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三

2. 痰飲敘論

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也。內則七情泊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為內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當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嗜欲無度,叫呼疲極,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屬不內外因。三因所成,證狀非一,或為喘,或為咳,為嘔為泄,暈眩嘈煩,忪悸愪㦜,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未有不由痰飲之所致也。

白話文:

有痰飲病的人,主要是因為體內的營氣和衛氣不清,導致氣血混濁,進而凝結成痰飲。從內在因素來看,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使得臟腑功能失調,鬱悶之下產生了口水,這些口水積聚成為飲。再從外在因素來看,可能是受到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的侵擾,導致身體毛孔堵塞,應該要排出的汗不能順利排出,積蓄下來就形成了飲。另外,飲食過量、生活習慣不良、過度疲勞、運動方式不當,也可能導致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積聚成為痰飲,這類情形既非純粹的內在因素,也非純粹的外在因素。以上三種原因,所導致的痰飲病狀多樣,可能出現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眼花、心煩意亂、心悸不安、胸悶、寒熱交錯、疼痛、浮腫、肌肉抽搐、尿路不暢、胸脹、類似風邪或癲狂等症狀,這些都可能與痰飲有關。

3. 痰飲證論

古方唯分四飲六證,不說三因,不知其因,病源無自。觀夫治飲之法,既用大小青龍、桂枝、防己、五苓、承氣,得非外因;參苓、苓朮、八味、參蘇,得非內因;十棗、葶藶、大小半夏、控涎、破飲,不內外因,里固明矣。以此推求,頗得倫類。今敘列諸證,以為治門,須原本因,施用湯藥,學者自宜詳審。

所謂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癧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故曰四飲生六證,或云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是也,其脈皆弦微沉滑。治之之治,懸飲當下之,溢飲當發其汗,支飲則隨證汗下,痰飲則用溫藥從小便去之。其間或隨氣上厥,伏留陽經,使人嘔吐眩暈,背寒,或一臂不隨,有類風狀,不可不知。

白話文:

在古代醫學中,只將疾病歸類為四種水飲和六種症狀,並未提及病因的三種來源,不瞭解病因,疾病的根源就無法找到。觀察治療水飲的療法,如果使用了大小青龍湯、桂枝湯、防己黃芪湯、五苓散、承氣湯等,這些多半是由外因而起;如果使用了參苓白朮散、苓朮湯、八味丸、參蘇飲等,這些多半是由內因而起;如果使用了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大小半夏湯、控涎丹、破飲丹等,這些則是由非內非外的病因造成,由此可見,病因的分類已經非常清楚。根據此推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病因的分類。現在將各種症狀列舉出來,作為治療的依據,必須追本溯源,才能恰當地使用藥物,學習的人應詳細審視。

所謂的四飲,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懸飲是指水飲停留在脅下,咳嗽時會感到疼痛。溢飲是指水飲流於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支飲是指咳嗽時需倚息,呼吸困難,不能平躺,外表看起來像是浮腫。痰飲是指人體原本肥胖現在卻消瘦,腸間有漉漉的聲音。另外還有留飲,背部寒冷如手掌大小,或呼吸短促且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下疼痛連到缺盆,咳嗽時疼痛加劇。

再者有伏飲,胸膈滿悶、喘息咳嗽、嘔吐,發作時寒熱交錯,腰背疼痛,眼睛淚流不止,病人全身顫抖且畏寒,身體抽搐。因此說四飲會產生六種症狀,有人認為五飲是將留飲和伏飲合併為一種症狀,其脈象都是弦微沉滑。治療的方法,懸飲應當使用下法,溢飲應當發汗,支飲應根據症狀使用汗法或下法,痰飲則使用溫藥讓其從小便排出。在這過程中,可能會隨氣上沖,伏留於陽經,導致嘔吐、頭暈、背寒,或者一隻手臂不靈活,類似風濕的症狀,這是需要了解的。

4. 痰飲治法

5. 十棗湯

治懸飲,咳唾引脅下痛。又治支飲,咳煩胸中痛,至百日一歲,其脈弦者。

芫花(微炒),甘遂,大戟(炒)

上等分為末。水一盞半,棗十個,煎至八分,去棗調藥,壯人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溫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錢。下後糜粥自養;若已下,不可與之。

白話文:

[十棗湯]用於治療懸飲症狀,也就是當患者咳嗽或吐痰時會牽引到脇下的疼痛。同時,此方也適用於支飲症狀,如咳嗽、煩躁以及胸中的疼痛,即使病程已經長達百日甚至一年,只要脈象呈現弦象的患者都可使用。

所需藥材包括:芫花(略為炒過)、甘遂、大戟(炒過)。

將上述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取一盞半的水和十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然後去掉棗子,將藥粉調入湯中。體質強壯的人服用一錢的藥粉,體質虛弱的人則服用半錢,應在清晨溫熱服用;如果服用後沒有反應,隔天可以再增加半錢的藥量。服用後,應以稀飯等易消化的食物進行調養;但如果已經出現排泄反應,就不要再繼續服用該藥方了。

6. 大青龍湯

治溢飲,身體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麻黃(去節湯,七錢半),桂心,甘草(炙,各二錢半),石膏(雞子大),杏仁(四十個,炒,去皮尖)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溫覆。一服汗者,勿再服;復服,汗出多,亡陽虛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大青龍湯]用於治療溢飲症狀,症狀包括身體疼痛沉重,不出汗,肌肉緊繃且疼痛。

藥方成分包含:麻黃(去除結節後用水煮,約七錢半),桂心,甘草(炒至微焦,各二錢半),石膏(大小如雞蛋),杏仁(四十顆,炒過,去皮尖)。

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大錢的份量,加入一盞半的水,五片薑,兩枚棗,煎煮至剩七分水,濾去渣滓,在空腹時服用,並保持身體溫暖。若服用一次後已出汗,則無需再服;若再次服用,可能會導致大量出汗,造成體內陽氣流失,出現畏風、煩躁、失眠等症狀。

7. 小青龍湯

治溢飲、支飲,倚息不得臥,及喘滿者。

麻黃(去節湯),芍藥,細辛,桂心,乾薑(炮),甘草(炙,各三錢三字),五味子(二錢),半夏(湯洗七次,三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三字;微利,去麻黃,加芫花一雞子大,炒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半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三錢三字;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者,胸中痛引缺盆,加石膏二錢半研。

白話文: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溢飲和支飲症狀,患者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以及喘息胸悶的狀況。

所需藥材包括:去節後的麻黃,芍藥,細辛,桂心,炮製過的乾薑,炙甘草(以上各三錢三字),五味子(二錢),半夏(需先用熱水洗七次,三錢)。

將上述藥材混合為散劑。每次服用四大錢的份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分水量,濾掉渣滓,空腹服用。若患者口渴,則去掉半夏,改加栝蔞根三錢三字;若有輕微瀉肚,去掉麻黃,加炒芫花一雞蛋大的份量;若患者吞嚥困難,去掉麻黃,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暢,去掉麻黃,加茯苓半兩;若喘息,去掉麻黃,加杏仁三錢三字;若咳嗽且上氣不接下氣,肺部膨脹,脈象浮動,且心下有水氣導致胸痛連到缺盆部位,則加石膏二錢半研碎使用。

8. 防己桂枝湯

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

漢防己(三兩),桂心(二兩),人參(四兩),石膏(六兩)

上四味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煮七分,去滓,溫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再服不愈,宜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一兩半,微利則愈。

白話文:

[防己桂枝湯]用於治療胸膈之間的支氣管水腫。患者會有呼吸困難、胸脹滿悶,心窩部硬結,臉色暗黑,脈搏沉而緊的症狀,這種情況可能持續了數十天,即使經過其他醫生嘔吐法或瀉下法的治療也沒有好轉。

所需藥材:漢防己(90克)、桂心(60克)、人參(120克)、石膏(180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大約12克,用水約450毫升煎煮至剩下約320毫升,去掉殘渣後溫熱服用。如果是虛證患者,服用一次就會痊癒;若是實證患者,可能在三天後再次發病,此時可再次服用。若仍無效,應去掉石膏,加入茯苓120克、芒硝45克,使患者輕微瀉下即可痊癒。

9. 小承氣湯

治支飲胸滿。

厚朴(四兩,薑製),大黃(二兩,蒸),枳實(一兩,麩炒去瓤)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加減。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支氣管痰飲導致的胸部脹滿的處方。

藥物組成如下:厚朴(經過薑處理的,大約120克),大黃(蒸過的,大約60克),枳實(用麩皮炒過並去除果瓤的,大約30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約12克,用水約240毫升來煎煮,煮至剩下約168毫升,然後濾掉藥渣。服用時間不受限制,可依病情輕重調整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