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二 (3)
卷之十二 (3)
1. 香荊散
治肛門脫出,大人小兒悉主之。
香附子,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
又方
用五倍子為末。每三錢,水二碗,煎減半,入白礬一塊,安小桶子內洗之立效。
白話文:
[香荊散]
這是用來治療肛門脫垂的處方,適用於大人和小孩。
所需藥材為香附子與荊芥穗,兩者份量相等。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時取三大匙,加入一大碗水,煮沸十幾次後,再用熱水淋洗。
另一個方法是,
使用五倍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加入兩碗水,煮至水量減半,然後放入一塊白礬,放在小桶中用以清洗,效果立即顯現。
2. 鐵粉散
治脫肛歷年不愈。
鐵粉(研細)
每用少許摻之,按令入即愈。
又方,用木賊不以多少,燒存性。
上為細末摻肛門上按之。
白話文:
【鐵粉散】
這是用來治療長年無法痊癒的脫肛問題。
將鐵粉研磨至極細。
每次使用少量,撒在脫出部位,然後輕輕按壓使其回納,就會好轉。
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木賊,數量不限,燒製後保留其活性。
將其研磨成細粉,同樣地撒在肛門部位,然後施力按壓。
3. 水聖散子
治小兒脫肛不收。用浮萍草,不以多少。
上杵為細末。有患,用藥干貼。
白話文:
首先,將浮萍草搗碎成細粉末。當有此症狀時,直接將藥粉乾貼在患處。
4. 又方
用磨刀水洗亦效。
白話文:
[另一種方法],內容為:[使用磨刀後的水來清洗,也有同樣的效果。]
5. 淋閉敘論
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今名雖俗,於義為得。古方皆云:心腎氣鬱,致小腸膀胱不利,復有冷淋、濕淋、熱淋等,屬外所因;既言心腎氣鬱,與夫驚憂恐思,即內所因;況飲啖冷熱,房室勞逸,及乘急忍溺,多致此病,豈非不內外因。三因備明,五淋通貫,雖證狀不一,皆可類推,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終也。
白話文:
在古代,「淋」這種病症被稱作「癃」,只是名稱上的差異罷了。「癃」這個詞,意思是指排尿困難;而「淋」,則指的是尿流斷斷續續,像滴水一樣。現在雖然用「淋」這個詞比較通俗,但其意義卻是十分恰當的。
在古代的醫學典籍中,都提到「淋」這種病主要是因為心臟和腎臟的氣血運行不順暢,導致小腸和膀胱的正常功能受到影響。此外,還有因為外在環境因素引發的「冷淋」、「濕淋」、「熱淋」等症狀。如果說心臟和腎臟的氣血運行不順是導致這種病的內在原因,那麼驚嚇、憂慮、恐懼、過度思考等情緒,就是另一種內在的致病因。更不用說飲食過冷或過熱、房事過度、勞累疲憊、突然憋尿等因素,這些都會導致這種病的發生,這顯然不只是單純的內外因所致。
對於致病因的三大類別——內因、外因以及不內不外因,我們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對於「淋」這種病的五種主要類型,我們也能夠全面理解。儘管各種症狀表現各不相同,但是隻要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對各種情況進行推測和判斷,這就是所謂的掌握了關鍵,就能一語道破核心道理的意思。
6. 淋證治
諸淋大率有五:曰冷,曰熱,曰膏,曰血,曰石。五種不同,皆以氣為本,多因淫情交錯,內外兼併,清濁相干,陰陽不順,結在下焦,遂為淋閉。
白話文:
關於淋症的治療,大體上可分為五種類型:冷淋、熱淋、膏淋、血淋和石淋。這五種雖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多半出於氣機失調,多是由於情慾過度,生活作息與飲食不當等內外因素相互影響,導致身體清濁之氣混亂,陰陽失衡,這些問題最終在下腹部積聚,形成淋症或尿道閉塞的症狀。
7. 生附散
治冷淋,小便秘澀,數起不通,竅中疼痛,憎寒凜凜。多因飲水過度,或為寒泣,心虛志耗,皆有此證。
附子(去皮臍,生用),滑石(各半兩),瞿麥,木通(各三分),半夏(湯洗七次,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燈芯二十莖,蜜半匙,煎七分,空心服。
白話文:
【生附散】
主治:適用於冷淋症狀,如小便頻繁卻又尿量少、排尿困難,尿道疼痛,以及全身發冷畏寒。這些症狀多是因為喝水過多,或是受寒導致,也可能由心臟功能虛弱、精神疲憊引起,這些情況下都可能出現上述的症狀。
藥方組成:生附子(去皮,生用)、滑石,各取半兩;瞿麥、木通,各取三分;半夏(需先用水煮洗七次),亦取三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取二大錢的藥粉,加入兩盞的水,再放入七片薑、二十莖燈芯草和半匙蜂蜜,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的水量,應在空腹時服用。
8. 石韋散
治熱淋。多因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數,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便出沙石。
木通,石韋(去毛,各二兩),甘草,當歸,王不留行(各一兩),滑石,白朮,瞿麥,芍藥,葵子(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小麥湯調下,食前,日三。兼治大病餘熱不解,後為淋者。
白話文:
[石韋散]是用來治療熱淋的。熱淋多是由於腎氣不足,膀胱有熱,導致水道不暢,排尿困難,尿量少且頻繁,腹部會感到劇烈疼痛,這種症狀會間歇性出現,勞累或疲倦時更容易發作,有的時候尿色像豆汁一樣濃,或者尿中帶有沙石。
所需藥材包括:木通、石韋(要去除絨毛)各二兩,甘草、當歸、王不留行各一兩,滑石、白朮、瞿麥、芍藥、葵子各三兩。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小麥湯煎煮後送服,應在飯前服用,一天三次。此外,這個方子也能用來治療大病後餘熱未清,導致的淋症。
9. 地膚子湯
治下焦有熱,及諸淋閉不通。
地膚子(三兩),知母,黃芩,豬苓(去皮),瞿麥,枳實(麩炒),升麻,通草,葵子(炒),海藻(洗去腥,各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大便俱閉者,加大黃。女人房勞,小便難,大腹滿痛,脈沉細者,用豬腎半隻,水二盞,煎盞半,去腎,下藥,煎七分服。
白話文:
[地膚子湯]
用於治療下焦部位有熱象,以及各種尿路不暢、排尿困難的症狀。
配方包含:地膚子(90克)、知母、黃芩、豬苓(去皮)、瞿麥、炒過的枳實、升麻、通草、炒過的葵子、清洗去除腥味的海藻(各60克)。
以上藥材混合後切碎。每次服用時取約12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煮至剩下約168毫升,濾掉藥渣,空腹服用。如果大便也完全不通,可添加大黃。對於女性因性生活過度導致小便困難,腹部膨脹疼痛,脈搏沉細的患者,可使用半個豬腎,加入約320毫升的水,煮至剩下約240毫升,然後取出豬腎,再放入藥材,煮至剩下約168毫升後服用。
10. 鹿角霜丸
治膏淋。多因憂思失志,意舍不寧,濁氣干清,小便淋閉,或復黃赤白黯如脂膏狀,疲劇筋力,或傷寒濕,多有此證。
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稱為「膏淋」的病症。這種病多是因為過度憂慮、意志消沉,導致心神不寧,身體內的濁氣幹擾了清氣運行,出現小便困難,或者尿色呈現黃、赤、白色,且濃稠如膏狀的情況,使人感到極度疲憊,影響到筋骨力量。有時是因為受了風寒或濕氣,也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所需藥材及其比例如下:鹿角霜、白茯苓、秋石(三者份量相同)。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製成大小如梧桐籽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米湯送服。
11. 葎草汁
治膏淋及尿血。
葎草
上搗汁二升,醋二合和,空腹服一盞。又濃煮汁飲,亦治淋瀝尿血。
白話文:
【葎草汁】
用於治療膏淋(一種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的病症)以及尿血。
取葎草,將其搗碎後榨出約兩升的汁液,再加入兩合的醋混合,應在空腹時服用一杯。另外,也可以將葎草濃縮煮汁後飲用,同樣能治療尿頻尿血的情況。
12. 立效散
治血淋。多因下焦結熱,小便黃赤,淋閉疼痛,所出如血,或外挾風冷風熱,或內傷志勞神,或房室過度,丹石發動。便鮮赤者,為風熱傷心;瘀血者,為風冷傷腎,及大小便俱出血者。
瞿麥穗(一兩),甘草(炙,三分),山梔子(半兩,炒)
上同為末。每五錢至七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芯五十莖、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時時溫服,不拘時候。既云血寒則瘀,此藥末必勻治,宜煎木通湯下麝香鹿茸丸、菟絲子丸等,所以《養生方》云:不可專以血得熱則淖溢為說,於理甚明,不復詳引。鹿茸丸、菟絲子丸,方見後虛損門。
白話文:
這份處方「立效散」是用來治療血尿症狀的。通常血尿是由於下焦(泛指膀胱、腎等泌尿系統)積熱所致,會出現小便顏色深黃,排尿時有燒灼感或疼痛,尿液中帶有血跡,呈現鮮紅色或暗紅色。這些症狀可能由外部的風寒風熱引起,或是內部的情緒壓力、精神勞累,甚至性生活過度,以及服用某些礦物質或藥物(如丹石)所導致。如果尿液呈現鮮紅色,可能是風熱影響到心臟;若是呈現暗紅色或有血塊,可能是風寒影響到腎臟,更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大小便都夾雜血液。
藥方成分包括瞿麥穗一兩,炙甘草三分,炒山梔子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至七錢,加入一碗水,再加入七個連根的蔥,五十根燈芯,五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下約七分水量。隨時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由於血寒會導致瘀滯,因此此藥需均勻調配使用,可搭配木通湯送服麝香鹿茸丸、菟絲子丸等,這一點在《養生方》中有提及,不能單純認為血遇熱就必然會溢出,其理論非常明確,不再贅述。麝香鹿茸丸和菟絲子丸的具體配方,可以在後面的虛損門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