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三 (2)
卷之十三 (2)
1. 茯苓五味子湯
治支飲,手足冷,多唾口燥,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面熱翕然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眩冒,嘔腫。
白話文:
治療支飲
症狀:
- 手腳冰冷
- 經常口渴、口中乾燥
- 氣從小腹上衝到胸部和咽喉
- 手腳麻痺
- 臉部發熱、臉色發紅,像喝醉了酒一樣
- 小便困難
- 偶爾頭暈目眩
- 嘔吐、水腫
茯苓(四兩),桂心,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
白話文:
茯苓(240 克),桂皮,甘草(炙製,各 180 克),五味子(150 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服之沖氣即低,反更咳滿者,去桂,加乾薑、細辛各三兩;咳滿止而復渴,沖氣更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服之當遂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加半夏二兩半,以去其飲,飲去嘔則止;其人形腫與痹,加杏仁二兩半;若面赤如醉,以胃中熱上熏,加大黃三兩。須詳證加減。
白話文:
上方的方劑為銼散。每次服用 4 錢(約 12 克),水 1.5 碗(約 360 毫升),煎煮成 7 分(約 252 毫升),過濾去渣,空腹服用。
服用後如果胸悶氣逆加重,反覆咳嗽且胸悶腹脹,則去除桂枝,加入乾薑和細辛各 3 兩(約 90 克)。
如果咳嗽腹脹停止但又口渴,胸悶氣逆加重,是因細辛、乾薑性熱,服用後應當口渴,但反而止渴,說明是因積飲所致。積飲應當發散,發散會導致嘔吐,嘔吐時再加入半夏 2.5 兩(約 75 克),以去除積飲。積飲去除後,嘔吐自然停止。
如果患者身體浮腫或肢體麻痺,則加入杏仁 2.5 兩(約 75 克)。
如果患者面紅如醉,是因胃中熱氣上衝,可加入大黃 3 兩(約 90 克)。
應根據具體症狀增減藥物。
2. 大半夏湯
治膈間有飲,卒嘔吐,心下痞,眩悸。
半夏(五兩,湯洗),茯苓(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治療胸膈間有積水,突然嘔吐,心口發悶,頭昏眼花、心悸的症狀,可以用半夏五兩(湯洗過),茯苓三兩,將它們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二盞,加入薑片七片,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
3. 小半夏湯
治支飲,嘔吐不渴。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支飲,不得息。(方見肺癰門)
五苓散,治瘦人臍下有悸者,挾涎沫而癲眩者,飲也。(方見傷暑門)
白話文:
治療支氣管內有水飲,伴隨嘔吐但沒有口渴的症狀,可以用半夏(用湯反覆洗滌七次)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盞、生薑十片,煎煮至七分,去渣溫熱服用。如果出現支氣管內有水飲,無法喘息,可以參考葶藶大棗瀉肺湯;如果體形瘦弱、臍下有心悸、伴隨涎沫和癲眩,且伴隨水飲症狀,可以參考五苓散。
4. 茯苓湯
治心氣不行,鬱而生涎,胸脅支滿,目眩,以胸中有痰飲也。
白話文:
治療心氣不順,郁結而產生口水,胸部和脅部感覺脹滿,眼睛眩暈,這是因為胸中有痰飲的緣故。
茯苓(四兩),桂心,白朮(各三兩),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茯苓(240 克),桂心,白朮(各 180 克),炙甘草(120 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小便利即愈。
白話文:
研碎成粉末服用。每次服用四錢粉末,加水一盞半,煮沸至剩七分之一,濾去渣滓,空腹服用,小便順暢即可痊癒。
5. 參苓飲
治胸中停痰宿水,自吐出痰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白話文:
治療胸中有長期積聚的痰和水濕,病人自行吐出痰後,感到心胸間虛弱,氣滯脹滿,無法進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麩炒去瓤,二兩),橘皮(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白話文:
茯苓、人參、白朮(各120克) 枳實(去除果肉,炒製後240克) 橘皮(60克)
八味丸,治失志腎虛,鬱而生涎,短氣喘咳,當從小便去之,中有茯苓故。(方見消渴)
白話文:
八味丸:
治療因精神不佳、腎氣虛弱,導致情緒鬱結而產生痰液,以及氣短、咳嗽等症狀。應通過利尿的方法來消除症狀,其中加入茯苓是因為(它的功效見於「消渴」的方劑)。
6. 參蘇飲
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白話文:
治療痰液和水飲積聚在胸腔,導致胸悶、嘔吐痰液、頭暈目眩、心煩意亂、胸脅疼痛、噁心反胃。以及痰氣侵入體內,停留在關節,導致手足麻木無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進食後立即嘔吐、頭痛發熱,症狀類似於傷寒。
前胡,人參,紫蘇葉,茯苓(各三分),桔梗,木香(各半兩),半夏(湯),陳皮,枳殼(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前胡、人參、紫蘇葉、茯苓(各 3 分) 桔梗、木香(各 半兩) 半夏(煎湯)、陳皮、枳殼(炒)、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噦者,加乾葛;腹痛,加芍藥。
白話文:
藥物要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配上半杯水、七片薑片和一顆紅棗,煎煮至水量減少三分之二,過濾掉藥渣,空腹服用。有噁心感者,加入乾葛;腹痛者,加入芍藥。
7. 破飲丸
治五飲停蓄胸腹,結為癥癖,支滿胸脅,傍攻兩脅,搶心疼痛,飲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種心痛,積年宿食不消,久瘧久痢,遁屍疰忤,癲癇厥暈,心氣不足,憂愁思慮,婦人諸疾,但是腹中諸病,悉能治療。久服不傷臟氣。
白話文:
治療由於飲水過多停留在胸腹,形成結核性病症,脹滿胸肋,疼痛貫穿兩脅,刺痛深入心臟,飲食難以下嚥,胃液返流嘔吐;九種心痛,多年宿食不消化,長期的瘧疾和痢疾,蟲子進入體內導致的疾病,癲癇和暈厥,心氣不足,憂慮和思考過多,婦科各種疾病,凡是腹中的各種疾病,都能夠治療。長期服用不會損傷臟氣。
蓽茇,丁香,胡椒,縮砂仁,烏梅肉,青皮,巴豆(去皮),木香,蠍梢(等分)
白話文:
莢蓯蓉、丁香、胡椒、縮砂仁、烏梅肉、陳皮、巴豆(去殼)、木香、蠍尾(等量)
上以青皮同巴豆漿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將所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細研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臨臥薑湯下;津液下尤佳。
白話文:
將橘子皮和巴豆粉末混合,浸泡在水中一晚。第二天,將水濾出,與橘子皮一起炒,直到橘子皮變焦。去除巴豆,用浸泡過的液體淹沒烏梅肉。煮一碗稀飯,將烏梅肉搗碎成糊狀,做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5-7 粒,睡前用薑湯送服;如果津液充足,效果更佳。
8.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突然感到胸部、背部、手腳、頸項、腰部和大腿內側隱隱作痛,疼痛難忍,連帶筋骨牽扯疼痛,坐著躺著都不得安寧,時不時到處走動卻無法緩解疼痛。一般的醫生不瞭解這種情況,把它稱為「走注」,就用驅風藥物和針灸治療,但這些方法都沒有效果。有的人還懷疑是風邪毒物聚集,想要變成癰疽,胡亂用藥敷貼,這也不是正確的。
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睡涎,手腳重,腿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白話文:
這是因為痰液積聚在心膈上下,轉化為這種疾病,可能導致頭痛難忍,或精神萎靡嗜睡,或飲食無味,痰液黏稠,夜間喉嚨裡發出像鋸子一樣的聲音,流很多口水,手腳沉重,腿部冰冷麻木,氣血不通暢,被誤認為癱瘓,其實並非如此。凡是有這種疾病的,只要服用這種藥,不用幾次,疾病就會痊癒。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白話文:
甘遂(去除種子),紫色大戟(去除外皮),真白芥子(均等份量)
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曬乾。食後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煮成糊狀丸劑,大小像梧桐子。曬乾後存放。服用後,睡前用淡薑湯或溫水送服 5-7 顆,最多 10 顆。如果病情嚴重,氣血旺盛,可以酌量增加丸數。其療效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