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外所因論
夫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也。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故《上經》收而為四,即冬傷寒,春溫病;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此乃因四時而序者,若其觸冒,則四氣皆能交結以病人。且如溫病,憎寒發熱,不特拘傷寒也,冒風暑濕,皆有是證。但風散氣,故有汗;暑消氣,故倦怠;濕溢血,故重著。
雖折傷諸證不同,經絡傳變咸爾,不可不知。飧泄亦然。《經》曰:寒甚為腸癖。又熱濕久客腸胃,滑而下利,亦不止於傷風;痎瘧諸證,亦以寒暑風濕互絡而為病因,初不偏勝於暑也。咳論以微寒為咳,熱在上焦咳為肺痿,厲風所吹,聲嘶發咳,豈獨拘於濕也。由是觀之,則知四氣本乎六化,六化本乎一氣,以運變而分陰陽,反則為六淫。
故《經》曰:陰為之主,陽與之正。逆之則為病,乃亂生化之常矣,常則天地四塞矣。治之必求其本,當隨交絡互織而推之。所謂風寒、風溫、風濕、寒濕、濕溫,五者為並;風濕寒、風濕溫,二者為合;乘前四單,共十一變,倘有所傷,當如是而推之。又兼三陽經絡亦有併合,能所簡辨,甄別脈證,毫釐不濫,乃可論治。
非通明淫化邪正之精微,其孰能與於此。
白話文:
[外所因理論]
六淫,指的是寒、暑、燥、濕、風、熱這六種外在環境因素。由於暑熱同屬一類氣象,燥和濕源自同一根源,因此在《上經》中,這六者被歸納為四大類,即冬季受寒會導致感冒,春季受風易患溫病;春季受風,夏季可能出現飧泄;夏季受暑,秋季可能引發痎瘧;秋季受濕,冬季可能產生咳嗽。這些病症的發生,都是根據四季的交替循環而來。然而,一旦人體接觸或遭受這些外在因素的侵擾,四種氣候條件都能互相結合,影響人的健康。
以溫病為例,患者會出現怕冷和發燒的症狀,但這不只是因為受了寒。冒風、暑、濕等環境因素,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只是風具有散發性,所以會出汗;暑氣消耗體力,所以會感到疲憊;濕氣過剩影響血液,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
儘管骨折和其他傷害的症狀各不相同,但它們對經絡的影響都是相似的,這是不能忽視的。飧泄的情況也是如此。《經》中說:極度寒冷會導致腸道問題。另外,熱和濕長時間影響腸胃,使得腸胃滑利,造成下痢,這不僅僅是由於受風引起的;痎瘧等症狀,也是因為寒、暑、風、濕等因素互相影響,成為病因,並不單純因為暑熱所致。咳嗽的理論認為,輕微的寒氣會導致咳嗽,上焦部位的熱氣也會引起肺部疾病,強烈的風吹也會使聲音嘶啞,引起咳嗽,這並不是單純因為濕氣所致。由此看來,可以知道四種氣候現象源於六大變化,六大變化又源於一種基本的氣象,經過運轉和變換,形成陰陽兩種性質,如果違反了規律,就會成為六淫。
因此,《經》中說:陰是主導,陽則輔助。違反了這個原則,就會生病,這就打亂了自然界的正常運作。治療時必須找到根本原因,應該根據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來分析。例如,風寒、風溫、風濕、寒濕、濕溫,這五種情況是並存的;風濕寒、風濕溫,這兩種情況是相結合的;再考慮前面提到的四種單一情況,共有十一種變化。如果受到某種傷害,應根據這些變化來推斷。此外,三陽經絡也可能同時受到影響,能夠清楚地辨別和分析,精確地診斷脈象和症狀,不致於出錯,才能進行適當的治療。
如果不精通六淫的轉化、邪正的微妙關係,誰能掌握這種治療方法呢?
2. 敘中風論
夫風為天地浩蕩之氣,正順則能生長萬物,偏邪則傷害品類,人或中邪風,鮮有不致斃者。故入臟則難愈,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手腳癱瘓,涎潮昏塞,口眼喎斜,肌膚不仁,痹瘁攣僻。隨其臟氣,所為不同,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故推為百病長。聖人先此以示教,太醫編集,所以首論中風也。然四氣皆能中人,在證亦有緩縱、攣急、搐搦、痹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脈別。故論曰:寒熱諸痹所有證候,皆如風狀,須得脈別可也。
要知脈浮則為風,緊則為寒,細則為濕,數則為熱;外證走注自汗則為風,疼痛無汗則為寒,緩弱熱頑則為暑,停著腫滿則為濕。隨其併合,尤宜歷辨,唯詳其所因,合以脈診,在絡在經,入腑入臟,依而調之,乃可為治。
白話文:
[對於中風的理解與討論]
風是天地之間廣大無邊的氣息,當它運行順暢時,能夠滋養萬物成長;但一旦偏斜邪惡,就會對生物造成傷害。人若不慎遭受邪風侵襲,罕見能倖免於難的。風邪如果進入五臟六腑,病情往往難以痊癒;若是僅影響經絡,導致身體某部分功能受損,如半身不遂,手腳不能活動,口角歪斜,肌肉失去感覺,肢體痺痛抽搐等症狀。
風邪的影響因人而異,可能左半身或右半身受影響,且邪氣常常使原本正常的機能變得緩慢,正常的機能反而加速衰弱,導致身體機能失衡,出現口眼歪斜、行動不便的情況。
風邪本質上是猛烈且多變的,它突然間侵襲人體,讓人感到頭暈目眩,口水增多,精神混亂,因此被視為各種疾病的起因。古賢先哲以此警示後人,醫學典籍將中風列為首要討論的疾病。
然而,除了風邪,四季氣候變化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產生緩慢、抽搐、痺痛、忽然失去意識等症狀,必須透過脈診來分辨。因此,醫書中有言:寒、熱、痺痛等各種病症,都可能呈現出類似風邪的症狀,必須通過脈診才能確定診斷。
要了解,脈象浮動代表風邪,緊繃代表寒邪,細微代表濕邪,快速代表熱邪;從外在症狀看,流動不定且自汗的代表風邪,疼痛且無汗的代表寒邪,緩慢虛弱且熱感持續的代表暑邪,滯留腫脹的代表濕邪。根據各種邪氣的組合,更需詳細辨識,關鍵在於查明病因,結合脈診,判斷是在皮膚表面的絡脈還是深入肌理的經脈,是否已侵入腑臟,依據這些判斷來調整治療方式,纔能有效治療。]
3. 五臟中風證
肝中風者,人迎並左關上脈浮而弦。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臟為肝。肝虛,喜中風,為類相從,故脈應在左關。肝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蒼,頭目瞤,左脅偏痛,嗜甘,如阻婦狀,筋急攣痹不伸,診在目,其色青。
心中風者,人迎與左寸口脈洪而浮。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心虛,因中邪風,乃子母相因,故脈應在左寸口。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赤,翕翕發熱,喑不能言,欲飲食,食則嘔,診在舌,其色赤焦。
脾中風者,人迎與右關上脈浮而微遲。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臟為脾。脾虛,因中風邪為勝克,故脈應在右關上。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薄黃,四肢怠墮,皮肉瞤動,發熱短氣,不欲飲食,嗜臥如醉人,診在唇,其色黃。
肺中風者,人迎與右寸口脈浮澀而短。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臟為肺。肺虛,因中邪風為乘克,故脈應在右手寸口。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皓然而白,口燥而喘,逆氣肩息,身重背痛,面脹腫,晝瘥暮甚,診在鼻,其色白。
腎中風者,人迎與左尺中脈浮而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臟為腎。腎虛,因中邪風,為母子相感,故脈應在左尺中。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如炲,面龐然浮腫,腰脊痛引小腹,隱曲不利,昏寢汗愈多,志意惶惑,診在耳,其色黑。
胃中風者,人迎與兩關上脈並浮而大。六腑無中風論,惟胃有者,以胃為臟海,納五味以滋養五臟,虛而中邪風。故其狀,額多汗,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張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則泄。
白話文:
[五臟遭受風邪的症狀]
當肝臟受到風邪影響時,會在人迎脈及左手關脈上顯現浮而弦的脈象。在自然界中,風屬木,對應到人體內則為肝臟。肝臟虛弱時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因為同類相吸,所以風邪的影響會反應在左手關脈上。受風的肝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略帶青色、眼睛和頭部不自主震顫、左側肋骨疼痛、偏好甜食、類似產後婦女的症狀、肌肉緊繃痠痛難舒展,這種情形可以透過觀察眼睛判斷,眼睛會呈現青色。
當心臟受到風邪影響時,會在人迎脈及左手寸脈上顯現洪而浮的脈象。在自然界中,熱屬火,對應到人體內則為心臟。心臟虛弱時易被邪風侵擾,子母相依,因此影響會出現在左手寸脈上。受風的心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微紅、身體發熱、聲音沙啞無法說話、想吃東西但一吃就吐,這種情形可以透過觀察舌頭判斷,舌頭會呈現紅且乾燥的狀態。
當脾臟受到風邪影響時,會在人迎脈及右手關脈上顯現浮而微遲的脈象。在自然界中,濕屬土,對應到人體內則為脾臟。脾臟虛弱時易被風邪剋制,因此影響會出現在右手關脈上。受風的脾臟會出現多汗怕風、膚色泛黃、四肢無力、皮膚肌肉不自主震顫、發熱且呼吸困難、不想吃東西、像喝醉般嗜睡,這種情形可以透過觀察嘴脣判斷,嘴脣會呈現黃色。
當肺臟受到風邪影響時,會在人迎脈及右手寸脈上顯現浮澀且短的脈象。在自然界中,燥屬金,對應到人體內則為肺臟。肺臟虛弱時易被邪風剋制,因此影響會出現在右手寸脈上。受風的肺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蒼白、口乾且喘氣、呼吸困難、身體沉重背部疼痛、臉部浮腫、白天病情較輕晚上則加重,這種情形可以透過觀察鼻子判斷,鼻子會呈現白色。
當腎臟受到風邪影響時,會在人迎脈及左手尺脈上顯現浮而滑的脈象。在自然界中,寒屬水,對應到人體內則為腎臟。腎臟虛弱時易被邪風侵擾,母子相連,因此影響會出現在左手尺脈上。受風的腎臟會出現多汗怕風、臉色暗沉、面部浮腫、腰背痛牽扯到小腹、排尿困難、睡眠時汗更多、情緒不安,這種情形可以透過觀察耳朵判斷,耳朵會呈現黑色。
當胃部受到風邪影響時,會在人迎脈及雙手關脈上顯現浮而大的脈象。通常六腑不會受到風邪影響,只有胃部例外,因為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攝取食物來滋養五臟,一旦虛弱就會受到邪風影響。受風的胃部會出現額頭多汗、吞嚥困難、腹部脹滿、脫衣後腹部更脹、呼吸困難、胸口悶悶的、吃冷食就拉肚子。
4. 中風治法
5. 生薑生附湯
治卒中風,涎潮昏塞不知人。並主瘀冷癖氣,胸滿嘔沫,頭痛,飲食不消。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臍,切作八片)
上以水二碗,生薑一兩切,同煎至一大盞,去滓,溫冷服。一法,加沉香一錢。一法,加辰砂末少匕。凡中風,無問冷熱虛實,皆可服。蓋此藥能正氣消痰,散風神效。
白話文:
【生薑生附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突然中風,口吐大量口水,意識不清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因寒氣凝結而導致的胸部脹滿、噁心嘔吐、頭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所需藥材為:大附子一顆(生用,去皮及中心部分,切成八片)。
取兩碗水,加入一兩重的生薑切片,和附子一同煎煮至剩下一碗水量時,濾掉藥渣,趁溫熱或微涼時服用。另有一種做法是添加沉香一錢,或是在藥湯中加入少量辰砂粉。無論中風是因為冷、熱、虛、實所導致,都適合服用此方。因為這帖藥能調理正氣、消除痰濕,對疏散風邪有顯著效果。
6. 白散子
治肝腎虛,為風所襲,卒中涎潮,昏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目眩暈,上實下虛,真陽耗竭。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昏不知人。又治霍亂吐瀉,飲食不進;及小便淋瀝不通,眼赤口瘡,咽喉冷痛。
大附子(生去皮臍),桂府滑石(各半兩),圓白半夏(湯洗二十一次,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腹冷服。霍亂,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燈芯、茅根煎。此藥就有差互,亦無所苦。
白話文:
[白散子]這個處方用於治療肝腎虛弱,遭受風邪侵襲,突然中風導致口吐泡沫,意識模糊無法說話,以及頭暈目眩,身體上半部實而下半部虛,真陽氣耗盡的情況。此外,也能治療陰性感冒,脈搏沉伏,患者意識模糊。同時,此藥方也適用於霍亂導致的嘔吐與腹瀉,食慾不振;以及小便不暢,眼睛紅腫,口腔潰瘍,喉嚨冷痛等症狀。
主要成分包括:生附子(去皮和中心部分),桂府滑石(各半兩),圓形的白半夏(用水煮洗二十一次,使用三分)。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量為二錢,加入兩杯水,七片薑,半匙蜂蜜,煎至剩下七分之一,空腹時冷服。若是霍亂,可加入藿香;小便不暢時,則可添加木通、燈心草、茅根一同煎煮。即使藥物成分比例有輕微差異,也不會產生嚴重副作用。
7. 紅龍散
治中風,開關竅。
硃砂(別研),五靈脂(各半兩),茯神(去心中木),萆薢(各一兩),全蠍(半兩),腦麝(各一錢,別研)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先服此,次服神異溫風丹。
白話文:
【紅龍散】
這帖藥用來治療中風,能打開被阻塞的身體通道。
所需藥材如下:硃砂(需單獨研磨)、五靈脂(兩者各取半兩)、茯神(要去除其中的木心部分)、萆薢(兩者各取一兩)、全蠍(取半兩)、腦麝(兩者各取一錢,需單獨研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的份量,用酒調和後服用。先服用這個藥方,接著再服用神異溫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