來說,大致上因熱導致的佔大多數,因寒引起的則非常少。這也是為什麼河間會著重討論火邪,而丹溪強調補陰的原因。然而,如果過份依賴這兩位醫家的理論,而不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就會陷入片面的理解,對人的危害極大。因為熱病屬於陽性,陽性的病邪容易散去,治療相對容易,患者通常不會死亡。然而,冷病屬於陰性,陰性的病邪容易潛藏,讓人不易察覺,長久下來會變成虛寒症,侵蝕臟腑,最終導致死亡。(初期不容易察覺的病症,最能傷害人,人們常常輕視它,一旦病情轉變,造成死亡的例子並不少。)
再者,人體的火多本來就是正常的,自然界中的六種氣候,火就佔了兩種。如今,一些庸醫抓住壯火耗氣的說法,(《黃帝內經》裡壯火耗氣的說法,類似酷暑使人氣力衰竭,相火旺盛使真元受損,這不是說要使用涼藥治療,也不是說要用熱藥,馬元臺未能理解其中道理,胡亂註解,誤導後學不淺。)沉迷於滋陰和苦寒的藥物,卻不知道邪氣入侵人體,如果元氣旺盛就能抵擋,卻使用涼藥,反而泄露元氣,這等於幫忙邪氣傷害正氣。涼藥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如果元氣稍微虛弱的人,無不被涼藥冰敗而死,脾胃受傷,怎能期望他存活。就像人們喝熱湯和烤炸的食物,從小孩到老人,絕對沒有損壞身體的道理。《黃帝內經》提到的膏粱之變,只會引發膿瘡,況且吃膏粱食物導致膿瘡的,一百個人裡也沒有一兩個。由此可知,熱性食物對人的養護,是時刻不能缺少的。如果讓人喝冷水,不用三天,就會出現腹痛和腹瀉,脾虛胃敗的情況。所以燧人氏定下規則,飲食必須用火,萬代的百姓才能得以生存。
一般的醫生大量使用涼藥,就像讓人喝冷水一樣,暗地裡危害百姓,實在令人感慨。你看不到當今的醫生,禍及子孫甚至滅門絕後,這都是學問不精的報應。(醫生看到這裡,應該深刻反省,誤用涼藥的危害是真實的,我看到近代的醫生專用溫和的藥物,可能延續一線生機,但最終還是會衰落。專門使用寒涼藥物來攻擊,摧殘人命的,確實未曾見到他們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