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8)
卷之十 (8)
1. 忍冬丸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朵皆可用,一名老翁須,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銀花,以洗淨用之)
白話文:
忍冬草(不論用量多少,根莖花朵都可以用,別名老翁須、蜜啜花、金銀花。清洗乾淨後使用。)
上以米麴酒於瓶內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為末,即以所浸酒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不以時。此藥不特治癰,亦能止渴,並五痔諸漏。
白話文:
把米酒倒入瓶中浸泡,用小火烘焙一整夜。取出後曬乾,加入少許甘草末,再用米酒製成糊丸,丸子大小約梧桐子。每次服用 50 到 100 粒,可以隨意搭配酒或水服用,不拘泥於時間。這帖藥不僅能治療癰瘡,還能止渴,以及各種痔瘡和漏症。
2. 麥門冬煎
治諸渴。
麥門冬(去心),人參,黃耆(各二兩),白茯苓,山茱萸,山藥,桂心(各一兩半),黑豆(三合,煮去皮別研)
白話文:
麥門冬(去核),人參,黃耆(各 90 克),白茯苓,山茱萸,山藥,桂心(各 67.5 克),黑豆(180 克,煮熟去皮後研磨)
上為末,地黃自然汁二碗、牛乳二盞熬為膏,丸如梧子。大麥煮飲下五十丸。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兩碗地黃的天然汁液和兩盞牛奶熬煮成膏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用煮熟的大麥湯沖服,一次服用五十丸。
3. 竹龍散
治消渴。
五靈脂(半兩),黑豆(半兩,生去皮)
上為末。煎冬瓜子湯,調下二錢。
白話文:
治療口渴病。
五靈脂(半兩),黑豆(半兩,生的去掉皮)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冬瓜子湯調服兩錢。
4. 澄源丹
治三消渴疾神妙。
牡蠣粉,苦參,蜜陀僧,知母,水銀(以白蠟半分結砂,五味各一兩),栝蔞根(一兩半),黃丹(一兩,與水銀砂同研)
白話文:
- 牡蠣粉
- 苦參
- 蜜陀僧
- 知母
- 水銀(與白蠟半兩結砂,各味一兩)
- 栝蔞根(一兩半)
- 黃丹(一兩,與水銀砂共研)
上為末,男子用雌豬肚一個,女人用雄豬肚一個,入藥在內,以線縫定,用繩縛在新磚上;別用生栝蔞根半斤,切碎同煮,早辰至午時,取藥出,不用栝蔞根,只爛研豬肚和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食前米湯下,日三服,十日可去病根。
白話文:
把藥材研成細末,男性用雌豬胃一個,女性用雄豬胃一個,把藥材放入豬胃中,用線縫合,再用繩子綁在新磚上;另外取鮮瓜根半斤,切碎後一起煮,從早上到中午,取出藥材,瓜根不要,只把豬胃和藥材搗爛成丸,大小約像梧桐子。每次服用 30 粒,飯前用米湯送服,一天三次,十天可治癒根源。
5. 料簡
或云:渴無外所因,且傷寒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及陽毒傷寒,倍重燥盛而渴甚者,有中暑伏熱累取不瘥而渴者,有瘴毒氣染寒熱而渴者,得非外因?治法如《傷寒論》中,不復繁引。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最妙。又有婦人產蓐去血過多而渴者,名曰血渴,非三消類,不可不審。
白話文:
也有人說:口渴不是外因造成的。且傷寒脈浮而口渴,屬太陽病;有汗而口渴,屬陽明病;腹瀉而口渴,屬少陰病。還有陽毒傷寒,病情加重,燥熱更盛而口渴非常厲害;或者中暑伏熱,反覆發作而不見痊癒而口渴;以及瘴毒之氣感染,寒熱交作而口渴,這難道不是外因造成的嗎?治療方法請參閱《傷寒論》,這裡不再繁引。用酒煮黃連丸治療中暑熱渴,效果最佳。此外,還有婦女分娩失血過多而口渴的,稱為血渴,這不是三消之類,不可以不加辨別。
6. 五疸敘論
古方敘五種黃病者,即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是也,觀《別錄》,則不止於斯。然疸與黃,其實一病,古今立名異耳。黃汗者,以胃為脾表,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黃疸者,此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致,以與諸疸不同,故用黃字目之。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有五種黃疸: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和勞疸。但參閱《別錄》,發現不僅止於這些。不過,黃疸和黃汗本質上是同一種疾病,只是古今叫法不同而已。
黃汗的成因是胃部是脾臟的表層,屬於陽明經。陽明經積熱,容易自發地出汗,汗液進入水中,熱氣便會鬱結,導致汗液發黃。
黃疸是由於暴熱,用冷水洗澡,熱氣滯留在胃中所導致的,與其他黃疸不同,所以用「黃」字來指稱它。
又云:因食生黃瓜,氣上熏所致。人或疑其不然,古賢豈妄詮也,必有之矣。谷疸者,由夫肌發熱,大食傷胃氣,沖郁所致。酒疸者,以酒能發百脈熱,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竟入水,水流濕入於脾,因腎氣虛,勝以所勝克入,致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證,世謂脾腎病者,即此證也,其間兼渴與腹脹者,並難治。發於陰,必嘔;發於陽,則振寒,面微熱。
白話文:
還有人說:是因為吃了黃瓜,氣往上衝才會導致發黃。有人懷疑不對,古人難道會胡亂解釋嗎?一定是有原因的。穀疸是肌膚發熱,大量飲食損傷胃氣,氣血鬱結造成的。酒疸是由於酒能使全身發熱,大醉後遇風或碰水導致的。女勞疸是由於房事過多,激動體內大熱,房事後又碰水,水濕進入脾臟,加上腎氣虛弱,被濕熱之氣剋制而上行,所以出現額頭發黑、皮膚發黃的症狀。世人都說這是脾腎疾病,指的就是這個證候。如果兼有口渴和腹脹,都比較難治。如果是陰盛發病,一定會嘔吐;如果是陽盛發病,則會發抖,臉上微熱。
雖本於胃氣鬱發,土色上行,然發於脾,則為肉疸;發於腎,則為黑疸。若論所因,外則風寒暑濕,內則喜怒憂驚,酒食房勞,三因悉備,世醫獨麗於《傷寒論》中,不亦濫矣。學者宜識之。
白話文:
雖然都與胃氣鬱結上行、黃色物質上浮有關,但如果源於脾臟,就會形成肉疸;如果源於腎臟,就會形成黑疸。如果討論原因,外因有風寒暑濕,內因有喜怒憂驚和飲食勞倦,三種原因都可能導致黃疸。世上的醫生卻只重視《傷寒論》的內容,豈不是太狹窄了。學醫的人應該瞭解這一點。
7. 黃汗證治
病者身體腫,發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色正黃,如櫱汁,名曰黃汗。
白話文:
病人身體浮腫,發熱但不口渴,症狀像是風水病,出汗很多,汗液沾溼衣物,汗的顏色呈現正黃色,如同柏樹汁液的顏色,這種情況被稱爲黃汗。
8. 桂枝加黃耆五兩湯
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瞤,胸中痛,腰以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劇者不能食,煩躁,小便不利。
白話文:
治療黃汗、身體腫脹出汗的疾病。出汗時會感覺較輕,但時間一久,身體會麻痺,胸中有疼痛感,腰以下不出汗,腰部到大腿之間的皮膚鬆弛疼痛,好像皮膚底下有什麼東西;病情嚴重者無法進食、煩躁不安、小便不順。
桂枝(去皮),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耆(五兩)
白話文:
桂枝(去除外皮),芍藥(各300克),甘草(200克,炒製),黃耆(500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未汗又服。
白話文:
此方劑以上品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半杯水煎煮,加入五片生薑和三顆紅棗,煎煮至剩七分之二,過濾掉渣滓,趁溫熱服用。隨後喝碗熱粥幫助藥效發揮,蓋被子發汗,出汗後即可停止服用。如果尚未出汗,可繼續服用。
9. 黃耆苦酒湯
治身體洪腫,發熱自汗,汗如櫱汁,其脈沉。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白話文:
治療身體浮腫,發熱並且自行出汗,汗液像米酒糟水一樣,脈象沉。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苦酒三合,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自愈。
白話文:
上方的劑型是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入苦酒三合,水一盞半,煎煮到剩七分之一,過濾掉渣滓,不限時間服用。剛開始服用時,會感到心煩,這是因為苦酒的緣故;等到服用六七天後,心煩的症狀會逐漸好轉。
10. 黃疸證治
病者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櫱汁,名曰黃疸。
白話文:
病人出現黃疸症狀,身體、面部、眼睛全部呈現黃色,如同金子的顏色,小便像濃稠的煮過的大米汁液,這種情況被稱爲黃疸。
11. 麻黃醇酒
治傷寒瘀血不解,郁發於表,發為黃疸,其脈浮緊者,以汗解之。
麻黃(三兩,去節)
上一味,以醇酒五升,煮取二升,每服一盞,溫服,汗出愈。秋冬用酒煮,春夏用水煮。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的瘀血無法消散,鬱結在體表,引發黃疸,如果脈象浮緊,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
麻黃(三兩,要去掉節部)
將這一味藥材用五升的純酒煎煮,煎至剩二升,每次服用一盞,溫熱時服用,出汗後病情會好轉。秋冬季節使用酒來煎煮,春夏季節則用水來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