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1. 卷中
2. 傷寒
傷寒六脈浮緊,呻吟不絕,足指溫者,陽也;忌服涼藥,恐變為陰,害人性命。至六日發煩躁,乃陰陽換氣,欲作汗也,服當歸茯苓散,汗出而愈。
六脈緊大,或弦細,不呻吟,多睡耳聾,足指冷,肢節痛,發黃,身生赤黑靨,時發噫氣,皆陰也,灸關元三百壯,服金液丹、姜附湯,過十日半月,出汗而愈。若不早灸,反與涼藥者,死。(辨別陰陽不止於此,然熟體此二條則治傷寒證誤謬亦少。其灸法雖不能遍行,若貧家無力而遇難起之病,不能備參藥,勉告以灸能活命,倘肯依從,未必非仁術之一端。
予每見時疫盛行之際,鄉陬死者比戶,心切憐之,倘盡心力併合丹藥以濟之,不特己身蒙福,子孫亦必昌大。)
若吐逆而心下痞,灸中脘五十壯。若微微發顫者,欲作汗,服姜附湯而愈。若少年壯實之人,傷寒至五六日,發狂逾垣上屋,胃中有積熱也,服大通散,輕者知母散亦愈。
白話文:
對於患有傷寒病症的人,如果他們的六脈呈現浮緊狀態,並且不斷地呻吟,但腳趾仍保持溫暖,這表示他們體內仍有陽氣。這種情況要避免服用涼性藥物,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病情轉陰,對生命造成威脅。到了第六天,患者可能開始出現煩躁的症狀,這是體內陰陽氣息正在交換,身體正準備發汗的跡象。在這個時候,可以服用當歸茯苓散,一旦汗水出來,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如果患者的六脈緊繃且大,或是弦細,他們並沒有呻吟,反而表現出嗜睡和聽力下降的症狀,腳趾冰冷,肢節疼痛,皮膚發黃,身上出現紅色或黑色的疹子,偶爾會有打嗝的情況,這些都是體內陰氣過重的徵兆。這種情況下,應進行關元穴的艾灸治療,灸三百次,再配合服用金液丹和薑附湯,通常在十到十五天後,隨著汗水的排出,病情就會有所改善。如果未能及早進行艾灸治療,反而給予涼性藥物,可能會導致死亡。
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胃部脹滿的症狀,可以在中脘穴灸五十次。如果患者有輕微的顫抖,這可能是身體即將發汗的徵兆,在這個時候服用薑附湯,有助於病情的好轉。對於年輕、身體強壯的人,如果感染傷寒到第五、六天,突然變得非常狂躁,甚至有爬牆上屋的行為,這可能是胃部有積熱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服用大通散可以幫助病情恢復,或者服用輕型的知母散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瘟疫肆虐的時候,看到鄉村裡的鄰居們一個接一個離世,心中感到十分悲憫。如果能夠盡全力製備丹藥來幫助他們,不僅自身會得到福報,子孫也會因此得益。對於那些經濟困難,無法負擔昂貴藥材的家庭,可以建議他們使用灸療,這是一種能救命的仁慈療法。
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和胃部脹滿的症狀,可以在中脘穴進行五十次的灸療。如果患者出現輕微的顫抖,這可能是身體即將發汗的徵兆,服用薑附湯可以幫助病情的好轉。如果年輕人、身體強壯的人感染傷寒到第五、六天,突然變得非常狂躁,甚至有爬牆上屋的行為,這可能是胃部有積熱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服用大通散可以幫助病情恢復,或者服用輕型的知母散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3. 傷寒四經見證
傷寒只有四經,無少陽、厥陰二經。夫寒之中人,如太陽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經;陽明主胃,凡形寒飲冷則傷之;太陰主脾,凡飲食失節,過食寒物則傷之;少陰主腎,寒水喜歸本經也。故傷寒止有四經,若少陽、厥陰主肝膽,如憂思喜怒方得傷之,寒病最少。如耳聾囊縮者,少陰也,寒熱口苦,乃陽病也,此四證俱不宜用寒涼藥也。
(言無少陽厥陰二經,非通論也,時醫見寒熱口苦,耳聾脅痛,乾嘔吐逆,不辨陰陽,不審虛實,動云少陽,首尾小柴胡和解以為穩妥,不知虛陽提越,內陰愈甚,變為躁擾不安,胸膈痞悶,口渴譫妄,脈體弦急;更云內熱已深,輕則瀉心、白虎,重則陷胸、承氣,不至冰脫不已。至若厥陰,標陰本風,中見火化,證來錯雜,人多不識,誤死者多矣。
)
白話文:
關於「傷寒四經見證」的觀點認為,傷寒疾病主要影響四個主要的經絡,並未特別提及少陽與厥陰兩經。當寒氣侵襲人體,首先影響的是太陽經,因為它主管皮毛,因此寒邪往往最先在此經絡上顯現;陽明經主掌胃部,所以當身體受寒或飲食冰冷食物時,會對此經造成傷害;太陰經主宰脾臟,當飲食沒有節制,過量攝入寒性食物時,也會對其造成傷害;而少陰經主腎臟,寒性物質常會歸屬於此經。因此,傷寒病主要影響的只是這四條經絡。至於少陽與厥陰兩經,它們主要與肝膽有關,通常在人經歷憂慮、思緒混亂或生氣的情況下才會受到傷害,因寒病引起的傷害較少。例如,耳聾和縮囊的症狀,通常是少陰經的問題,而寒熱交加和口苦,則是陽病的表現,這四種情況都不適合使用寒涼性的藥物。
然而,說傷寒不會影響少陽與厥陰兩經,這樣的說法並非全面的。現代醫生看到病人出現寒熱交替、口苦、耳聾、肋側疼痛、乾嘔和反胃等症狀時,往往不分辨其陰陽屬性,也不評估其虛實狀況,隨即判斷為少陽經的問題,首選小柴胡湯來調和解表,以為這樣最安全。殊不知,這種處理方式可能讓虛弱的陽氣進一步外洩,導致體內的陰氣更加嚴重,進而轉變成焦躁不安、胸部悶堵、口渴、神智不清,脈象緊繃等症狀。醫生又誤以為這是內熱已深的表現,輕者使用瀉心湯或白虎湯,嚴重者甚至使用陷胸湯或承氣湯,除非病情達到極度危險的地步,否則不會停手。至於厥陰經,它標示著陰寒的特徵,但其本質卻與風邪相關,且在病程中會出現火化的現象,使得病情複雜多變,大多數人難以辨識,因而誤診導致死亡的案例頻繁發生。
4. 太陽見證
太陽寒水,內屬膀胱,故脈來浮緊,外證頭疼發熱,腰脊強,惟服平胃散,至六七日,出汗而愈。蓋胃氣不虛,傳遍經絡自愈也。仲景以為陽證,乃與涼藥隨經而解,反攻出他病,甚者變為陰證,六脈沉細,發厥而死,急灸關元,乃可復生。如本經至六七日發戰者,欲作解而陽氣少也,服姜附湯出汗而愈。
(仲景圓機活法,論中救誤者甚多,何嘗能誤人哉!其誤人者,乃後人誤用仲景法而誤之耳,於仲景何尤。)
白話文:
太陽經的病症,與膀胱相連,導致脈搏呈現浮緊的狀態。在外在症狀上,病人會出現頭痛、發燒及腰背僵硬的情況。如果只服用平胃散,大約在六七天後,病患會出汗,然後病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胃氣未虛,當病邪傳遍全身經絡後,身體會自然恢復健康。但張仲景認為這是屬於陽性的病症,於是開立涼性藥物,希望隨著經絡的循行來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發其他的疾病。嚴重的話,甚至會讓病情轉變成陰性病症,脈象變得沈細,並且產生昏厥,進而危及生命。此時,應立即進行關元穴的灸療,纔有可能挽救病患的生命。例如,如果在本經的病症到六七天時,病人開始發抖,那是因為身體想要抵抗病毒,但陽氣不足,這種情況下,服用薑附湯出汗,病情就能得到緩解。
(張仲景的圓機活法理論,在治療過程中挽救了很多因誤診而陷入危險的病人。他怎麼可能會誤導他人呢!那些被誤導的人,是因為後人錯誤地使用了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這怎麼能怪到張仲景身上呢。)
5. 陽明見證
陽明燥金內屬於胃,六脈浮緊而長,外證目痛發熱,手足溫,呻吟不絕,服當歸柴胡湯、平胃散。仲景反言熱深厥亦深,此誤也。若果發昏厥,兩目枯陷不能升者,急灸中脘五十壯,漸漸省人事,手足溫者生,否則死。(仲景厥陰證中,有厥熱多寡之論,不過驗邪正之進退,察陰陽之消長,示人為治之活法,無偏無倚,何誤之有。)
白話文:
【現代版翻譯】
陽明經的病症與肺胃相關,診脈時會發現脈象浮緊且延長。病人的外部症狀包括眼睛疼痛、發燒,但手腳仍保持溫暖,且持續呻吟。一般會服用當歸柴胡湯和平胃散來治療。然而,張仲景卻認為病情嚴重到極點時,連四肢也會跟著冰冷,這觀點是錯誤的。如果病人真的出現意識不清,雙眼乾澀無法睜開的情況,應立即在中脘穴進行五十次的艾灸,慢慢病人就會恢復意識。若手腳依然保持溫暖,則代表有康復的希望;反之,若手腳轉冷,則情況危急。
(然而,在張仲景描述的厥陰病症中,他提到的「厥」和「熱」的比例變化,只是用來判斷病邪和正氣的進退,以及陰陽的增減,並非絕對的標準,而是提供一種靈活的治療方法,既不偏向任何一方,也不存在錯誤。)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對古文中醫學理論的現代化解讀,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或保證。
6. 太陰見證
太陰濕土內屬於脾,其脈弦緊,外證不呻吟,四肢不痛,身不甚熱,時自汗自利,手足冷多痰唾,服保元丹、姜附湯,十日後汗出而愈。(此證溫治若早,愈亦甚速,稍不審察,害人亦易。)又一證發黃生紫斑,咽乾燥噫氣者,此名陰燥、陰黃,服鍾乳粉,十日後汗出而愈。庸醫或誤認陽證,涼之即死。
白話文:
[太陰病症實錄]
太陰病症與體內濕氣重、脾臟功能失調相關。病人的脈象會呈現弦緊的特徵,外表上不會有明顯的呻吟或四肢疼痛,體溫也不會太高,但可能會頻繁出汗及排便,同時伴有手腳冰冷和多痰的症狀。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服用保元丹和薑附湯,通常在十天後,隨著汗液的排出,病情會得到改善。
(這種病症如果能及早用溫補的方法治療,恢復的速度會很快。然而,若稍微不慎,誤診或錯誤治療也很容易對病人造成傷害。)
另外一種情況是,皮膚出現黃疸並伴有紫斑,咽喉乾燥且常打嗝,這被稱為陰燥、陰黃。對於這種情況,可服用鍾乳粉,同樣地,十天後隨著汗液的排出,病情會有所好轉。但有些不夠專業的醫生可能會誤判為陽性病症,如果用清涼藥物治療,反而可能導致病人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7. 少陰見證
少陰君火內屬於腎,其脈弦大,外證肢節不痛,不呻吟,但好睡,足指冷,耳聾、口乾、多痰唾,身生赤黑靨,時發噫氣,身重如山,煩躁不止。急灸關元三百壯,內服保元丹、姜附湯,過十日汗出而愈。若作陽證,誤服涼藥,以致發昏譫語,循衣摸床,吐血脈細,乃真氣虛,腎水欲涸也。
仲景反曰:急下之,以救腎水,此誤也。真氣既虛,反用涼藥,以攻其里,是促其死也。急灸關元三百壯,可保無虞。(少陰本熱標寒而又中見太陽,本熱之證,固不易治,況標陰為病,千頭萬緒,變態百出,令人接應不暇。然只在初時體察真切,用灸用溫,亦非難事。良由初著一錯,貽誤到底,害人不少。
至若無本熱,而又無中見之太陽,一派陰寒,必死無疑。或速灸關元,重投丹附,亦在於覺之早,庶望其生。少陰誤治而變諸敗逆證,誠為費手。先生之論,專屬形臟,故尚溫補;仲景之論,惟言氣化,故主承製。然論中用溫者多,下者不過數條而已,況標本氣化,今古難明,非神於仲景之法者不能,倘於急下證而誤溫,殺人反掌;急溫證而誤下,冤沉海底。嗟!嗟!醫之為道誠難矣。
)
白話文:
[少陰病症]
少陰病症源自心臟的火氣影響腎臟,其脈象呈現弦大。外表的病症並不會感到肢節疼痛,也不會呻吟,但是嗜睡,腳趾冰冷,耳朵聽力減退,口乾舌燥且多痰,身體上可能出現紅黑色的斑點,偶爾會打嗝,身體沉重如山,情緒煩躁不停。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灸療關元穴三百次,再搭配服用保元丹和薑附湯,過了十天左右,如果開始出汗,那麼病情就會逐漸好轉。
如果把這種病症誤判為陽性病症,不小心服用了涼性藥物,可能會導致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行為異常,甚至出現吐血癥狀,脈搏變得細弱,這都是因為身體真正能量虛弱,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
張仲景卻反其道而行,主張應立即下瀉來保護腎臟功能,這其實是一種錯誤觀念。當真正的能量已經虛弱,再使用涼性藥物來攻擊內臟,等同於加速死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立即灸療關元穴三百次,這樣才能確保安全。
少陰病症本質上是熱性的,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偏寒,治療起來不容易。況且,當病症表面呈現陰性時,各種變化層出不窮,讓人難以應付。然而,只要在初期就能精確診斷,使用灸療或溫熱療法,也不是什麼難事。最怕的是,一開始就診斷錯誤,導致後續所有治療都徒勞無功,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如果沒有原本的熱性病症,也沒有太陽病症的出現,只有一片陰寒,那麼病人很可能無法活下來。但若能及早發現,並進行灸療關元穴,大量服用保元丹和薑附湯,還是有機會存活的。少陰病症如果治療失當,導致各種複雜後遺症,確實很棘手。
醫學理論的討論,通常專注於形體和臟腑,所以強調溫補;而張仲景的理論,主要談論氣化的概念,因此主張控制與制衡。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使用溫熱療法的情況遠比下瀉療法多,況且,對於氣化和標本的瞭解,古今難以達到一致的理解,除非能深入理解張仲景的醫學法則,否則很難做到。如果在需要立即下瀉的狀況下,誤用溫熱療法,很容易致人於死地;反之,如果在需要溫熱療法的情況下,誤用下瀉療法,更是冤枉至極。唉!醫學之道,確實困難重重啊。
8. 傷風傷寒
脈浮為風,脈緊為寒,仲景分為兩塗,故有麻黃、桂枝之說,此誤也。然傷寒乃太陽本氣受傷,不可大汗,但服姜附湯自愈,不必穿鑿他求,以為精也。(浮風緊寒,古人通論,解肌發表,定法難磨,仲景不可訾也。至若緊而勁急,或微,或沉,神志稍失其常,形氣不能振作,則先生之法,斷不可緩。
傷風輕淺之證,初起咽疼喉痛,鼻中火出,此風邪外傷毛腠,抑遏陽氣,故現此耳。醫者不明,誤用寒涼,馴致重大。)
白話文:
[感冒與流感]
脈象浮動是因為感受風邪,脈象緊縮是因為感受寒邪,張仲景因此將兩者區分開來,所以有了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治療方法,不過這種說法其實有誤。然而,流感是因為太陽經絡的氣血受到傷害,不應進行大量發汗,只要服用薑附湯就能自癒,無需過度研究其他療法,以為這樣就是精準治療。
(脈象浮動代表風邪,脈象緊縮代表寒邪,這是古人的普遍觀點,用以疏解肌表、發散風邪的治療原則,是難以改變的定理,張仲景的理論確實不容質疑。然而,如果脈象緊縮且有力,或是微弱,或是深沉,病人的精神意識開始出現異常,身體狀況無法振作,那麼上述的治療原則,就絕對不能延遲使用了。
對於輕微的感冒,初期可能出現咽喉疼痛,喉嚨疼痛,甚至鼻子有如火燒的感覺,這是因為風邪侵襲皮膚和毛髮,抑制了人體的陽氣,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醫生如果不瞭解病情,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