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4)

1.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白話文:

治療心膽虛怯,遇事容易受驚,或者做惡夢,或者出現幻覺,導致心驚膽戰,氣滯化涎,涎與氣相衝,演變成各種症狀,如氣短心悸疲乏,或自發多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寧。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橘皮(三兩,去白),甘草(炙,一兩),白茯苓(一兩半)

白話文:

  • 半夏(用水煮沸清洗七次)
  • 竹茹
  • 枳實(用麵粉炒熟,去掉內部果肉,每種取二兩)
  • 橘皮(取三兩,去除白色果瓤)
  • 甘草(炙烤過的,一兩)
  • 白茯苓(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上藥研成散劑。每次服用 4 錢,兌水 1.5 碗,加上 5 片薑片和 1 個紅棗,煮沸後將湯汁熬製至原來的七分之一,去除渣滓,在飯前半小時服用。

鎮心丹,大治驚悸。(方見狂證門)

小定志丸,治心驚膽懾。(方見健忘門)

2. 寒水石散

治因驚心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遂為大疾,忪悸損㦜,不自勝持。少小遇驚,尤宜服之,但中寒者不宜服。

白話文:

治療因驚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鬱結產生唾液,唾液凝結成飲,而造成嚴重的疾病,出現不安、驚悸,無法控制自己的動作。年幼時受驚,更適合服用這款藥,但身體受寒者不宜服用。

寒水石(煅),滑石(水飛,各一兩),甘草(生,一分)

白話文:

寒水石(煅燒),滑石(水飛,各一兩),甘草(生,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則新汲水下,怯寒則煎薑棗湯下。入龍腦少許尤佳,小兒量歲與之。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天氣熱的時候用冷水送服;怕冷的話用薑棗湯送服。如果加入少許龍腦效果更好,小孩子的用量按照年齡增減。

3. 自汗證治

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盜汗,或云浸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高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氣血,猶陰陽之水火,平則寧,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如水熱自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風暑涉外,喜怒驚恐涉內,房室虛勞涉不內外,理亦甚明。

白話文:

自汗的原因很多,包括傷風、中暑、喜怒驚恐、房事過度或身體虛弱等。無論清醒或昏迷,只要汗液持續不斷地滲出,都稱為自汗;而睡著後流汗,也稱為盜汗或浸汗。如果是因為飲食勞累、負重過遠、爬升高度或疾走而流汗,就不是自汗。人體的氣血就像陰陽水火,平衡則安康,偏頗則生病。陰虛時陽氣會過剩,所以容易發熱自汗,就像滾燙的水自己湧出;陽虛時陰氣會入侵,所以容易發寒自汗,就像水溢出自動流淌。

其間如癧節、腸癰、腳氣、產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無使混濫。如經脈別論所載,但原其汗所出處,初非自汗證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在疾病過程中,像癧節、腸癰、腳氣、產後等疾病,都會出現自發出汗的症狀,治療時必須找出引起這些疾病的病因,不能混淆處理。就像《經脈別論》中記載的那樣,只要瞭解汗液從哪裡流出,就不是自汗證,這一點要謹記。

4. 正元散

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並宜服之。常服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

白話文:

治療下焦元氣虛弱,出現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拉肚子、嘔吐、自發出汗、陽氣逐漸衰微、手腳冰冷,以及傷寒造成的陰證、霍亂導致抽筋、長期拉肚子和胃寒、少氣虛弱、所有虛寒症狀,都適合服用此藥。長期服用可以幫助陽氣生長、消除陰氣,補正元氣,溫暖脾胃,促進飲食。

人參,白茯苓白朮(各三兩),黃耆(一兩半),甘草(炙),烏藥(去木),山藥(薑汁浸炒),附子(炮去皮臍),川芎,乾葛(各一兩),桂心,烏頭(炮去皮尖,各半兩),紅豆(炒),乾薑(炮)橘皮(各三錢)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白朮(各180公克),黃耆(90公克),甘草(炙製後使用)、烏藥(去除木部)、山藥(用薑汁浸泡後炒製)、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臍)、川芎、乾葛(各60公克),桂心、烏頭(炮製後去除皮和尖端,各30公克),紅豆(炒製)、乾薑(炮製)、橘皮(各15公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七分,食前冷服。自汗,加浮麥。

5. 牡蠣散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牡蠣(米泔浸去土,煅取粉),麻黃根黃耆(各一兩)

白話文:

牡蠣(用米湯浸泡去除泥土後,煅燒成粉末) 麻黃根 黃耆(各 1 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一方,為細末,每三錢,水三盞,蔥白三寸,煎一盞半,分三服。

白話文:

上法:將藥材磨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小麥一百多粒,一起煮到八成,將藥渣濾掉,不拘時服用。

另一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三盞,蔥白三寸,煮到剩一盞半,分三次服用。

6. 麥煎散

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肌瘦面黃。

秦艽(二兩),柴胡(去苗,二兩),大鱉甲(二兩,醋煮三五十沸,淨去裙襴,別用醋塗炙黃),乾漆(炒青煙盡),人參茯苓,乾葛,川烏(炮去皮尖,各一兩),玄參(三兩)

白話文:

秦艽(120 克),柴胡(去除根鬚,120 克),大鱉甲(120 克,用醋煮沸 30-50 次,去除裙邊,另用醋塗抹並烤至金黃色),乾漆(炒至冒青煙消失),人參、茯苓、乾葛、川烏(炮製後去除皮和尖,各 60 克),玄參(180 克)

上為末。每服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湯一盞,去麥入藥,煎七分,食後溫服,或臨臥服,如久患後,亦宜服此,以退其勞倦,調理經絡。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水一杯,去除小麥後加入藥材,煎煮至剩餘七分。飯後趁溫熱服用,或在就寢前服用。如果是久病體虛者,也適合服用此藥,以消除疲勞並調理經絡。

桂枝湯,治傷風自汗。(方見傷風門)

卻暑散,治傷暑自汗。(方見傷暑門)

防己黃耆湯,治傷濕自汗。(方見風濕寒門)

7. 止汗溫粉

川芎白芷藁本為末,各一分,入米粉三分,綿裹,撲體上。

白話文:

將川芎、白芷、藁本研磨成粉末,各取一份,加入三分的米粉,用棉布包裹起來,拍拭在身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