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二 (6)
卷之十二 (6)
1. 內因咳嗽證
喜傷心者,咳而喉中介介如腫狀,甚則咽腫喉痹,名為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與氣俱失。怒傷肝者,咳而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名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思傷脾者,咳而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名為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則長蟲出。
憂傷肺者,咳而喘息有聲,甚則唾血,名為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恐傷腎者,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則咳涎,名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此等皆聚於胃,關於肺。肺取脰俞最近,故內因多先有所感,世人併名肺咳嗽也,並屬內所因。
診其脈,隨其部位,與氣口相應,浮緊則虛寒,沉數則實熱,弦澀則少血,洪滑則多痰。以此類推,無施不可。
白話文:
[內部因素導致的咳嗽症狀]
當心臟受到過度喜悅的傷害,會出現咳嗽,感覺喉嚨有如腫脹的異物感,嚴重時咽喉會腫脹,甚至影響吞嚥,這稱為心咳。若持續不改善,會影響到小腸,產生小腸咳嗽的症狀,可能伴有氣短和排便失禁的情況。
生氣過度傷害肝臟時,咳嗽會伴隨兩側肋骨下方疼痛,嚴重時身體難以轉動,轉動時會感到兩側肋骨下方脹滿,這種情況稱為肝咳。若未改善,膽囊將受影響,其咳嗽症狀可能會嘔吐膽汁。
過度思考傷害脾臟,咳嗽時右側肋骨下方會痛,並牽連至肩膀和背部,嚴重時身體難以活動,這稱為脾咳。若持續不改善,胃部將受影響,其咳嗽症狀可能伴隨嘔吐,甚至嘔出寄生蟲。
過度憂慮傷害肺臟,咳嗽時會有喘息聲,嚴重時甚至咳血,這稱為肺咳。若持續不改善,大腸將受影響,其咳嗽症狀可能伴有大小便失禁。
過度恐懼傷害腎臟,咳嗽時腰背會相互牽扯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這稱為腎咳。若持續不改善,膀胱將受影響,其咳嗽症狀可能伴有尿失禁。長期咳嗽不愈,三焦系統將受影響。三焦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且腹部脹滿,食慾下降。
這些症狀多聚集在胃部,但與肺部相關。肺部取穴治療最靠近的是脰俞穴,因此由內在因素引起的咳嗽通常會先影響這個穴位,一般人將此種咳嗽統稱為肺咳嗽,都歸屬於由內在因素導致的咳嗽。
診斷脈象,根據不同部位的脈象與氣口相對應,浮緊脈象代表虛寒,沉數脈象代表實熱,弦澀脈象代表血少,洪滑脈象代表多痰。依照這種方式判斷,對於各種情況都能適用。
2. 不內外因咳嗽
病者咳嗽,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復喘滿,此因房勞傷腎;病者中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此因飢飽傷脾;病者咳嗽,左脅偏痛,引小腹並膝腕疼,此因疲極傷肝;病者咳嗽,吐白涎,口燥聲嘶,此因叫呼傷肺;病者咳嗽,煩熱自汗,咽乾咯血,此因勞神傷心。並屬不內外因。
診其脈,隨其類。假如尺脈浮澀而數,則知傷腎;右關脈濡,則知飲食傷脾;左關脈弦短,則知疲極傷肝。但不應人迎氣口者,即是不內外因,皆類推。
白話文:
病人若出現咳嗽症狀,時而發冷發熱,感到腰背疼痛,或者有喘息不止、胸悶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過度性生活導致腎臟受損;如果病人感覺腹部脹滿,胸口有壓迫感且疼痛,並且沒有食慾,這可能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臟受損;病人咳嗽時,左側肋骨下方疼痛,牽連到小腹和膝蓋疼痛,這可能是因爲過度疲勞導致肝臟受損;如果病人咳嗽且咳出白色泡沫狀唾液,口乾且聲音沙啞,這可能是因為過度用嗓導致肺部受損;病人咳嗽,伴有煩躁、身體發熱、自發性出汗,喉嚨乾燥且有咯血現象,這可能是因為精神壓力大導致心臟受損。這些情況都屬於非由內在或外在原因引起的疾病。
在診斷上,根據脈象來判斷病因。例如,如果手腕內側的脈搏浮淺、澀滯且頻率快,就能推斷出是腎臟受損;右手手腕內側的脈象柔弱無力,就能知道是飲食問題導致脾臟受損;左手手腕內側的脈象緊繃且短促,就能推斷出是過度疲勞導致肝臟受損。然而,如果脈象不符合正常範圍,那就是非由內在或外在原因引起,診斷上都可以依此類推。
3. 咳嗽治法
4. 華蓋散
治肺虛,或感風寒暑濕,及勞逸抑鬱,憂思喜怒,飲食飢飽,致臟氣不平,咳唾膿血,漸成肺痿,憎寒發熱,羸瘦困頓,皮膚甲錯,將成勞瘵。
甜葶藶(半兩),苦葶藶(半兩,並用紙隔炒),茯苓,人參,細辛,乾薑(炮),桔梗(銼炒),杏仁(去皮尖,麩炒),紫菀,款冬花,甘草(炙),陳皮(各一分)
上為細末,用羊肺一個心血不透者,切細研爛,旋旋入藥摻肺內,再研勻,藥盡為度,泥土牆上,以濕紙七重蓋覆,每日去紙一重,七日藥就,候乾刮下,再研,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鹽湯調下;米飲亦得,空心日二服。
白話文:
[華蓋散]
適用於治療肺部虛弱,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等外在因素影響,以及因過度勞累、生活作息不正常、情緒抑鬱、過度思考、高興生氣、飲食不當、飢餓過飽等因素,導致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出現咳嗽帶有膿血的症狀,逐漸發展成肺部疾病,畏寒發燒,身體消瘦疲憊,皮膚粗糙,可能轉變成消耗性疾病。
藥方成分:甜葶藶(15克)、苦葶藶(15克,需用紙隔開炒製)、茯苓、人參、細辛、炮製乾薑、桔梗(切片炒製)、杏仁(去皮尖,用麩皮炒製)、紫菀、款冬花、炙甘草、陳皮(各3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取一個羊肺(心臟血未完全滲透的),切成細絲研碎,逐步加入藥粉混合到肺肉中,再次研磨均勻,直到藥粉用完為止。然後將混合物放在泥土牆上,用七層濕紙覆蓋,每天去掉一層紙,連續七天後藥物即完成。待其自然風乾後刮下,再次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6克,可用溫酒、鹽水或米湯調和後服用,空腹時每日兩次。
5. 五味子湯
治秋冬之交,皮膚為寒濕所搏,寒氣內折,咳嗽晝夜不已。
陳橘皮(二兩),麻黃(去節),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麩炒),五味子,白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帶熱服,食後臨臥日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秋季轉冬季時,因皮膚遭受寒冷和濕氣影響,導致體內寒氣聚集,引起不分晝夜的持續咳嗽的治療方法。
所需藥材有:陳年橘皮兩兩,去除節的麻黃,炙過的甘草,去皮尖並用麩炒過的杏仁,五味子,以及白茯苓,每一種各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趁熱服用,飯後及睡前各服用一次,一天需服用三次。
6. 白朮湯
治五臟傷濕,咳嗽痰涎,憎寒發熱,上氣喘急。
白朮(二兩),五味子,茯苓(各一兩),甘草(一分),半夏(四個,洗去滑,切作十六片)
上為銼散,分作十六服。水一盞半,姜五片,入半夏一片,煎七分,空腹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五臟受濕所引起的病症,如咳嗽、多痰、畏寒發燒、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的處方。
所需藥材有:白朮(約60公克)、五味子、茯苓(各約30公克)、甘草(約3公克)、半夏(4顆,需先清洗乾淨,切成16片)。
將以上藥材混合後,均分成16份。每次取一份,加入大約225毫升的水和五片薑,再放入一片半夏,煮至剩下約157.5毫升,於空腹時服用。
7. 丁香烏梅丸
治膈氣壅蔽,外感風寒,咳嗽痰涎白沫,胸背痛,不能俯仰,口乾咽燥。
烏梅肉(四兩),紫蘇,木瓜(各二兩),茯苓(二兩四錢),甘草(三兩三錢),檀香(半兩),人參(七錢)麝香(一字)
上為末,用蜜一斤、蠟二兩為丸,如櫻桃大。含化,不以時。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膈肌氣滯,外受風寒影響,導致咳嗽且痰液呈現白色泡沫狀,胸部和背部疼痛,無法彎腰或抬頭,口渴且咽喉乾燥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烏梅肉四兩,紫蘇、木瓜各二兩,茯苓二兩四錢,甘草三兩三錢,檀香半兩,人參七錢,麝香一字。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一斤的蜂蜜和二兩的蠟來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櫻桃。可隨時含服此藥丸。
8. 人參散
治咳嗽肺虛,不能制下,大腸泄瀉,上氣喘咳,服熱藥不效。
人參,款冬花,罌粟殼(等分,醋炙)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阿膠一片、烏梅半個,同煎七分,去滓,睡正著時急喚醒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因肺部虛弱導致的咳嗽,肺部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引起大腸瀉痢,以及上氣道喘息咳嗽,若服用溫熱性藥物無效時適用。
所需藥材及其比例為:人參、款冬花、罌粟殼(三者等量,且需用醋炒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散,加入一盞半的水,再加一小片阿膠和半顆烏梅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在睡前即將入睡時,立即喚醒患者服用此藥湯。
9. 太白丹
治肺感寒發熱,咳嗽無度。
通明白礬(枯),成煉鍾乳,寒水石(煅,水飛過,各等分)
上研勻,炊餅糊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先嚼生薑、胡桃各一片令細,吸太陽氣和藥咽,仍用茶清或溫酒送下。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太白丹」的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肺部受寒而引起的發燒與劇烈咳嗽。
配方成分包括:經乾燥處理的明礬,鍊製過的鍾乳,以及經過煅燒與淨化的寒水石,這些成分需等量使用。
將以上成分研磨均勻後,加入以蒸熟的餅作成的糊,搓成大小類似雞頭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顆,先將一片生薑和一片胡桃細嚼,吸入太陽之氣,然後與藥丸一同吞下,並用茶水或是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