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5)

1. 消渴敘論

夫消渴,皆由精血走耗,津液枯乏,引飲既多,小便必利,寢衰微,肌肉脫剝,指脈不榮,精髓內竭,推其所因,涉內外與不內外。古方不原病本,但出禁忌,似屬不內外因;藥中乃用麻黃、遠志,得非內外兼併?況心虛煩悶,最能發渴,風寒暑濕,病冷作熱,入於腎經,引水自救,皆明文也。不知其因,施治錯謬,醫之大患,不可不知。

白話文:

關於「消渴」的討論,這病症都是因為身體的精血大量消耗,導致體內的津液乾涸缺乏。患者會喝很多水,但小便的頻率也會相對增加。他們的體力漸漸衰弱,肌肉逐漸消瘦,手指和脈搏的血色也不好,體內的精髓正在流失。若要追根究柢,可能與內外因素或非內外因素有關。

古代的治療方法並未深入探討病因,只列出了許多飲食和生活上的禁忌,似乎認為是因為非內外因素所導致。但在藥方中卻使用了麻黃和遠志等藥材,這又似乎是內外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此外,心理壓力大或情緒煩躁,極易引發口渴,而風、寒、暑、濕等天氣變化,讓身體感覺寒冷或燥熱,這些都能進入腎臟,導致身體需要更多的水分來調節,這些在古籍上都有明確的記載。

如果無法理解這些原因,治療的方向就會有誤,這是醫學上的一大問題,必須要清楚認識。

2. 三消脈證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蔓,渴而引飲。《經》云:脈軟散者,當病消渴。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成,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寒中、熱中、強中。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溲,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三消病至強中,不亦危矣。

消腎屬腎,盛壯之時,不自謹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年長腎衰,多服丹石,真氣既喪,石氣孤立,唇口乾焦,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云:腎實則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消腎,亦曰內消。

白話文:

渴病有三種,分別是消渴、消中和消腎。消渴病與心臟有關,會讓人感到煩躁,心火蔓延,因此非常口渴且頻繁喝水。古書上說,脈象呈現軟散的人,可能會得消渴病。脈象軟散的情況下,通常表示氣過剩而血不足。

消中病與脾臟相關,是由於癉熱造成的。消中病也有三種,分別是寒中、熱中和強中。寒中病是因陰氣過剩壓抑了陽氣,時間久了就會轉變為熱中病。古書上提到,脈象洪大,代表陰氣不足,陽氣過剩,就是熱中病;吃得很多但頻尿,這是消中病;若性慾旺盛,但未與人發生關係,精液自行流失,這就是強中病。當三消病發展到強中的階段,情況就十分危險了。

消腎病與腎臟有關,在身體強壯時,如果不知節制,過度放縱性慾,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衰退,又大量服用補藥,導致真氣耗盡,只剩下藥物的力量,嘴脣和口腔會變得乾燥,精液也會自行流失,即使不喝水,也會頻尿。古書上說,腎臟功能過盛,也會導致消腎病,這種病也稱為內消,特徵是不口渴,卻會頻尿。

3. 三消治法

4. 真珠丸

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積愁煩,酣飲過多,皆致煩渴,口乾舌燥,引飲無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法,一兩一分),川連(去毛,一法,一兩),苦參(一法,一兩),玄參(一法無),鐵胤粉(各一分,研),牡蠣(煅,一兩一分),硃砂(別研,二兩),麥門冬(去心),天花粉(各半兩),金箔,銀箔(二百片,一法白扁豆煮去皮一兩)。

上為末,煉蜜入生栝蔞根汁少許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銀箔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蔞根汁下一服,次用麥門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炙爆酒色,次投蓯蓉丸補。

白話文:

【真珠丸】

主治心神虛弱導致的煩躁鬱悶,或是因外在受到暑熱侵害,內部則是累積了過多的憂愁煩惱,加上過量飲酒,造成極度口渴,口乾舌燥,大量喝水卻仍無法解渴,小便頻繁或排尿不暢。

所需藥材有:知母(一種方法用量為一兩一分),黃連(去毛,另一種方法用量為一兩),苦參(另一種方法用量為一兩),玄參(某種方法中未提及),鐵粉(各一分,需研磨細碎),煅燒過的牡蠣(一兩一分),硃砂(需單獨研磨,用量為二兩),麥門冬(去心),天花粉(各自用量為半兩),金箔與銀箔(共二百片,另一種方法則使用白扁豆煮後去皮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蜜糖和少許生栝蔞根汁製成丸狀,大小約如梧桐子,並以金銀箔包覆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首劑應以栝蔞根汁送服,接下來則以溫熱的麥門冬水送服,待病情有所改善,每日可服用兩次。服用期間應避免烤炸食物、酒精及房事,後續可服用蓯蓉丸進行滋補。

5. 蓯蓉丸

蓯蓉(酒浸),磁石(煅碎),熟地黃,山茱萸,桂心,山藥(炒),牛膝(酒浸),茯苓,黃耆(鹽湯浸),澤瀉,鹿茸(去毛切,醋炙),遠志(去心炒),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萆薢破故紙(炒),巴戟(酒浸),龍骨,菟絲子(酒浸),杜仲(去皮銼,薑汁製,炒絲斷,各半兩)附子(炮去臍,一個重六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飲下。

白話文:

【蓯蓉丸】

成分包括:蓯蓉(需用酒浸泡)、磁石(需煅燒並搗碎)、熟地黃、山茱萸、桂心、山藥(需炒過)、牛膝(需用酒浸泡)、茯苓、黃耆(需用鹽水浸泡)、澤瀉、鹿茸(需去除毛並切成片,再用醋炒)、遠志(需去除中心部分並炒過)、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萆薢破故紙(需炒過)、巴戟(需用酒浸泡)、龍骨、菟絲子(需用酒浸泡)、杜仲(需去掉外皮,切成小塊,用薑汁製造,炒至絲斷)。另外還有附子(需炮製去臍,選用重六錢的一個)。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粒,最好在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6. 姜粉散

治消中。多因外傷癉熱,內積憂思,喜啖鹹食及面,致脾胃乾燥,飲食倍常,不為肌膚,大便反堅,小便無度。

生薑(研汁控粉),輕粉

上搜勻。每服二錢匕,長流水調下,齒浮是效,次投豬肚丸補。

白話文:

[姜粉散]

用於治療消耗性疾病(消中)。這種病多是由外部感受風熱,加上內部長期憂慮思考,以及喜歡吃鹹的食物和麵食導致的。這些因素使得脾胃變得乾燥,進而讓人食慾大增,但食物卻不能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反而造成大便硬結,小便頻繁無度。

所需藥材:新鮮薑(搗碎取汁後製成粉末)、輕粉

將上述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量約兩錢,用大量的清水送服,如果牙齦有浮腫的反應,表示藥效已顯現,接下來可以再服用豬肚丸來補身。

7. 附子豬肚丸

附子(炮去皮臍),檳榔(不焙,各一兩),鱉甲(醋煮,各兩半),當歸,知母,木香(炮),川楝(銼炒),秦艽(去苗土),大黃(酒蒸),龍膽草,白芍藥,破故紙(酒浸炒),枳殼(麩炒去瓤,各半兩)

上為末,分作三分,將二分入豬肚內,縫定,令蜜酒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入砂缽內,熬干爛,研細,入一分末,同搜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下。

白話文:

【附子豬肚丸】

以上藥材包括:炮製去皮和中心的附子,未經烘焙的檳榔,各一兩;用醋煮過的鱉甲,以及當歸,知母,炮製過的木香,切片炒過的川楝,去除根莖和土的秦艽,酒蒸過的大黃,龍膽草,白芍藥,酒浸炒過的破故紙,麩炒去瓤的枳殼,各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分成三份。取其中兩份放入豬肚中,縫合。然後加入三升的蜜酒,五升的男童尿液,一同在砂鍋中熬煮至完全熟爛,再研磨得更細,加入剩餘的一份藥粉,一起攪拌,揉成丸狀,大小如梧桐籽。

每次服用時,取五十粒丸藥,可用溫酒或米湯送服。

8. 烏金散

治熱中。多因外傷燥熱,內用意傷脾,飲啖肥膩,熱積胸中,致多食數溲,小便過於所飲;亦有不渴而飲食自消為小便者。

黃丹(炒),細墨(燒,各一兩)

上研勻。每服三錢,食後先用水一兩碗嗽口,待心中熱,索水,便以冷水調下。

白話文:

【烏金散】

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因體內燥熱過盛所致的病症。此類情況常由外部受熱及內部思慮過度傷害脾胃,加上飲食過於油膩,導致熱氣在胸腔聚集。病徵可能包含食慾大增卻頻尿,小便量超過飲水量;亦有些人不覺得口渴,但食物和飲料會迅速轉化為小便。

所需藥材:煅燒過的黃丹、細墨(分別煅燒,各取一兩)

製法: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均勻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取三錢的藥粉,在飯後先用一碗水漱口,等到感覺心臟部位發熱,想喝水時,即以冷水調服此藥。

這樣應該有助於改善您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