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一 (5)
卷之十一 (5)
1. 氣嘔證治
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胃者,足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結於胃口,故生嘔病也。
白話文:
病人胸悶腹脹,氣逆衝上胸腔,剛進食就會嘔吐,吐乾淨後感覺舒暢,這稱為「氣嘔」。胃是足陽明經,與足部相通,現在氣隨氣逆行上沖,堵在胃部,所以會導致嘔吐。
2. 茱萸人參湯
治氣嘔胸滿,不納食,嘔吐涎沫,頭疼。
吳茱萸(湯洗數次,五兩),人參(三兩)
白話文:
治療氣滯引起的噁心胸悶、食欲不振、呕吐泡沫以及頭痛。
吳茱萸(用湯清洗多次,五兩),人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上面是研磨成粉末的藥物。每次服用四錢(約 12 克),配水一杯半、薑片五片、棗子三枚,煎煮至剩七成湯汁,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服用。
3. 藿香湯
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白話文:
治療心下感到虛脹,吃東西難以下咽,經常噁心嘔吐,呼吸短促;或是大病後調理不當,胃部無法得到營養,身體逐漸消瘦虛弱。
藿香,人參,桂心,桔梗,木香,白朮(各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十片,去毛),半夏(一兩,湯洗用薑汁製)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炒薑絲一分,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藿香、人參、桂枝的心材、桔梗、木香、白術(各半兩) 茯苓(半兩) 枇杷葉(十片,去除絨毛) 半夏(一兩,用薑汁煮製後洗淨)
4. 漏氣證治
病者身背皆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上焦之氣,剽悍滑疾,遇開即出,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有是證。
白話文:
病人全身發熱,手肘和手臂抽痛,呼吸不順暢,胸腔鬱悶,吃了食物後先吐出來才拉出來,這種情況叫做漏氣。這是由於上焦受風寒所致,腠理鬆動,上焦之氣猛烈滑動,遇孔即出,經氣失常,邪氣入侵,所以出現了這些症狀。
5. 麥門冬湯
治上焦伏熱,腹滿不欲食,食入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熱;或食入,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
白話文:
治療上焦潛藏的熱症,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食物進入胃裏還沒有消化,就出汗,身體和背部都發熱;有時候食物進去後,先是嘔吐然後才排下,這種情況稱爲漏氣。
麥門冬(去心),生蘆根,竹茹,白朮(各五兩),甘草(炙),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
白話文:
- 麥門冬(去掉籽)
- 生蘆根
- 竹茹
- 白朮
- 甘草(炙烤過的)
- 茯苓
- 橘皮
- 人參
- 葳蕤(各取上述藥物五兩,甘草、茯苓各取兩兩,橘皮、人參、葳蕤各取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陳米一撮,煎七分,去滓熱服。
白話文:
服用時,將藥材搗成散狀。每次服用四大錢(約 6 克),加入一盞半的水(約 200 毫升)、五片薑、一小撮陳米。煮沸後,煎煮至剩餘約七分之一的水量,過濾掉藥渣,趁熱服用。
6. 走哺證治
病者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此下焦氣,起於胃下口,別入迴腸,注於膀胱,並與胃傳糟粕而下大腸,令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實熱之所為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特徵是下焦有實熱,大小便不通暢,氣息上逆不接續,嘔吐不能控制,叫做「走哺」。這股下焦的氣,源自胃的下面,分流進入迴腸,接著進入膀胱,然後與胃部傳送下來的廢物一起進入大腸,導致大小便不通暢,因此可以推斷這是下焦實熱造成的。
7. 人參湯
治下焦伏熱,氣逆不續,大小便不通,嘔吐不禁,名曰走哺。
白話文:
治療下部的潛藏熱症,氣機上逆且運行不順,導致大小便不通暢,嘔吐不止,這種情況稱爲走哺。
人參,葳蕤,黃芩,知母,茯苓(各三錢),白朮,橘皮,生蘆根,梔子仁(各半兩),石膏(煅,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人參、葳蕤、黃芩、知母、茯苓(各 15 公克) 白朮、橘皮、生蘆根、梔子仁(各 30 公克) 石膏(煅燒過的,60 公克)
8. 厚朴湯
治乾嘔,嘔而不逆,熱少冷多,好唾白沫清涎,噫氣吞酸,此由上焦閉塞。
白話文:
治療乾嘔,嘔吐但不反胃,身體發熱較少而發冷較多,常吐出白色泡沫狀的清涎,噯氣並有吞酸的症狀,這是由於上焦部位閉塞所致。
厚朴(薑製),白茯苓,川芎,白朮,玄參,吳茱萸(湯洗,各半兩),桔梗,附子(炮去皮臍),人參,橘皮(各三錢三字)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厚樸(用薑乾熱處理過),白茯苓,川芎,白朮,玄參,吳茱萸(用熱水洗過,各半兩),桔梗,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臍),人參,橘皮(各三錢三字)
9. 三物豬苓散
治嘔吐病在膈上;思水者,是欲解也。
白話文:
治療嘔吐病症如果發生在膈膜上方;想要喝水,這是病情即將緩解的表現。
豬苓(去皮),白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末之。飲服方寸匕。
白話文:
豬苓(去皮)、白茯苓、白朮(各等份)
10. 凡例
凡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漚者,為水停心,此屬飲家。又傷寒瘥後,餘熱在胃嘔者,依傷寒後證治之;若腳弱脾疼而嘔者,此腳氣內攻,宜急依腳氣門治之;更有婦人懷娠惡阻嘔吐,亦各從其門類。或中毒而嘔,以解毒藥解之;酒家嘔吐,當以解醒藥解之。其如三焦漏氣走哺嘔吐,則見上門;泄利,則見下利門,各從其類也。
然嘔不得輕用利藥,唯腹滿,則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白話文:
- 先嘔後渴:表示病勢將解。
- 先渴後嘔:胃中積水,屬飲酒過度。
- 傷寒痊癒後,餘熱在胃導致嘔吐:按傷寒後的治療方法處理。
- 腳部虛弱、脾臟疼痛而嘔吐:表示腳氣內攻,需要緊急按照腳氣的治療方法處理。
- 婦女懷孕後妊娠嘔吐:根據不同的懷孕反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 中毒引起的嘔吐:使用解毒藥解毒。
- 酗酒引起的嘔吐:使用醒酒藥解酒。
- 三焦氣機錯亂導致嘔吐:參考上焦疾病的治療方法。
- 腹瀉:參考下焦疾病的治療方法。
- 以上的嘔吐病症,都根據病因和症狀進行分類治療。
11. 噦逆論證
噦者,咳逆也,古方則謂之噦。凡吐利後,多作噦。大率胃實即噫,胃虛則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府者是也。楊上善釋云:津泄者,知鹽器之漏;聲嘶者,知琴絃之絕;葉落者,知槁木之摧。
白話文:
噦,就是咳嗽嘔吐。古代的醫書也稱之為噦。凡是嘔吐腹瀉後,常常會噦。一般來說,胃中實熱就會噫氣,胃中虛寒就會噦。這是因為胃中虛寒,膈膜上熱,所以才會噦。或有的噦聲會連續八九聲,吸氣無法收回來,甚至會嚇人。如果患有傷寒久病,如果出現噦症,那情況就很嚴重了。這就像《內經》中所說的「壞府」一樣。楊上善解釋說:津液外泄了,就像知道鹽器漏了;聲音嘶啞了,就像知道琴絃斷了;葉子枯萎了,就像知道枯萎的樹木被摧毀了。
舉此三物衰壞之微以比噦,故知是病深之候也。亦有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所為,其他病則各有治法。
白話文:
用這三種身體衰敗的徵兆來比較嘔吐,所以知道生病嚴重了。也有人嘔吐伴有心胸鬱悶、腹脹、眩暈和心悸,是由於橫隔膜間有痰水引起的,其他症狀則各有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