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六 (1)
卷之六 (1)
1. 卷之六
2. 敘疫論
夫疫病者,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有寒清時,秋冬亦有暄熱時,一方之內,長幼患狀,率皆相類者,謂之天行是也。若春時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肝,病曰青筋牽;夏時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病曰赤脈㩌;秋時應涼,而熱氣抑之,則責邪在肺,病曰白氣貍;冬時應寒,而暖氣抑之,則責邪在腎,病曰黑骨溫;土無正形,因火而名,故附金木水火而變,病曰黃肉隨。
其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次則一方一鄉,或偏著一家,悉由民庶同業所召,故天地靈祗,假斯不正之氣而責罰。且人命有遭逢,時有否泰,故有偏著一家者。天地既有斯害氣,還以天地所生之物而防備之,命曰賢人知方。
白話文:
關於瘟疫的討論,瘟疫這疾病,在一年四季中都會出現異常的氣候,比如說春夏本應溫暖卻出現寒冷,秋冬本應寒冷卻出現暖和,而且在同一個地方,無論老少,他們的病症都大同小異,我們稱這種情況為天行病。如果春天本應溫暖,卻出現寒冷,那麼病毒源於肝臟,病名叫做青筋牽;夏天應該炎熱,卻出現寒冷,那病毒源於心臟,病名叫做赤脈㩌;秋天應該涼爽,卻出現熱氣,那病毒源於肺部,病名叫做白氣貍;冬天應該寒冷,卻出現暖和,那病毒源於腎臟,病名叫做黑骨溫;土沒有固定的形態,會因火的影響而命名,因此它會隨著金、木、水、火的變化而改變,病名叫做黃肉隨。
這種天行病,嚴重的話會在全國範圍內傳播,較輕的則只在一地或一鄉,或者只集中在一個家庭,這都是因為人們的行為招來的,所以天地的神明,通過這種不正之氣來進行懲罰。再者,人的命運有好有壞,時代也有興衰,因此有些家庭會受到這種疾病的特別影響。既然天地有這種有害的氣息,我們也可以用天地孕育出的東西來防禦,這些懂得如何防禦的人,我們稱之為賢明的醫生。
3. 四季疫證治
病者發熱,腰痛強急,腳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澀澀憎寒復熱,頸中雙筋牽,不得屈伸,項直背強,眼赤黃,欲轉動合目回側,病名青筋牽者,由春三月,其源從厥陰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鬱於腠理,臟腑受厲而生。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故發熱;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故憎寒。
白話文:
病人出現發燒的情況,腰部疼痛且僵硬,雙腳無法伸展,小腿有如要斷裂的感覺,眼前會看到幻覺般的光點。有時會感到眼睛乾澀,畏寒後又轉為發熱,脖子兩側的肌肉緊繃,使頭部無法自由屈伸,脖子僵直,背部也變得僵硬,眼睛呈現紅黃色,想轉動眼睛或是閉上眼睛都會感到困難。這種病症被稱為「青筋牽」,通常在春季的三個月內發生,其源頭是由足厥陰肝經進入足少陽膽經,此時少陽之氣開始升騰,少陰之氣開始衰退,陰陽二氣在肌腠(皮膚和肌肉之間)鬱結,導致臟腑受到侵害而生病。如果腑部虛弱,就會被陰邪所侵襲,所以會發燒;如果臟器實滿,則會被陽毒所損害,因此會畏寒。
這就是所謂的「四季疫證治」中的描述,主要講述春季特定的疾病症狀及其成因。
4. 治青筋牽二方
肝腑臟溫病陰陽毒。膽腑虛,為陰邪所傷,腰脅強急,腳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色蒼蒼者。
柴胡(去苗,五兩),茯苓,梔子仁,半夏(湯洗),大青(各三兩),桂心,竹茹,香豉,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兩盞,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青筋牽,肝腑臟溫病陰陽毒。肝臟實,為陽毒所傷,澀澀惡寒,翕翕發熱,頸外雙筋牽,不得屈伸,項直背強,眼赤黃,轉動則合身回側,色蒼蒼者。
玄參(一兩),細辛(二兩),梔子仁,黃芩,升麻,芒硝(各三兩),石膏(煅,八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兩盞,入車前草三葉、淡竹葉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病者脈促,身顫掉不能禁,或肉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病名赤脈㩌者,以夏三月,其病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榮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發動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厲,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若腑虛,為陰邪所傷,則寒戰;若臟實,為陽毒所侵,則內熱。
白話文:
[治療青筋緊繃的兩種方法]
第一個處方用於治療因肝臟及腑臟溫病,被陰陽毒素影響的情況。當膽腑虛弱時,容易受到陰邪侵害,導致腰部和脅部僵硬,腳部蜷縮無法伸展,小腿有如欲斷裂之感,眼睛視線模糊出現幻象,面色蒼白。所需藥材包括:柴胡(去苗,五兩),茯苓,梔子仁,半夏(用水清洗過),大青(各三兩),桂心,竹茹,香豉,甘草(炙過,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磨碎混合。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加入五片薑,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後,去掉殘渣,在空腹時溫服。
第二個處方適用於肝臟實熱,被陽毒傷害的情況,患者會感到寒冷且皮膚發燒,頸部兩側的筋緊繃,無法自由彎曲,背部僵直,眼睛紅且泛黃,轉動時全身會跟著轉側,面色蒼白。所需藥材包括:玄參(一兩),細辛(二兩),梔子仁,黃芩,升麻,芒硝(各三兩),石膏(煅燒過,八兩)。將以上藥材磨碎混合。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車前草葉、七片淡竹葉,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後,去掉殘渣,在空腹時服用。
對於脈搏快速,身體顫抖無法控制,或者皮膚熱,口乾舌破,咽喉堵塞聲音嘶啞,被稱為「赤脈㩌」的疾病,通常在夏季由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引起,導致經絡不通,皮肉疼痛。當太陽之氣激發少陰的邪氣,就會造成嚴重的病狀,臟腑隨即遭受夏季疫情影響。如果腑臟虛弱,易受陰邪侵害,會產生寒戰;如果臟器實熱,被陽毒侵犯,則會內熱。
5. 治赤脈㩌
心腑臟溫病陰陽毒。心臟實,則為陽毒所傷,內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色焦赤者。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車前子(炮),梔子仁,黃芩,升麻,寒水石(煅),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兩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病者頭重頸直,皮肉強痹;或蘊而結核,起於喉頸之側,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上散入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不相斷離,病名黃肉隨。以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從太陽陽明相格,寒濕不調,關節格滯。若腑虛,則皮肉強痹;若臟實,則布毒熱於皮膚。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一種稱為「赤脈㩌」的病症,此症與心臟及腑臟的溫病、陰陽毒有關。如果心臟功能過盛,會受到陽毒侵害,導致身體內部發熱,口乾舌燥、舌頭破損,咽喉堵塞、聲音沙啞,臉色呈現焦紅的現象。
藥方成分包含: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車前子(炒過)、梔子仁、黃芩、升麻、寒水石(煅燒過)、甘草(炙過),所有材料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濾掉渣滓,在飯前服用。
患者可能會有頭部沉重、頸部僵硬,皮膚肌肉強硬麻木的症狀;或者在喉嚨和頸部一側形成結節,熱毒擴散到皮膚和肌肉間,向上散佈至髮際,向下延伸到顴骨附近,隱隱發熱,且這種情況持續不斷,這種病被命名為「黃肉隨」。這種病在四季中的每個季節的第十八個戊己日特別容易發生,病因是太陽經絡和陽明經絡相互幹擾,加上寒濕失調,關節運行不順暢。如果腑臟虛弱,就會導致皮膚肌肉強硬麻木;若是臟器功能過盛,就會在皮膚散播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