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 卷之十一
2. 脹滿敘論
《內經》有鼓脹,《太素》作谷脹,治法雖詳,而不論其所因。原其脹滿之端,皆胃與大腸二陽明為二太陰之表,大抵陰為之主,陽與之正,或臟氣不平,勝克乘克,相感相因,致陰陽失序,遂有此證。假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或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
憂思聚結,本臟氣鬱,或實或虛,推其感涉,表裡明之,皆內所因;或冒寒暑風濕,隨其經絡,傳至陽明,致脹滿者,屬外所因;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作痞塊,膨脹滿悶,屬不內外因。當知脹滿,該涉三因,須以人迎氣口分其內外,脈息虛實審其溫利,詳而調之,無失機要;不爾,則為腹心痼疾,坐受困踣,不可不謹。
白話文:
【關於脹滿的討論】
在《內經》中有提到一種疾病稱為鼓脹,在《太素》中被稱為谷脹。雖然古籍中有詳細的治療方法,但並未深入探討病因。追根究柢,脹滿的起始原因,主要和胃部及大腸這兩個屬於陽明經的部位有關,它們是太陰經的表層,通常來說,陰性力量掌控全局,陽性力量則負責維持平衡。一旦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陰陽失衡,或一臟剋制另一臟過度,相互影響,就會導致陰陽失調,從而出現脹滿的症狀。
例如,生氣會傷害肝臟,肝臟又剋制脾臟,一旦脾氣失調,就會導致胃部脹滿,這種情況稱為「勝克」;或者生氣影響到肺臟,肺氣無法正常運行,就會造成大腸脹滿,這種情況稱為「乘克」。
長期的憂慮和思緒纏繞,也會導致臟腑氣血鬱滯,這種內在因素可能讓身體處於實證或虛證的狀態。再如,遭受寒冷、酷熱、風濕等外界環境影響,這些外邪會沿著經絡傳到陽明經,引發脹滿的症狀,這是外在因素所致。飲食過量,食用生冷、甜膩的食物,導致食物積聚不消,形成痞塊,引起脹滿悶痛,這種情況屬於既非內在也非外在的病因。
應當瞭解,脹滿的病源涵蓋內、外及非內非外三大類,需通過人迎(頸部的動脈)和氣口(手腕的脈搏)來判斷病因是內在還是外在,再通過脈象的虛實來辨別溫和利尿的適宜程度,詳細調整治療方案,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否則,可能會導致腹部和心臟長期患病,讓人不堪其擾,因此必須小心對待。
3. 脹滿證治
論云:五積久而必心腹脹滿。且五積以五臟氣不平,肝為肥氣,心為伏梁,肺為息奔,脾為痞氣,腎為奔豚。皆聚結痞塊,隨所生所成之日,分推而究之,皆喜怒憂思,乘克勝克,相因相感。如斯等類,從五積法治之可也。但內所因,不待成積,即為脹滿,亦當隨其臟氣而平治之。所謂虛實補瀉,太過不及,以經調治。
白話文:
在討論中提到,長期的五種積聚病症必然會導致心腹部位的脹滿。這五種積聚是因為五臟的氣運不順所導致,具體來說,肝臟問題會形成肥氣,心臟問題會形成伏梁,肺部問題會形成息奔,脾臟問題會形成痞氣,腎臟問題會形成奔豚。這些病症都會形成結塊,根據病發的日期,可以分別推究其原因,大都和情緒如喜怒憂思,以及身體內部的剋制與被剋制關係有關,相互影響產生。對於這樣的病症,都可以用治療五積的方法來處理。但是,如果內部因素已經導致脹滿,而不一定形成了積聚,也應該按照臟器的氣運狀況來平衡治療。所說的虛實補瀉,就是過度或不足的情況,都需要根據經典的醫學理論來進行調理治療。
4. 大半夏湯
治肝氣不平,勝克於脾,脾郁不行,結聚涎沫,閉於臟氣,腑氣不舒,胃則脹滿,其脈弦遲。故知中虛胃冷脹滿,可服此下氣進食。
半夏(洗七次湯去滑),桂心(各五兩),附子(炮去皮臍),人參,甘草(炙),厚朴(薑製炒)當歸,茯苓,枳實(麩炒去瓤,各三兩),川椒(炒出汗,去合口者,八百粒)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大半夏湯]適用於治療肝氣不調,導致對脾臟產生過度的影響,使脾氣鬱悶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體內積聚唾沫,堵塞臟器功能,腑氣無法舒暢,胃部因而產生脹滿感,脈象呈現弦遲。由此可知,這是因為中焦虛弱、胃寒而產生脹滿,可以服用此方以降氣、促進食慾。
藥方成分包括:半夏(需清洗七次以去除滑膩感)、桂心(各五兩)、附子(炮製去皮和蒂部)、人參、甘草(炙)、厚朴(薑汁處理後炒製)、當歸、茯苓、枳實(麩炒去瓤,各三兩)、川椒(炒至出汗,去掉未開口的,約八百粒)。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五片薑,三枚棗,煮至剩下七分,濾去殘渣,在飯前服用。
這就是大半夏湯的詳細說明與使用方法。
5. 《千金》溫胃湯
治憂思聚結,脾肺氣凝,陽不能正,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沖咳,食不得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炮去皮臍),當歸,厚朴(去皮生用),人參,橘皮,白芍藥,甘草(炙,各一兩),乾薑(一兩一分),川椒(炒出汗,去合口者,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千金》溫胃湯]
用於治療因過度憂慮導致的情緒壓抑,脾胃和肺部氣血不順,身體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大腸和胃的氣血失調,造成腹部脹滿、胸悶咳嗽,食物難以下嚥,脈象虛弱且緊澀的症狀。
所需藥材包括: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及中心部位)、當歸、去掉皮的厚朴(生用)、人參、橘皮、白芍藥、炙甘草(以上藥材各一兩),乾薑(一兩一分),炒至出汗的川椒(去掉未開花的部分,用量為三分)。
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粉,加入兩盃水煎煮至剩下約七分水量,濾掉殘渣,在飯前服用。
6. 附子粳米湯
治憂怒相乘,神志不守,思慮兼併,擾亂臟氣,不主傳導,使諸陽不舒,反順為逆,中寒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不食。
附子(一個,生去皮臍,虛人略炮),半夏(湯洗七次),粳米(各三錢半字),甘草(炙,一錢一字),乾薑(一分,《千金方》如此)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棗三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情緒波動,如過度憂慮或憤怒,導致精神無法集中,思緒混亂,進而影響內臟機能,消化系統運作失調,使得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抑制,轉為反常狀態,出現腹部受寒、脹氣,腸道劇烈疼痛,胸口及側腹有飽脹感,甚至引起嘔吐,食慾全無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烏頭(即附子,取一個,去掉外皮和頂部,體弱者可稍作烘烤處理)、半夏(先用熱水清洗七遍)、粳米(各需三錢半)、炙甘草(需一錢)、乾薑(用量依《千金方》)。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狀。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粉,加入兩杯水,再放三個棗子一起煎煮,待水剩下七分時,將藥渣濾掉,最好在飯前服用。
7. 七物厚朴湯
治腹滿發熱,以陽並陰,則陽實而陰虛,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致脹滿者,為熱脹。
厚朴(薑製炒,一兩),甘草(炙),大黃(蒸,各三錢三字),枳實(麩炒去瓤,半兩),桂心(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三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嘔者,加半夏一分;利者,去大黃;寒多,加生薑十片煎。
白話文:
【七物厚朴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且伴隨發熱的症狀。當身體的陽氣與陰氣失調,會導致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的情況,陽氣過盛會產生體表的熱感,而陰氣不足則會在體內產生熱度,脈搏會顯現出浮而數的特徵,浮表示虛弱,數則代表有熱。由於陰虛無法正常運作,進食情況並未改變,但腹部卻出現脹滿,這種情況被稱為熱脹。
藥方成分如下:厚朴(薑炒製,約30克),甘草(炙製),大黃(蒸製,各約10克),枳實(麩炒去瓤,約15克),桂心(約3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16克,用水約150毫升,加入薑七片,棗三個,煮至剩下約105毫升,濾掉殘渣,在飯前服用。若伴有嘔吐,可額外加入半夏約3克;若伴有腹瀉,應去除大黃;若感到寒冷,可額外加入生薑十片一起煎煮。
8. 麝香綿灰散
治腹虛脹滿,朝緩暮急,服諸藥不瘥,惡風,不能宣泄,彭彭鼓脹。
寒蠶綿(燒灰,半兩),麝香(半錢,別研)
上研細令勻。每服一大錢匕,濃煎薄荷湯調下;酒服尤佳,不以時。一法有乾漆炒大煙出,量虛實用之,虛則不可用。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麝香綿灰散」,主要用於治療腹部虛弱、脹滿,症狀在早晨較輕而傍晚加重的情況。若其他藥物療效不佳,且患者畏風,排泄功能受阻,腹部膨脹如鼓,此藥方或可一試。
所需藥材為:經過火燒成灰的寒蠶綿半兩,與麝香半錢。麝香需單獨研磨。
將上述藥材細細研磨,混合均勻。每次服用時,取一大錢匕的藥粉,用濃烈的薄荷湯調和後服用;若以酒送服效果更佳,且不限定服用時間。
另有一種配方加入了乾漆,需先炒至大量煙霧冒出,再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用量,若是身體虛弱者不宜使用。
9. 溫中湯
治虛人老人飲啖生冷,多致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或刺痛泄利,氣痞滯悶。
厚朴(去皮,細銼),甘草(銼細),生薑(洗切),青州棗(切,各等分)
上二件,搗令得所,方入生薑,又杵令勻,取出,同棗焙,令浥浥微燥,卻入鍋內,慢火炒至紫色,又焙乾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擦生薑少許,沸湯點,空腹服,以知為度。氣味殊美,兼能愈疾,又易修合。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體質虛弱者或老年人因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導致腹部脹氣,胸口有飽脹感,影響進食,或是有刺痛、腹瀉,以及氣滯悶痛的情況。
藥材包含:厚朴(去除外皮,細細切片),甘草(切細),生薑(洗淨切片),青州棗(切片),以上藥材份量均等。
首先將厚朴和甘草兩種藥材研磨混合,然後再加入生薑,再次研磨直至均勻,取出後與棗一起烘烤,使其微濕略帶乾燥,再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紫色,最後再烘乾,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一大錢的藥粉,可搭配少量生薑,用熱水沖泡,空腹服用,以感覺適宜為度。此藥不僅味道佳,又能治病,且製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