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紀用備論
夫陰陽運五氣,行乎天地之間,則神明為之紀,故有德化政令變眚之異;物類稟五行,孕於八方之內,則生靈賴其資,故有功能氣味性用之殊。苟氣運之失常,非藥石則不療,所謂功奪造化,恩備裁成者,無逾於藥石也。
故敷和、彰顯、溽蒸、清潔、淒凔者,五氣之德也;安魂、育神、益氣、定魄、守志者,百藥之功也;生榮、蕃茂、豐備、緊斂、清謐者,五氣之化也;通潤、悅懌、輕身、潤澤、益精者,百藥之能也;舒啟、明曜、安靜、勁切、凝肅者,五氣之政也;開明、利脈、滑膚、堅肌、強骨者,百藥之氣也。風熱濕燥寒者,五氣之令也;酸苦甘辛鹹者,百藥之味也。
顧茲氣運,與萬物雖種種不齊,其如成象效法,無相奪倫;一一主對,若合符契。至於勝復盛衰,不能相多;往來升降,不能相無;故各從其動而興災變,亦不相加也。於是有振發、銷鑠、驟注、肅殺、凜冽者,五氣之變也;在藥則有收斂、乾焦、甜緩、斂澀、滋滑者,百藥之性也。
散落、燔炳、霜潰、蒼隕、冰雪者,五氣之眚也;在藥則有鼽衄、溢汗、嘔吐、涎湧、泄利者,百藥之用也。德化者氣之祥,功能者藥之良;政令者氣之章,氣味者藥之芳。古之治法,遇歲主臟害,雖平治之不同,必以所勝而命之,故《經》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平天氣也;下淫於內,所勝治之,治地氣也。故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此之謂也。
至於折抑主客,郁發勝復,治之亦莫越於功能氣味,蓋從其德化政令之所為也。今則不然,惟取其性用之所利,而治其災變之所傷,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收者散之,滑者澀之,澀者滑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柔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故略去功能氣味,隨其性用,以備治法之總目,合和修治之大綱,備禦災變之要略爾。
衛生明哲之士,當不拘於此也。夫五味各隨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則臟氣偏勝,偏勝則有偏害,偏害則致偏絕,夭之由也。是以政理觀化,藥集商量。《服餌》云:藥不具五味五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久必暴夭,此之謂也。
近世庸俗為治,使人單服附子,為害滋多,可不謹乎。
白話文:
陰陽運行著五行之氣,這股力量貫穿於天地間,神明因此得以運作,進而產生了德化、政令、變眚等不同的影響。萬物依循五行而生,存在於八方之內,生命仰賴這些資源,因而有了功能、氣味、性質及用途的差異。倘若自然界的運行失去常態,就必須藉助藥物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藥物功效超越自然,其恩惠無所不在。
和諧、顯現、蒸騰、清潔、寒冷,這是五行之氣的德性;安定魂魄、養育精神、增強氣力、穩定心神、保持意志,這是百種藥物的功效;生長、繁榮、豐富、收斂、清靜,這是五行之氣的變化;通暢、愉悅、輕盈、滋潤、增精,這是百種藥物的能力;舒展、明亮、平靜、堅韌、肅穆,這是五行之氣的政令;開闊、疏通、光滑、堅固、強健,這是百種藥物的氣息。風、熱、濕、燥、寒,這是五行之氣的命令;酸、苦、甘、辛、鹹,這是百種藥物的味道。
五行之氣與萬物雖然種類繁多,但他們遵循相同的規則,彼此之間不會有違背的現象。每一個氣象都有一個對應,就像符契一樣的契合。至於勝負、盛衰,他們彼此之間無法佔據優勢;來回、上下,他們彼此之間不能沒有對方;因此,他們會各自跟隨自己的動向而引發災難和變化,但又不會互相加劇。於是,就有了激發、消融、突然注入、肅殺、嚴寒,這是五行之氣的變化;在藥物上,則有收斂、乾燥、緩和、收澀、滋潤,這是百種藥物的特性。
散落、焚燒、霜降、蒼老、冰霜,這是五行之氣的災難;在藥物上,則有鼻塞、流鼻血、過度出汗、嘔吐、口水泛濫、腹瀉,這是百種藥物的作用。德化是氣象的吉祥,功能是藥物的優點;政令是氣象的章節,氣味是藥物的香氣。古代的治療方法,遇到每年主要的臟器受到侵害,雖然治療的方法不同,但必定會根據剋制它的方法來命名,因此《經典》說:上層的氣象影響下層,用剋制它的氣象來平衡,這是調節天氣;下層的氣象影響內部,用剋制它的氣象來治療,這是調節地氣。所以,當風氣過剩時,用辛涼來平衡;當風氣在內部過剩時,用辛涼來治療,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抑制主客,抑制勝負,治療方法也不超出功能和氣味,因為它們遵循著德化、政令的原則。現在的情況不同,只取用藥物的性質和用途,來治療受傷的災難和變化,冷的用熱的,熱的用冷的,溫的用清的,清的用溫的,分散的用收斂的,收斂的用分散的,滑的用澀的,澀的用滑的,乾燥的用滋潤的,緊急的用緩和的,堅硬的用軟化的,脆弱的用柔化的,衰弱的用補充的,強壯的用減量的。因此,我們忽略了功能和氣味,只取用藥物的性質和用途,以準備全面的治療方法,以及修製和治療的大綱,防禦災難和變化的要略。
注重健康和智慧的人,不應該被這種方法束縛。五種味道各自有不同的功效,酸的先入肝,苦的先入心,甜的先入脾,辛辣的先入肺,鹹的先入腎,長期服用會增加氣力,但如果某個臟器的氣力過剩,就會對其他臟器造成偏害,偏害會導致某個臟器的功能衰竭,這就是短命的原因。因此,在治理國家和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時,必須考慮到藥物的組合和商議。《服餌》說:如果藥物不具備五行之氣和五種味道,長期服用,雖然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下來一定會突然死亡,這就是這個道理。
近世的庸俗醫生進行治療,讓人單獨服用附子,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多,我們怎能不小心呢?
2. 臟腑配天地論
韓子曰:形而上者謂之天,形而下者謂之地,介於其兩間者謂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稟二氣以成形。是以六氣緯空,五行麗地,人則默而象之。故足厥陰肝居於巳,手厥陰右腎居於亥,巳亥為天地之門戶,故風木化焉。足少陰腎居於子,手少陰心居於午,子午得天地之正中,故君火位焉。
足太陰脾居於未,手太陰肺居於醜,丑未為歸藏之標本,故濕土守焉。足少陽膽居於寅,手少陽三焦居於申,寅申握生化之始終,故相火麗焉。足陽明胃居於酉,手陽明大腸居於卯,卯酉為日月之道路,故燥金行焉。足太陽膀胱居於辰,手太陽小腸居於戌,辰戌為七政之魁罡,故寒水注焉。
此三才應奉,二氣相須,不刊之說,如指諸掌。至於五行六氣,第相資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陰風木生少陰君火,君火生太陰濕土,濕土生少陽相火,相火生陽明燥金,燥金生太陽寒水,順天道而右旋,所謂運行也。或問君火生土,土復能生相火,火復生金,其義何在?此生成之道也。
相火既已發焰,暈暈灰滅,非土不成,未見虛空能聚火,金在礦,非火不能煅出。所以《河圖》火七居西室,金九居南室,蓋互顯其成能也,若以一性而推之,無所不備。故木焚則為火,絞則為水;石擊則為火,熔則為水。洲澶之內,江河競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此皆性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
夫木火土金水,此乃常度,人皆知之;至於風暑濕燥寒,謂之揆度,鮮有能明其狀者。故以木比風,以火比暑,以土比濕,以金比燥,以水比寒,仍以上下二氣而配手足三陰三陽,則謂之奇度。又況五行各各不同,有正氣,有太過,有不及。天地氣化既然,人之臟腑亦然,感而為病,或外邪,或本氣,或稟賦,必當推類,隨三度而調之。非究心明道之士,孰能與此。
白話文:
韓子說:超越具體形體的存在被稱為天,具有實質形體的存在被稱為地,處在這二者之間的存在則被稱為人。人接受天地間的精華而生,無不依賴天地二氣而成形。因此,六氣在空中交織,五行在地面上展現,人類默默地模仿這些現象。所以,足厥陰肝位於巳位,手厥陰心包絡位於亥位,巳亥兩位是天地的門戶,因而風木的特性在此轉換。足少陰腎位於子位,手少陰心位於午位,子午兩位正好位於天地的中央,因而君火的特性在此定位。
足太陰脾位於未位,手太陰肺位於醜位,醜未兩位是生命歸宿的開始和結束,因而濕土的特性在此守護。足少陽膽位於寅位,手少陽三焦位於申位,寅申兩位掌握著生命的開始和結束,因而相火的特性在此顯現。足陽明胃位於酉位,手陽明大腸位於卯位,卯酉兩位是日月的運行路徑,因而燥金的特性在此流動。足太陽膀胱位於辰位,手太陽小腸位於戌位,辰戌兩位是星宿運行的領頭,因而寒水的特性在此灌注。
這是天地人三才相應,陰陽二氣相互需要的理論,不容置疑,就像手指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樣。至於五行和六氣,它們相互資助和生成,同樣也有其自然的序列。例如,厥陰風木生少陰君火,君火生太陰濕土,濕土生少陽相火,相火生陽明燥金,燥金生太陽寒水,順應天道,向右旋轉,這就是所謂的運行。有人問,君火生土,土又能生相火,火再生金,這其中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事物生成和發展的規律。
相火一旦燃燒,煙霧瀰漫,灰燼消散,沒有土就無法形成,我們從未見過虛空中能聚集火,金在礦石中,沒有火就不能被煉出來。所以,《河圖》中火七在西方,金九在南方,這正是顯示了它們相互作用的能力。如果從一個本質來推導,就可以涵蓋所有的情況。所以,木焚燒後成為火,絞碎後成為水;石頭撞擊產生火,熔化後成為水。在大陸的內部,江河競相注入;在大海的深處,火光常常升起,這都是物質本質的表現,又何必懷疑土中有火,火中有金。
木、火、土、金、水,這是常見的五種元素,人們都熟悉;至於風、暑、濕、燥、寒,被稱為規律,很少有人能明白其真實的狀況。因此,以木來比喻風,以火來比喻暑,以土來比喻濕,以金來比喻燥,以水來比喻寒,再結合上下二氣,配合手足的三陰三陽,這就是所謂的奇異的規律。更何況,五行各有不同,有的正常,有的過度,有的不足。天地的氣候變化如此,人的臟腑也是如此,受到影響而生病,可能是外來的邪氣,可能是自身的氣質,可能是先天的稟賦,必須根據類型來推斷,按照三度來調整。如果不是深入研究,明瞭道理的人,誰能理解這些呢。
3. 三因論
夫人稟天地陰陽而生者,蓋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臟五腑而下應之。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竅、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
若將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病診既成,須尋所自,故前哲示教,謂之病源。《經》不云乎,治之極於二者因得之,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經,以從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
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金匱》有言: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以此詳之,病源都盡。
如欲救療,就中尋其類例,別其三因,或內外兼併,淫情交錯;推其深淺,斷其所因為病源,然後配合諸證,隨因施治,藥石針艾,無施不可。
白話文:
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承繼了天地間的陰陽之氣。天空中有六種氣象,人類透過三陰三陽的調和與之相應;大地有五行元素,人類則藉由五臟五腑來回應這些自然規律。因此,我們有了皮膚、肌肉、筋骨、精髓、血液、脈絡、四肢、九竅、毛髮、齒牙、脣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身體。在體外,氣血在循環,流動在經絡之中,可能會受到六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受損;在體內,精神、魂魄、意志、思想,也可能會被七種情緒所傷害。六種外界因素指的是寒冷、酷熱、乾燥、濕潤、風、過熱;七種情緒指的是喜悅、憤怒、憂鬱、思考、悲傷、恐懼、驚嚇。
如果我們能妥善照顧自己,生活平靜安逸,但若是不顧生理規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一旦生病,我們必須找出病因,所以古人把這種教導稱為病因理論。《黃帝內經》曾說,治療疾病最關鍵的就是找出病因,關門閉窗,專心對待病人,頻繁地詢問他們的病情,以瞭解他們的想法。這就是為了理解導致疾病的根源。
然而,六種外界因素是自然界常見的氣候,如果暴露其中,它們首先會從經絡進入,然後與臟腑產生內部反應,成為外在的病因;七種情緒是人的正常心理狀態,一旦激動,首先會從臟腑開始鬱結,然後表現為身體的異常,成為內在的病因;除此之外,飲食過量或不足,大聲喊叫傷及元氣,耗盡精力,筋骨疲勞,陰陽失調,甚至野獸、毒蟲、刀傷、骨折、疫病、壓力、溺水等,這些違反常規的情況,被稱為非內非外的病因。《金匱要略》有言:無論多少疾病,都不超出三個範疇,由此可知,所有的病因都被囊括其中。
想要進行治療,我們需要根據病情的類型和原因,區分這三大病因,有時病因可能是內外兼有,或各種情況交織在一起;判斷病因的深度,確定病因的本質,然後根據這些病因進行治療,藥物、針灸、艾灸,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