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心書》~ 卷下 (6)
卷下 (6)
1. 牙疳
胃脈絡齒榮牙床,胃熱則牙縫出血,犀角化毒丸主之。(出《局方》。)腎虛則牙齒動搖,胃虛則牙床潰爛,急服救生丹,若齒齦黑,急灸關元五十壯。(牙齒動搖或有知其腎虛者,至牙床潰爛,誰不曰胃火上攻,敢服救主丸並灸關元者鮮矣。)
白話文:
【牙周病】
胃部的經脈連接著牙齒,滋養著牙齦,如果胃部過熱,就會導致牙縫間出血,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犀角化毒丸來治療。(此方法出自《局方》。)
若是腎氣虛弱,牙齒會變得鬆動;而胃氣虛弱,則會使牙牀潰爛。應立即服用救生丹。如果牙齦出現黑色,應立即對「關元」穴位進行艾灸,灸五十次。(牙齒鬆動時,有些人可能知道是腎虛所致,但當牙牀開始潰爛,大家都會認為是胃火上升,敢於服用救生丹並灸關元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2. 螻蛄癤
風寒凝於髮際,或冷水沐頭,小兒頭上生癤,麻油調百花散塗之。如腦癰初起,亦服救生湯。
白話文:
[螻蛄癤]的情況是這樣的:當風寒在頭髮邊緣聚集,或者是用冷水洗頭後,小孩的頭上可能會長出一種膿包,這時可以使用麻油調和百花散來塗抹患處。如果像是腦部開始發炎腫脹的初期症狀,應該服用救生湯來治療。
3. 禿瘡
寒熱客於發腠,浸淫成瘡,久之生蟲,即於頭上,灸五十壯自愈。看其初起者,即是頭也。
白話文:
「當冷熱不適的狀況影響到頭皮,持續惡化形成瘡傷,長時間後可能滋生細菌或寄生蟲,這就會出現在頭部的『禿瘡』。治療方式是進行灸療約五十次,就能自行痊癒。而觀察禿瘡剛開始出現的部位,通常就是頭頂位置。」
4. 水沫瘡
小兒腿胻間有瘡,若以冷水洗之,寒氣浸淫遂成大片,甚至不能步履。先以蔥椒姜洗挹干,又以百花散糝之,外以膏藥貼之,出盡毒水,十日全愈。
白話文:
【水沫瘡】
小孩子腿部如果長了瘡,若用冷水清洗,會讓寒氣滲透,進而擴大成一大片,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首先應用蔥、花椒、薑煮水清洗患處後擦乾,再塗上百花散,然後外貼膏藥,讓瘡口的膿毒完全排出,大約十天就能痊癒。
5. 周身各穴
巨闕(在臍上五寸五分),中脘(在臍上四寸),神闕(在臍中),陰交(在臍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在臍下二寸三分,女人忌灸,即胞門子戶),關元(在臍下三寸),天柱(在一椎下兩旁齊肩),肺俞(在三椎旁挾脊各相去一寸五分),心俞(在五椎下挾脊各相去一寸五分),肝俞(在九椎旁挾脊各相去一寸五分),脾俞(在十一椎旁挾脊各相去一寸五分),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挾脊各相去一寸五分),腰俞(在二十一椎下間),湧泉(在足心陷中),承山(在崑崙上一尺肉間陷中),三里(四穴,二在曲池下一寸,即手腕下一寸;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內宛宛中),中府(在乳上三肋骨中),食竇(即命關,在中府下六寸),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中),地倉(一名胃維,挾口吻旁四分),上星(在鼻上入髮際一寸),前頂(入髮際四寸五分),目窗(當目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腦空(在腦後入髮際三寸五分),風府(入髮際一寸)
白話文:
巨闕穴:位於肚臍上方五寸五分處。 中脘穴:位於肚臘上方四寸處。 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央。 陰交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五分處。 石門穴:位於肚臍下方二寸三分處,女性應避免在此進行灸療,此穴又稱為胞門子戶。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 天柱穴:位於第一胸椎下方,兩側與肩膀齊平處。 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旁,離脊椎一寸五分處。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下方,離脊椎一寸五分處。 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旁,離脊椎一寸五分處。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旁,離脊椎一寸五分處。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兩側離脊椎一寸五分處。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胸椎下方的縫隙中。 湧泉穴:位於腳底心凹陷中。 承山穴:位於昆侖穴上方一尺,肌肉間的凹陷中。 三里穴:共四個位置,兩穴在彎肘下方一寸,即手腕下方一寸;另兩穴在膝蓋下方三寸,小腿骨外側大肌內的凹陷中。 中府穴:位於乳頭上方的第三根肋骨中。 食竇穴:又稱命關穴,位於中府穴下方六寸處。 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中。 地倉穴:又名胃維穴,位於嘴角兩側四分之處。 上星穴:位於鼻子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處。 前頂穴:位於進入髮際線四寸五分處。 目窗穴:位於眼睛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五分處。 腦空穴:位於腦後方,進入髮際線三寸五分處。 風府穴:位於進入髮際線一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