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七 (3)
卷之七 (3)
1. 小茴香丸
治小腸氣,腹痛。
茴香,胡椒(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小腸氣滯所導致的腹部疼痛的處方。
所需藥材為小茴香和胡椒,兩者份量相等。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酒調成糊狀製成丸藥,大小約如梧桐樹的種子。每次服用五十粒,最好在空腹時服用,並用溫熱的酒送服。
2. 苦楝丸
治肝腎氣虛,風冷相搏,心腹絞痛,攻刺腰背,不能禁受,下注陰器,腫癢疼痛。久服養腎活血,駐顏輕身耐老,進美飲食。
川楝(一十一個,銼碎分三去,一用巴豆十粒去皮同炒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又用斑蝥七個同炒焦,去斑蝥;又用海金沙七錢重同炒,去海金沙不用),茴香(炒),破故紙(炒),葫蘆巴(炒),木香(炮,各一兩),烏藥(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湯、酒任下。
白話文:
【苦楝丸】
主治肝腎氣虛導致的症狀,當風寒與體內虛弱相互作用,引起心腹部劇烈疼痛,痛感向腰部背部放射,患者難以忍受,甚至影響到生殖器官,出現腫脹、搔癢及疼痛。長期服用此藥能滋養腎臟,活化血液,使人容顏不老,身體輕盈,延緩衰老,並增加對美食的享受。
藥材包含:川楝(取十一枚,切碎後分三次處理,第一次與十粒去皮的巴豆一同炒至焦黑,然後去除巴豆;第二次與七隻斑蝥一起炒至焦色,接著去除斑蝥;第三次與七錢重的海金沙共同炒製,最後去除海金沙),茴香(炒過)、破故紙(炒過)、葫蘆巴(炒過)、木香(炮製過,以上四種藥材各一兩),烏藥(二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酒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可用水或酒送服。
3. 補腎湯
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腹㽲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不進飲食。常服溫脾補腎。
人參,茯苓,白朮,黃耆,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沉香(四錢),木瓜一兩半,羌活(半兩)甘草(炙),芎藭(各一分),紫蘇(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嘔,加半夏半兩,添水作盞半,姜七片煎。
白話文:
這款「補腎湯」主要用來治療因寒氣導致的疝氣深入腹部,出現上半身實熱、下半身虛弱的情況,伴隨小腹劇烈疼痛,偶爾會有腹瀉,胸部和膈肌處感到脹滿,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經常服用可以溫暖脾臟並補充腎臟的能量。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黃耆、炮製過去掉皮和中心的附子(各一兩)、沉香(四錢)、木瓜(一兩半)、羌活(半兩)、炙甘草、芎藭(各一分)、紫蘇(三分)。
將這些藥材混合後搗碎成散狀。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煮至剩七分,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如果出現嘔吐,可增加半兩的半夏,水量增加到一盞半,薑片增至七片再煮。
4. 敘厥論
經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熱厥,有六經厥,有屍厥。寒厥者,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名曰寒厥。熱厥者,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集於足下,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從五指至足心熱,熱入於胃,絡脈滿,經脈虛,陰虛陽入,腎氣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名曰熱厥。
六經厥者,頭重足弱,發為瞑僕,名太陽厥;妄言走呼,腹滿面赤,名陽明厥;暴聾頰腫,脅胻拘痛,名少陽厥;腹脹後閉,食為寒嘔,名太陽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名少陰厥;涇溲不利,胻熱陰縮,名厥陰厥。屍厥者,脹滿,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此以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腹脹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而不知人矣,名曰屍厥。經論如此,雖粗分六經,殊不出寒熱,二證所因,欲求備治,當歷明之。
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於逆。如腎移寒於脾,則水乘於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熱於腎,則火寒於水,火既不行,乃成熱厥。六經皆然,可次第論也,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終矣。
屍厥亦然,正由臟氣相刑,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閉於經絡,諸脈匿伏,昏不知人。唯當隨其臟氣而通之,寒則熱,熱則寒,閉則通,如《經》所謂盛則瀉,虛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其旨一也。《經》中以數醉為熱厥之因,學者不可拘此。蓋傷寒溫病,皆有熱厥,仲景所謂熱深厥深,聖意以酒能發百脈熱,故舉此以為例耳,不可不知。
白話文:
經典提到:「厥」,即為「逆」的狀態。厥症有寒厥、熱厥、六經厥和屍厥等種類。寒厥的情況是,陰氣從腳趾內側開始上升,聚集在膝蓋下方,再集中到膝蓋上方,因此陰氣過剩,就會導致從腳趾到膝蓋上方都感到寒冷。同時,陽氣衰退,無法充分地運行於經絡之中,隨著時間推移,陽氣逐漸減少,只剩下陰氣,所以手腳會感到冰冷,這被稱為寒厥。
熱厥的情況是,陽氣從腳趾外側開始生成,聚集在腳底,再集中到腳掌中心。因此陽氣過剩,就會導致從腳趾到腳掌中心都感到灼熱。熱氣進入胃部,使絡脈充盈,但經脈卻虛弱,陰氣虛弱,陽氣進入,腎氣衰弱,陽氣單方面勝出,所以手腳會感到熱,這被稱為熱厥。
六經厥的情況包括:頭重腳軟,突然倒下,這被稱為太陽厥;胡言亂語,腹部脹滿面色紅潤,這被稱為陽明厥;突然耳聾臉部腫脹,脅肋和小腿緊繃疼痛,這被稱為少陽厥;腹部脹大,排便困難,食物容易引起寒冷嘔吐,這被稱為太陰厥;口渴尿色深紅,腹部脹滿心臟疼痛,這被稱為少陰厥;小便不順,小腿發熱,生殖器收縮,這被稱為厥陰厥。
屍厥的情況是,身體脹滿,突然失去意識,可能持續半天,甚至一天。這是因為陰氣過度集中在上身,導致下身虛弱,下身虛弱就會造成腹部脹滿,腹部脹滿使得下部氣血向上沖,邪氣逆行,陽氣混亂,失去知覺,這被稱為屍厥。經典理論如是,雖然粗略地分為六經,但實際上未超出寒熱兩種症狀。若想全面治療,應詳細瞭解這些症狀。
寒厥,是由於過度慾望耗盡了精氣,導致陽氣衰弱,陰氣旺盛。熱厥,是由於醉酒或飽食後性行為,精氣虛弱,熱氣侵入,導致陰氣虛弱,陽氣旺盛。究其厥症的根源,大多因為不能承受其勝任的負荷,氣血無法順暢運行,於是產生逆向流動。例如,腎臟將寒氣傳遞到脾臟,水氣壓制土氣,水氣無法正常運行,就形成了寒厥;例如,心臟將熱氣傳遞到腎臟,火氣抑制水氣,火氣無法正常運行,就形成了熱厥。六經厥的形成也是同樣道理,可以依序討論。所謂掌握核心要點,就能一語道破。
屍厥也是如此,正是由於臟腑間的相互剋制,或者與外部邪氣相互違背,導致氣血受阻,閉塞在經絡之中,各條脈絡隱藏不見,使人昏迷失去知覺。應根據臟腑氣血的不同來疏通,寒則用熱法,熱則用寒法,閉塞則用通法,如同《經》中所說的,旺盛就疏導,虛弱就補益,既不旺盛也不虛弱,就按照經絡調理,其原則是一樣的。《經》中提到多次醉酒是熱厥的原因,學習者不能侷限於此。事實上,傷寒和溫病都可能引發熱厥,仲景所謂熱度越深,厥症越嚴重。聖賢認為酒能刺激全身的血液,因此舉此為例,我們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