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外所因論

夫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也。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故《上經》收而為四,即冬傷寒,春溫病;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此乃因四時而序者,若其觸冒,則四氣皆能交結以病人。且如溫病,憎寒發熱,不特拘傷寒也,冒風暑濕,皆有是證。但風散氣,故有汗;暑消氣,故倦怠;濕溢血,故重著。

白話文:

六淫是指寒、暑、燥、濕、風、熱。因為暑熱是由於同一種氣所致,燥濕也同源,所以在《上經》中將其歸納為四種,即:

冬季傷寒,春季患溫熱病; 春季傷風,夏季患夏季腹瀉; 夏季傷暑,秋季患瘧疾; 秋季傷濕,冬季咳嗽。

這是根據四季而排列的,但如果接觸到外邪,那麼四種氣都能交結致病。例如,溫熱病,既有畏寒發熱,也不僅限於傷寒,接觸到風邪、暑邪、濕邪,都會有這種症狀。不過,風邪使氣散,所以出汗;暑邪消氣,所以疲倦;濕邪溢於血,所以感覺沉重。

雖折傷諸證不同,經絡傳變咸爾,不可不知。飧泄亦然。《經》曰:寒甚為腸癖。又熱濕久客腸胃,滑而下利,亦不止於傷風;痎瘧諸證,亦以寒暑風濕互絡而為病因,初不偏勝於暑也。咳論以微寒為咳,熱在上焦咳為肺痿,厲風所吹,聲嘶發咳,豈獨拘於濕也。由是觀之,則知四氣本乎六化,六化本乎一氣,以運變而分陰陽,反則為六淫。

白話文:

雖然各種跌打損傷的症狀不同,經絡傳變的過程卻是一樣的,這一點不可不知。腹瀉也是如此。《黃帝內經》說:寒邪過盛會導致腸道痙攣。此外,熱濕之邪長期滯留在腸胃,也會導致腹瀉,而這不限於傷風。瘧疾等病症,也是因為寒、暑、風、濕相互影響而導致發病,一開始並非暑邪過盛。關於咳嗽的論述認為,輕微的寒邪會導致咳嗽,熱邪在上焦導致咳嗽則是肺癆,厲風吹襲導致聲音嘶啞、發咳,難道只侷限於濕邪嗎?由此可見,四季之氣源於六種化氣,六種化氣又源於一種元氣,隨著運行變化而分為陰陽,反過來就會形成六種外在致病因素。

故《經》曰:陰為之主,陽與之正。逆之則為病,乃亂生化之常矣,常則天地四塞矣。治之必求其本,當隨交絡互織而推之。所謂風寒、風溫、風濕、寒濕、濕溫,五者為並;風濕寒、風濕溫,二者為合;乘前四單,共十一變,倘有所傷,當如是而推之。又兼三陽經絡亦有併合,能所簡辨,甄別脈證,毫釐不濫,乃可論治。

非通明淫化邪正之精微,其孰能與於此。

白話文:

因此,《黃帝內經》說:陰主宰人體,陽與陰相合。如果違背了這一點,就會生病,擾亂了身體正常的運作。當人體正常運作時,天地四方都能運行通暢。治療疾病時,必須找到病因,並根據交絡互織的關係來推導。所謂的風寒、風溫、風濕、寒濕、濕溫五種病邪,屬於並行;風濕寒、風濕溫兩種病邪,屬於合並;再加上前面四種單獨的病邪,總共有十一種變化。如果受到這些病邪的侵襲,就要按照這種方法來推導。另外,三條陽經的經絡也有併合的情況。在治療時,要能辨別這些病邪,仔細診斷脈象和證狀,一點都不會混淆,才能對症下藥。

2. 敘中風論

夫風為天地浩蕩之氣,正順則能生長萬物,偏邪則傷害品類,人或中邪風,鮮有不致斃者。故入臟則難愈,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手腳癱瘓,涎潮昏塞,口眼喎斜,肌膚不仁,痹瘁攣僻。隨其臟氣,所為不同,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白話文:

風氣是天地間廣大的氣息,順應天地的運行,就能滋生萬物,但是偏頗不正就會傷害事物,人如果感染邪風,很少有不死掉的。所以邪風進入內臟,就很難醫治,如果經絡虛空而受到傷害的人,會出現半身不遂、手腳癱瘓、流涎昏迷、口眼歪斜、皮膚沒有知覺、麻木痿痺、肌肉攣縮變形等症狀。根據受傷的臟器不同,左右兩邊會出現不同的病症。邪氣反弱,正氣反強,正氣引動邪氣,就會造成歪斜不遂等後遺症。

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故推為百病長。聖人先此以示教,太醫編集,所以首論中風也。然四氣皆能中人,在證亦有緩縱、攣急、搐搦、痹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脈別。故論曰:寒熱諸痹所有證候,皆如風狀,須得脈別可也。

白話文:

因為風的性質急劇且變化多端,所以它會讓人突然中風,感到頭暈目眩,讓人的口水流出來,神智昏迷混亂。因此,大家認為風是百病之源。古聖人早就領悟到這一點並進行教導,太醫們編輯整理這些知識,於是首先討論了中風。然而,四種氣(風、寒、暑、濕)都能讓人中招,症狀上也有緩慢、緊繃、抽搐、麻痺、昏厥不省人事等區別,不能不通過脈象來辨別。所以說,寒熱諸痹的症狀,都和風的表現相似,必須要通過脈象辨別纔行。

要知脈浮則為風,緊則為寒,細則為濕,數則為熱;外證走注自汗則為風,疼痛無汗則為寒,緩弱熱頑則為暑,停著腫滿則為濕。隨其併合,尤宜歷辨,唯詳其所因,合以脈診,在絡在經,入腑入臟,依而調之,乃可為治。

白話文:

要知道脈象浮動表示風氣,拘緊表示寒氣,細弱表示濕氣,快速表示熱氣。外在症狀經常移動、自發盜汗表示風氣,疼痛沒有盜汗表示寒氣,緩慢虛弱、熱度頑固表示暑氣,停滯不流、腫脹表示濕氣。根據這些症狀的綜合表現,需要仔細辨別。只有詳細瞭解致病原因,結合脈象診斷,判斷是經絡還是臟腑出了問題,才能依據情況採取治療措施。

3. 五臟中風證

肝中風者,人迎並左關上脈浮而弦。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臟為肝。肝虛,喜中風,為類相從,故脈應在左關。肝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蒼,頭目瞤,左脅偏痛,嗜甘,如阻婦狀,筋急攣痹不伸,診在目,其色青。

白話文:

肝中風:脈象特徵為人迎和左關脈位浮而弦。五行屬性上,天干屬風,地支屬木,人體臟腑屬肝。肝氣虛弱,容易中風,是因為相同類別的因素互相影響,所以脈象會表現於左關脈。肝風的徵狀包括多汗、惡風、面色微青、頭目昏眩、左脅偏痛、嗜好甜食,類似於懷孕婦女的表現,筋攣不伸,診斷重點在於眼睛,顏色青黯。

心中風者,人迎與左寸口脈洪而浮。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心虛,因中邪風,乃子母相因,故脈應在左寸口。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赤,翕翕發熱,喑不能言,欲飲食,食則嘔,診在舌,其色赤焦。

白話文:

心臟中風的人,人迎穴和左寸口脈浮而有力。在天是熱,在地是火,在人體內臟是心臟。心臟虛弱,是因為受到了邪氣風的侵襲,所以母子臟腑互相影響,因此脈象會出現在左寸口。心臟中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色微紅,微微發熱,說不出話,想吃東西,但吃下去就吐,診視舌苔,舌苔呈赤焦色。

脾中風者,人迎與右關上脈浮而微遲。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臟為脾。脾虛,因中風邪為勝克,故脈應在右關上。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薄黃,四肢怠墮,皮肉瞤動,發熱短氣,不欲飲食,嗜臥如醉人,診在唇,其色黃。

白話文:

患有脾臟風疾的人,位於鼻子兩側的人迎穴和右手關上穴的脈搏浮起且微遲。在自然界中對應濕氣,在五臟中對應脾臟。脾臟虛弱,因為風邪侵入身體後勝過脾氣,所以脈象會出現在右手關上穴。脾臟風邪的表現:出汗多、怕風、舌苔薄黃、四肢無力、皮膚肌肉顫動、發熱氣喘、不想吃東西、總是昏昏欲睡。診斷時可以觀察嘴脣,嘴脣的顏色會呈現黃色。

肺中風者,人迎與右寸口脈浮澀而短。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臟為肺。肺虛,因中邪風為乘克,故脈應在右手寸口。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皓然而白,口燥而喘,逆氣肩息,身重背痛,面脹腫,晝瘥暮甚,診在鼻,其色白。

白話文:

患有肺風的人,人迎穴和右手寸口脈浮現不順暢且短促。在自然界中對應乾燥的氣候,在五行中屬金,在人體臟腑中屬於肺臟。肺臟虛弱,由於感染了風邪而被侵襲剋制,所以脈象應當出現在右手寸口。肺風的症狀,多汗怕冷,面色蒼白,口乾舌燥且氣喘,逆氣上衝導致呼吸急促,身體沉重背部疼痛,面部浮腫,白天病情較輕,傍晚病情加重,可以通過檢查鼻子來診斷,鼻子顏色呈白色。

腎中風者,人迎與左尺中脈浮而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臟為腎。腎虛,因中邪風,為母子相感,故脈應在左尺中。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如炲,面龐然浮腫,腰脊痛引小腹,隱曲不利,昏寢汗愈多,志意惶惑,診在耳,其色黑。

白話文:

若出現腎中風,可見人迎穴與左尺脈浮現且流利。在自然界中對應寒冷,在人體中對應水,在人體臟腑中對應腎臟。若腎氣虛弱,受到邪風侵襲,導致母子相感,因此脈象會出現在左尺脈。腎中風的症狀,包括大量盜汗、怕冷、面色潮紅、臉部腫脹浮腫、腰背疼痛並延伸至小腹部、小便不利,昏昏欲睡並伴隨盜汗增多、心神不安定,耳部有異常,耳色發黑。

胃中風者,人迎與兩關上脈並浮而大。六腑無中風論,惟胃有者,以胃為臟海,納五味以滋養五臟,虛而中邪風。故其狀,額多汗,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張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則泄。

白話文:

胃部中風的人,頸部兩側的大動脈和兩側的關脈都浮起而且很粗大。其他五臟腑沒有中風的說法,只有胃會有,這是因為胃是臟腑之海,負責攝取五味的營養來滋養五臟,虛弱時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因此,中風時會出現以下症狀:額頭多汗,吃不下東西,胃部不通暢,肚子容易脹滿,脫掉衣服就會腹脹加劇,張口喘息,胸口悶痛,吃生冷食物就會腹瀉。

4. 生薑生附湯

治卒中風,涎潮昏塞不知人。並主瘀冷癖氣,胸滿嘔沫,頭痛,飲食不消。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臍,切作八片)

白話文:

治療突然中風,口吐痰涎且昏迷不省人事。同時也主治因寒凝血瘀造成的氣滯,胸悶噁心,頭痛,以及飲食不消化的症狀。

使用生附子一枚(去皮和中心部位,切成八片)。

上以水二碗,生薑一兩切,同煎至一大盞,去滓,溫冷服。一法,加沉香一錢。一法,加辰砂末少匕。凡中風,無問冷熱虛實,皆可服。蓋此藥能正氣消痰,散風神效。

白話文:

  1. 準備兩碗水和一兩切片的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一大碗的量。
  2. 去除薑渣,趁溫熱後服用。
  3. 方法一:加入一錢沉香。
  4. 方法二:加入少許辰砂粉末。 無論是中風的寒熱虛實類型,此藥皆可服用。這是因為此藥可以調整氣血、化解痰液,散風止痛,療效顯著。

5. 白散子

治肝腎虛,為風所襲,卒中涎潮,昏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目眩暈,上實下虛,真陽耗竭。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昏不知人。又治霍亂吐瀉,飲食不進;及小便淋瀝不通,眼赤口瘡,咽喉冷痛。

白話文:

用於治療肝腎虛弱,因風邪侵襲導致中風昏迷、言語不清,嘔吐痰沫,頭暈目眩,上半身實熱、下半身虛寒,元氣耗竭。另外也能治療陰證傷寒,脈搏沉弱隱伏,昏迷不醒。還可治療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飲食難以進食;以及小便淋瀝不通,眼睛發紅口瘡,咽喉冰冷疼痛等症狀。

大附子(生去皮臍),桂府滑石(各半兩),圓白半夏(湯洗二十一次,三分)

白話文:

大附子(生的,去除外皮和肚臍) 桂皮和滑石(各半兩) 圓白半夏(用熱水清洗21次,取三分之一)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腹冷服。霍亂,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燈芯、茅根煎。此藥就有差互,亦無所苦。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二杯水,再放入七片薑片和半匙蜂蜜。煎煮至水量剩餘七分,待藥湯冷卻後空腹服用。如果患有霍亂,需要加入藿香。如果小便不利,需要加入木通、燈芯草和茅根一起煎煮。這帖藥方會根據不同的症狀調整,因此不用擔心會造成不良影響。

6. 紅龍散

治中風,開關竅。

硃砂(別研),五靈脂(各半兩),茯神(去心中木),萆薢(各一兩),全蠍(半兩),腦麝(各一錢,別研)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先服此,次服神異溫風丹。

白話文:

硃砂(研磨後備用),五靈脂(各半兩),茯神(去除中間的木心),萆薢(各一兩),全蠍(半兩),腦麝(各一錢,研磨後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