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5)

1. 消渴敘論

夫消渴,皆由精血走耗,津液枯乏,引飲既多,小便必利,寢衰微,肌肉脫剝,指脈不榮,精髓內竭,推其所因,涉內外與不內外。古方不原病本,但出禁忌,似屬不內外因;藥中乃用麻黃遠志,得非內外兼併?況心虛煩悶,最能發渴,風寒暑濕,病冷作熱,入於腎經,引水自救,皆明文也。不知其因,施治錯謬,醫之大患,不可不知。

白話文:

消渴症是精血耗損、體液枯竭所致。喝水很多,小便必多,體力衰弱,肌肉消瘦,手指脈絡不充盈,體質內虛。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內外因交雜,也可能是單一的內因或外因。

古代的藥方沒有針對病因,只列出禁忌事項,似乎是認為不屬於內外因。但藥方中使用麻黃、遠志,是否表示內外因同時致病?此外,心虛煩悶會加重口渴,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導致腎經虛寒,腎虛的人會本能地喝水來維持體液平衡。這些都是明確的道理。

如果不瞭解病因,治療就會錯誤,這是醫生的大忌,不可不知。

2. 三消脈證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蔓,渴而引飲。《經》云:脈軟散者,當病消渴。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成,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寒中、熱中、強中。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溲,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三消病至強中,不亦危矣。

白話文:

口渴的病症有三種:消渴、消中、消腎。

消渴屬於心臟虛弱,所以會心煩,導致心火蔓延,感到口渴而想喝水。《醫經》說:脈搏軟弱且散亂,容易患上消渴。所有脈搏軟弱散亂的症狀,都是因為氣血不足。

消中屬於脾胃虛弱,積熱形成,就會變成消中。消中又分為三種:寒中、熱中、強中。寒中是陰氣勝過陽氣,鬱結在一起,久了就會變成熱中。《醫經》說:脈搏洪大,代表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就會變成熱中;經常進食卻小便頻繁,是消中的症狀;陰邪旺盛,精液不能正常排泄,就會變成強中。三種消渴症狀發展到強中的地步,病情非常危急。

消腎屬腎,盛壯之時,不自謹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年長腎衰,多服丹石,真氣既喪,石氣孤立,唇口乾焦,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云:腎實則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消腎,亦曰內消。

3. 真珠丸

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積愁煩,酣飲過多,皆致煩渴,口乾舌燥,引飲無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法,一兩一分),川連(去毛,一法,一兩),苦參(一法,一兩),玄參(一法無),鐵胤粉(各一分,研),牡蠣(煅,一兩一分),硃砂(別研,二兩),麥門冬(去心),天花粉(各半兩),金箔銀箔(二百片,一法白扁豆煮去皮一兩)。

白話文:

原料:

  • 知母:1兩1錢(另法:1兩)
  • 川連:1兩(去毛,另法:1兩)
  • 苦參:1兩(另法:1兩)
  • 玄參:沒有
  • 鐵粉:1分(研磨)
  • 牡蠣:1兩1錢(煅燒)
  • 硃砂:2兩(另研磨)
  • 麥門冬:半兩(去芯)
  • 天花粉:半兩
  • 金箔:200片
  • 銀箔:200片(另法:白扁豆煮去皮1兩)

上為末,煉蜜入生栝蔞根汁少許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銀箔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蔞根汁下一服,次用麥門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炙爆酒色,次投蓯蓉丸補。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少許生冬瓜根汁,將之揉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並用金箔或銀箔包裹住。

每次服用 20-30 顆丸子,先用冬瓜根汁送服,然後用麥門冬煮的熱水送服。當病情好轉後,每天服用兩次。

服用時忌諱吃燒烤、油炸、飲酒和進行性行為。病情好轉後,可以服用蓯蓉丸來補身。

4. 蓯蓉丸

蓯蓉(酒浸),磁石(煅碎),熟地黃山茱萸,桂心,山藥(炒),牛膝(酒浸),茯苓黃耆(鹽湯浸),澤瀉鹿茸(去毛切,醋炙),遠志(去心炒),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萆薢破故紙(炒),巴戟(酒浸),龍骨,菟絲子(酒浸),杜仲(去皮銼,薑汁製,炒絲斷,各半兩)附子(炮去臍,一個重六錢)

白話文:

  • 蓯蓉(用酒浸泡)
  • 磁石(煅燒成末)
  • 熟地黃
  • 山茱萸
  • 桂心
  • 山藥(炒熟)
  • 牛膝(用酒浸泡)
  • 茯苓
  • 黃耆(用鹽湯浸泡)
  • 澤瀉
  • 鹿茸(去除毛髮並切片,用醋炙)
  • 遠志(去除種子並炒)
  • 石斛
  • 覆盆子
  • 五味子
  • 萆薢破故紙(炒)
  • 巴戟(用酒浸泡)
  • 龍骨
  • 菟絲子(用酒浸泡)
  • 杜仲(去皮並切成絲,用薑汁製成,炒至斷絲,各半兩)
  • 附子(炮製後去除臍,重量為六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飲下。

5. 姜粉散

治消中。多因外傷癉熱,內積憂思,喜啖鹹食及面,致脾胃乾燥,飲食倍常,不為肌膚,大便反堅,小便無度。

生薑(研汁控粉),輕粉

上搜勻。每服二錢匕,長流水調下,齒浮是效,次投豬肚丸補。

6. 附子豬肚丸

附子(炮去皮臍),檳榔(不焙,各一兩),鱉甲(醋煮,各兩半),當歸知母木香(炮),川楝(銼炒),秦艽(去苗土),大黃(酒蒸),龍膽草白芍藥,破故紙(酒浸炒),枳殼(麩炒去瓤,各半兩)

白話文:

附子(颳去表皮和臍),檳榔(不烤),各一兩

鱉甲(用醋煮),各兩半

當歸,知母,木香(炮製),川楝(炒成碎末),秦艽(去苗和泥土),大黃(用酒蒸),龍膽草,白芍藥,破故紙(用酒浸泡後炒),枳殼(用麩皮炒,去除瓤),各半兩

上為末,分作三分,將二分入豬肚內,縫定,令蜜酒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入砂缽內,熬干爛,研細,入一分末,同搜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下。

白話文:

將上文藥材磨成粉末,分成三份。將其中兩份放入豬肚中,縫合好。再將三升蜜酒、五升童子尿放入砂鍋中,熬煮至乾枯爛熟。將其中一份藥粉加入,一起研磨成細粉。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顆,用溫酒或米湯送服。

7. 烏金散

治熱中。多因外傷燥熱,內用意傷脾,飲啖肥膩,熱積胸中,致多食數溲,小便過於所飲;亦有不渴而飲食自消為小便者。

白話文:

治療發熱症狀。發熱症狀多因外在的燥熱所致,體內思慮過度傷及脾臟,飲食過於肥膩,導致體內產生熱氣,熱氣積聚在胸膛,因此經常覺得口渴,小便次數頻繁,排尿量比喝水量多。還有一種情況是不覺得口渴,但吃下的食物和水都化為小便排出體外。

黃丹(炒),細墨(燒,各一兩)

上研勻。每服三錢,食後先用水一兩碗嗽口,待心中熱,索水,便以冷水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