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7)

1. 遠志丸

治心腎虛,煩渴引飲,胸間短氣,小便自利,白濁泄遺。

人參,白茯苓,川薑(炮,各半兩),牡蠣(煅取粉),遠志(去心,薑汁製炒,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川薑(乾薑,泡製後各半兩) 牡蠣(煅燒後磨成粉) 遠志(去除種仁,用薑汁泡製後炒製,各一兩)

上為末,用蓯蓉一兩,酒熬成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糯米湯下。

白話文:

將中藥磨成細末,使用一兩的蓯蓉,用酒熬煮成膏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用糯米湯送服。

2. 六神湯

治三消渴疾。

蓮房,乾葛,枇杷葉(去毛),甘草(炙),栝蔞根,黃耆(各等分)

白話文:

蓮子殼、乾葛根、枇杷葉(去掉毛)、炙甘草、栝樓根、黃耆(分量相等)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白話文:

這種藥方是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水煎煮,煎到只剩十分之七,濾掉藥渣後溫服。如果小便不利,可以加茯苓。

3. 子童桑白皮湯

治三消渴病,或飲多利少,或不飲自利,肌膚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補虛止渴利。

童根桑白皮(即未多成者,去粗皮日乾,不焙),茯苓人參麥門冬(去心),乾葛,乾山藥,桂心(各一兩),甘草(半兩,生用)

白話文:

童根桑白皮(指樹齡較小的桑樹根皮,去除粗糙的外皮,曬乾,不要烘焙):1兩 茯苓:1兩 人參:1兩 麥門冬(去除芯):1兩 乾葛:1兩 乾山藥:1兩 桂心(桂樹的內皮):1兩 甘草(生用):半兩

4. 玄菟丹

治三消渴利神藥,常服禁精,止白濁,延年。

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乾,別取末,十兩),白茯苓,干蓮肉(各三兩),五味子(酒浸,別為末秤,七兩)

白話文:

菟絲子(泡酒軟化,趁濕研磨後烘乾,再另外磨成粉,10兩),白茯苓,乾蓮子肉(各3兩),五味子(泡酒,另外磨成粉秤,7兩)

上為末,別碾乾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最初研製成粉末,再研磨六兩乾山藥成粉末。將浸泡過的藥酒剩餘藥材加入酒中煮成糊狀,將粉末與藥糊混合均勻。然後搗杵數千次,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米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

5. 梅花湯

治三消渴利神。

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細,等分)

白話文:

將糯米爆成米花 將桑樹根的白色樹皮(較厚的切細),與爆米花等分

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

6. 豬脊湯

治三消渴疾。

大棗(四十九枚,去皮核),新蓮肉(四十九粒,去心),西木香(一錢半),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大棗:49 枚,去皮去核 新鮮蓮子:49 粒,去心 西木香:1.5 錢 炙甘草:2 兩

上用雄豬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藥,用水五碗,於銀石器煮,去肉骨,濾滓,取汁一碗,空服任意呷服。忌生冷鹽藏等物。以滓減去甘草一半,焙乾為末,米湯調服,不以時。

白話文:

將一尺二寸的雄豬脊骨與藥材一起煎煮,加入五碗水,用銀器或石器煮。取出肉和骨頭,濾掉渣滓,取汁一碗,空腹任意服用。忌食生冷、鹹藏等食物。將渣滓中的甘草減半,烘乾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不限時間。

7. 八味丸

治消渴小便多,以飲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之。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心,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熟地黃(八兩)

白話文: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 180 克) 桂心、附子(炮製去皮去臍,各 60 克) 山茱萸、山藥(各 240 克) 熟地黃(480 克)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

8. 文蛤散

治渴欲飲水不止。

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其性,識者當自知之)

白話文:

文蛤(又稱五倍子),具有極佳的生津作用。《本草經》中關於海蛤的記載嚴重失真,有識之士應自行判別。

上一味為末。以水飲任調方寸匕,不以時。

9. 烏梅木瓜湯

治酒食過度,中焦蘊熱,煩渴枯燥,小便並多,遂成消中。兼治瘴渴。所謂瘴渴者,北人往南方瘴地,多有此疾。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飲食過度而導致中焦(脾胃)熱盛,出現煩躁口渴、身體乾燥、小便頻繁等症狀,久而久之會發展成消渴症(糖尿病)。

同時也用於治療瘴氣導致的口渴。這種瘴氣導致的口渴,多見於北方人前往南方瘴氣地區後發生的疾病。

木瓜干,烏梅(打破不去仁),麥糵(炒),甘草草果(去皮,各半兩)

白話文:

  • 木瓜乾
  • 烏梅(打破,保留果核)
  • 炒麥麩
  • 甘草
  • 草果(去皮,各120克)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候。

10. 羊乳丸

治嶺南山瘴風熱毒氣入腎中,變寒熱腳弱,虛滿而渴。

黃連(不拘多少,為末),生栝蔞根(汁),生地黃(取汁),羊乳(五羊乳、牛乳、人乳亦得)

白話文:

黃連(用量不限,研成細末) 生栝蔞根(榨取汁液) 生地黃(取其汁液) 羊乳(也可以用五羊乳、牛乳或人乳)

上以三汁搜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米飲下三五十丸。一法,濃煮小麥粥飲下。

白話文:

把上面的三種藥汁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四十顆。另一種方法是,熬濃小麥粥,送服藥丸。

渴疾,有人依山谷方,單用菟絲子酒浸透,直爾抄服甚效。亦有將黃耆六兩、甘草一兩,作六一湯服之尤效。又渴人病愈,須預防發癰疽,宜服忍冬丸

白話文:

口渴的疾病

有些人根據《山谷方》的記載,單獨使用菟絲子浸透酒中,直接服用,效果非常好。也有人用黃耆六兩、甘草一兩,煎煮成六一湯服用,效果更顯著。此外,口渴的病人病癒後,需要預防癰疽的發生,可以服用忍冬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