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卷中 (14)
卷中 (14)
1. 兩脅連心痛
此證由憂思惱怒,飲食生冷,醉飽入房,損其脾氣,又傷肝氣,故兩脅作痛。庸醫再用寒涼藥,重傷其脾,致變大病,成中滿、番胃而死。或因惱怒傷肝,又加青陳皮、枳殼實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進飲食而死。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脈微弱,羸瘦,少飲食,此脾氣將脫,急灸左命關二百壯,固住脾氣則不死,後服金液、全真、來復等丹及蓽澄茄散隨證用之,自愈。
(此證古法,在左為肝木為病,瘀血不消,惱怒所傷;在右則為痰,為飲,為食積氣滯,此皆標病易於治療。若宗氣有乖,虛里作楚,榮氣失調,脾絡作痛,此非積漸溫養不愈。至若兩脅連心,痛如刀刺,此三陰受殞,逆於膈肓之間,非重用溫補不可。又肥氣、息賁,此積在藏之募原,若泥古方,專於剝削,未有不死者也。
)
白話文:
這個病症通常是由於長期的憂慮、生氣,或是飲食過量的生冷食物,以及在醉酒或飽餐後立即進行房事所導致,這些行為損傷了脾胃的功能,同時也傷害了肝臟的運作,因此會感到兩側脅下疼痛。
有些普通醫生可能會開立寒涼性質的藥物,但這種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傷害脾胃,導致病情加重,最終可能形成腹脹、反胃等嚴重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如果因為生氣傷害了肝臟,再加上使用青陳皮、枳殼實等藥物過度削減肝臟功能,也可能導致四肢變得瘦弱,食慾下降,最終同樣可能危及生命。
對於這樣的病症,正確的治療方法是:如果病情嚴重,脈象顯示身體虛弱、形體消瘦、食慾不振,這表示脾胃功能即將喪失,此時應立即進行左命關穴的艾灸治療,每次兩百壯,以穩固脾胃功能,防止病情惡化。之後再服用金液、全真、來復等丹藥以及蓽澄茄散,根據實際病情使用,病情就能得到改善。
按照古法,如果疼痛出現在左側,通常是肝臟問題,可能是瘀血未消,或是情緒波動造成的傷害;如果出現在右側,可能是痰濕、飲食積滯或是氣滯所致,這些情況相對較容易治療。但如果病情涉及到宗氣失調,虛裏作痛,營養循環失調,脾絡受損,這種情況就不是短期內可以治癒的,必須要長時間的溫養才能恢復。如果疼痛連接心臟,痛如刀割,這表示三陰經絡受到損傷,病竈位於膈肓之間,這種情況必須使用溫補類藥物,且劑量要足夠,纔能有效治療。至於肥氣、息賁等疾病,這是臟腑募原處的積聚,如果盲目套用古方,只是一味削減,病人很難存活。
2. 消渴
此病由心肺氣虛,多食生冷,冰脫肺氣,或色欲過度,重傷於腎,致津不得上榮而成消渴。蓋腎脈貫咽喉,系舌本,若腎水枯涸,不能上榮於口,令人多飲而小便反少,方書作熱治之,損其腎元,誤人甚多。正書,春灸氣海三百壯,秋灸關元二百壯,日服延壽丹十丸,二月之後,腎氣復生。
若服降火藥,暫時有效,日久肺氣漸損,腎氣漸衰,變成虛勞而死矣。此證大忌酒色,生冷硬物。若脾氣有餘,腎氣不足,則成消中病,脾實有火,故善食而消,腎氣不足,故下部少力,或小便如疳。孫思邈作三焦積熱而用涼藥,損人不少。蓋脾雖有熱,而涼藥瀉之,熱未去而脾先傷敗。
正法先灸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一斤而愈。(消渴雖有上中下之分,總由於損耗津液所致,蓋腎為津液之原,脾為津液之本,本原虧而消渴之證從此致矣。上消者,《素問》謂之鬲消,渴而多飲,小便頻數。中消者《索問》謂之消中,消穀善飢,身體消瘦。下消者,《素問》謂之肺消,渴而便數有膏。
飲一溲二;後人又謂之腎消,腎消之證則已重矣。若脈微而澀或細小,身體瘦瘁,溺出味甘者,皆不治之證也,大法以救津液,壯水火為生。)
治驗
一人頻飲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氣虛,非內熱也。其人曰,前服涼藥六劑,熱雖退而渴不止,覺胸脅氣痞而喘。余曰:前證止傷脾肺,因涼藥復損元氣,故不能健運而水停心下也。急灸關元、氣海各三百壯,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復生。方書皆作三焦猛熱,下以涼藥,殺人甚於刀劍,慎之。
(津液受傷,不惟消渴,亦兼雜病,而誤用寒涼者不少,時醫以此殺人,而人不悟奈何。)
白話文:
這篇文字談的是「消渴」這種病症。消渴是由心肺氣虛,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肺氣受損,或是性生活過度,嚴重傷害腎臟,使得身體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到全身,最終形成消渴症。因為腎臟的經脈貫穿咽喉,連接舌根,如果腎臟的津液乾涸,無法向上滋潤口腔,就會讓人喝很多水,但小便反而變少。有些醫書會將這種情況歸咎於體內火熱,但這種治療方式會損害腎臟的根本,誤導許多人。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春天灸氣海穴三百次,秋天灸關元穴兩百次,每天服用十粒延壽丹,兩個月後,腎氣就能恢復。
服用降火藥或許短時間內有效,但長期下來會逐漸損壞肺氣和腎氣,最終導致虛弱而死亡。患者必須戒酒,避免性行為,不吃生冷硬的食物。如果脾氣旺盛,腎氣不足,就會形成消中病,也就是脾臟有火,所以容易感到餓,但腎氣不足,下半身力量較弱,或是尿液像米糠一樣。孫思邈認為這是三焦積熱,使用寒涼藥物治療,但這樣會損害很多人。因為就算脾臟有熱,使用寒涼藥物也會在未去除熱氣之前,先傷害脾臟。
正確的方法是先灸關元穴兩百次,再服用一斤的金液丹,病情就會好轉。(消渴症雖然可分為上、中、下三種,但總體來說都是由於津液消耗過多導致的。腎臟是津液的源頭,脾臟是津液的根本,一旦根本受損,消渴症就會隨之而來。上消症,《素問》稱之為鬲消,患者口渴,需要大量喝水,小便頻繁。中消症,《素問》稱之為消中,患者容易感到飢餓,身體消瘦。下消症,《素問》稱之為肺消,患者口渴,小便頻繁且帶有黏稠物。
喝水後,尿量比喝水量多;後人又稱之為腎消,腎消的症狀已經很嚴重了。如果脈搏微弱、沉澀,或細小,身體瘦弱,尿液味道甘甜,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治療方法應以補充津液和壯水火為主。)
治療經驗
有一個人一直喝水卻還是口渴,我告訴他,他的病是消渴症,是由脾肺氣虛引起,並不是體內火熱。他說,他以前吃了六劑的寒涼藥,雖然熱氣減輕,但口渴仍舊存在,並且感覺胸脅脹滿、呼吸困難。我說,先前的症狀只是傷害了脾肺,但因為服用寒涼藥,進一步損壞了元氣,所以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水分停滯在心臟下方。於是,我立即讓他灸關元、氣海穴各三百次,並服用四神丹,六十天後,津液就恢復了。許多醫書都將這種情況歸咎於三焦火熱,使用寒涼藥物治療,但這種方式比刀劍更致命,一定要小心。
(津液受損不僅會導致消渴,也可能引發其他疾病,誤用寒涼藥物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醫生也因此害人性命,但人們卻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