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卷中 (15)
卷中 (15)
1. 著惱病
此證方書多不載,人莫能辨,或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及暴憂暴怒,皆傷人五臟。多思則傷脾,多憂則傷肺,多怒則傷肝,多欲則傷心,至於憂時加食則傷胃。方書雖載內因,不立方法,後人遇此皆如虛證治之,損人性命。其證若傷肝脾則泄瀉不止,傷胃則昏不省人事,傷腎則成癆瘵,傷肝則失血筋攣,傷肺則咯血吐痰,傷心則顛冒,當先服姜附湯以散邪,後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詳其證而灸之。若脾虛灸中府穴各二百壯,腎虛灸關元穴三百壯,二經若實,自然不死。
後服延壽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涼藥服多,重損元氣則死。(此證皆因七情所傷,五志之過,審其所因而調治之,庶無失誤。)
治驗
一人年十五,因大憂大惱,卻轉脾虛,庸醫用五苓散及青皮、枳殼等藥,遂致飲食不進,胸中作悶。余令灸命關二百壯,飲食漸進,灸關元五百壯,服姜附湯一二劑,金液丹二斤方愈,方書混作勞損,用溫平小藥誤人不少,悲夫!(大憂惱而得脾泄,醫用五苓、青皮、枳殼,變尚如此,近有六脈虛脫,脾腎敗壞,猶云不妨而用此藥者,又庸醫中之廝隸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在古醫書上多半沒有記載,人們很難辨識。比如說,從富有突然變為貧窮,從地位尊貴忽然淪為低賤,或是突然的極度憂慮或憤怒,這些情況都會傷害人的五臟。過度思考會傷害脾臟,過度憂慮會傷害肺部,過度憤怒會傷害肝臟,過度慾望會傷害心臟,如果在憂慮時還過量飲食就會傷害到胃。古醫書雖然記載了這些由內心因素引起的病症,但並未提供治療方法,後世的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都把它當作虛弱的症狀來治療,結果反而危害了患者的生命。
如果肝臟和脾臟受傷,會出現持續的腹瀉;如果胃部受傷,會使人昏迷不醒;如果腎臟受傷,可能會發展成為肺結核;如果肝臟受傷,可能會導致出血和肌肉抽搐;如果肺部受傷,可能會咳嗽出血和大量吐痰;如果心臟受傷,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首先應服用薑附湯來驅除邪氣,然後服用金液丹來保護脾胃,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針灸治療。如果脾虛,可以針灸中府穴各兩百次;如果腎虛,可以針灸關元穴三百次。只要這兩個經絡的氣血暢通,患者自然不會死亡。
接下來可以服用延壽丹,或者多服用金液丹直到康復。但如果服用太多寒涼的藥物,會嚴重損傷元氣,最終導致死亡。(這些病症都是因為七情六慾的過度,五志(喜、怒、憂、思、恐)的失調,必須根據病因進行調整和治療,這樣才能避免誤診。)
治療案例
有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因為極度的憂慮和煩惱,導致脾虛。庸醫用五苓散和青皮、枳殼等藥物治療,結果使他無法進食,胸中悶堵。我讓他針灸命關穴兩百次,他的飲食逐漸恢復正常;再針灸關元穴五百次,服用薑附湯一兩劑,加上兩斤的金液丹,終於康復。古醫書把這種情況混同為勞損,使用溫和的藥物,誤導了不少人,真是令人悲嘆!(由於極度憂慮和煩惱導致脾虛,庸醫使用五苓散、青皮和枳殼等藥物,結果竟會如此。最近有一個病例,六脈虛弱脫離,脾臟和腎臟功能衰竭,醫生卻說沒問題,還繼續使用這些藥物,這樣的醫生,只能算是庸醫中的下等人。)
2. 頭暈
此證因冷痰聚於腦,又感風寒,故積而不散,令人頭旋眼暈,嘔吐痰涎,老年人宜服附子半夏湯,少壯人宜服半夏生薑湯。若用涼劑則暫時有效,痰愈凝而愈固,難以速效矣。(此即所謂頭風證,故有冷痰聚腦,又感風寒之說,若頭暈則純屬於虛,蓋肝虛則血不上榮,肺虛則清陽不運,腎虛則厥成顛疾,心虛則火炎浮越。夫風虛痰火,間或有之,至於頭風虛證不少,不可不知。
)
治驗
一人頭風,發則旋暈嘔吐,數日不食。余為針風府穴,向左耳入三寸,去來留十三呼,病人頭內覺麻熱,方令吸氣出針,服附子半夏湯永不發。華佗針曹操頭風,亦針此穴立愈。但此穴入針,人即昏倒,其法向左耳橫下針,則不傷大筋,而無暈,乃《千金》妙法也。(此針法奇妙,須與高手針家議之,方得無誤。)
一人起居如常,但時發頭痛,此宿食在胃脘也,服丁香丸十粒而愈。
白話文:
[頭暈]
這症狀是因為腦部聚集了冷痰,再加上感受了風寒,因此這些病狀積聚而不消散,導致人會感到頭旋眼花,甚至會嘔吐痰涎。對於老年人來說,適合服用附子半夏湯;而年輕力壯的人,則適合服用半夏生薑湯。如果使用涼性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有效,但是痰液會更加凝結而固結,難以快速見效。(這就是所謂的頭風症,也就是腦部聚集冷痰,加上感受風寒的情況。然而,頭暈純粹是因為虛弱,因為肝臟虛弱,血液就無法上升滋養頭部;肺臟虛弱,清陽之氣就無法正常運行;腎臟虛弱,就會形成顛狂之疾;心臟虛弱,火氣就會上浮。風邪、虛弱、痰濕、火熱,偶爾會發生,但頭風的虛弱情況並不少見,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治療經驗
有個人患有頭風,一發作就會眩暈嘔吐,好幾天都吃不下東西。我為他針灸風府穴,從左耳向內進針三寸,停留十三次呼吸的時間,病人感到頭部有麻木和熱感,這時候才讓他吸氣,然後拔針,再服用附子半夏湯,從此再也不發作。華佗針灸曹操的頭風,也是針刺這個穴位,馬上就好了。但是,針刺這個穴位的時候,人會立刻昏倒,方法是要朝向左耳橫向進針,這樣就不會傷到大筋脈,也就沒有昏厥的問題,這是《千金要方》中的妙法。(這種針法非常巧妙,必須和高明的針灸師討論,才能避免誤差。)
有個人日常生活一切正常,只是偶爾會頭痛,這是因為胃脘部位有宿食未消化,服用十粒丁香丸後,症狀就痊癒了。
3. 厥證
《素問》云:五絡俱絕,形無所知,其狀若屍,名為屍厥。由憂思驚恐,致胃氣虛閉於中焦,不得上升下降,故昏冒強直,當灸中脘五十壯即愈。此證婦人多有之,小兒急慢驚風亦是此證,用藥無效,若用吐痰下痰藥即死,惟灸此穴,可保無虞。令服來復丹、蓽澄茄散而愈。
(厥證《經》言詳矣,屍厥不過厥證之一端,外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總皆根氣下虛之證,所謂少陰不至者厥也,又云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
治驗
一婦人產後發昏,二目滯澀,面上發麻,牙關緊急,二手拘攣,余曰:此胃氣閉也。胃脈挾口環唇,出於齒縫,故見此證。令灸中脘穴五十壯,即日而愈。(產後血厥,倉公白薇散)
一婦人時時死去已二日矣,凡醫作風治之不效,灸中脘五十壯即愈。
白話文:
[厥證]的部分
《素問》提到:當五臟的經絡都斷絕時,身體會失去知覺,樣子如同屍體,這被稱爲屍厥。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憂鬱、思考過度、驚嚇或恐懼導致胃氣虛弱,被封閉在中焦(脾胃區域),無法正常上行或下降,因此會出現昏倒、意識不清和身體僵硬的症狀。這時應該對中脘穴進行艾灸治療,大約五十壯即可恢復健康。這種病症在女性中較爲常見,小孩的急性或慢性驚風也是屬於這一類的病症。使用藥物往往無效,如果誤用了催吐或化痰的藥物甚至會導致死亡,唯有通過艾灸中脘穴才能確保安全。患者在病癒後可以服用來複丹、蓽澄茄散等藥方以鞏固療效。
(關於厥證,《內經》已有詳盡描述。屍厥只是厥證的一種表現,還有血厥、痰厥、煎厥、薄厥等類型,這些都屬於下虛的病症,也就是常說的少陰不至導致的厥逆。又說,內在的精氣被奪走就會引發厥逆,導致失聲和麻痹,這是腎虛的表現。)
治療案例
一名婦女產後突然昏厥,雙眼感覺不適,面部發麻,牙關緊閉,雙手抽搐,我判斷這是胃氣閉塞所致。因爲胃經脈絡與口脣、牙齒相連,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於是讓她艾灸中脘穴五十壯,當天就痊癒了。(產後血厥,可參照倉公的白薇散)
另一名婦女持續昏迷已經兩天了,之前醫生按風邪治療但沒有效果,後來在中脘穴進行了五十壯的艾灸治療,很快就恢復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