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8)
卷之九 (8)
1. 狂證論
夫三陽並三陰,則陽虛而陰實,故癲;三陰並三陽,則陰虛而陽實,故狂。論曰:陽入陰,其病靜;陰入陽,其病怒,怒則狂矣。病者發狂不食,棄衣奔走,或自稱神聖,登高笑歌,逾牆上屋,所至之處,非人所能,罵詈妄言,不避親屬,病名狂。多因陽氣暴折,蓄怒不決之所致。故《經》曰:陽明常動,太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為大疾。此其候也。
白話文:
當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同時出現問題時,陽氣會虛弱而陰氣會充盛,因此會導致癲癇。反之,當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同時出現問題時,陰氣會虛弱而陽氣會充盛,因此會導致狂躁。醫書中記載:陽氣進入陰經,則病症會表現為安靜;陰氣進入陽經,則病症會表現為憤怒,憤怒則會導致狂躁。
得了這種病的人會發狂不進食,脫掉衣服亂跑,有的自稱是神仙,爬到高處唱歌,翻牆上屋,他們去的那些地方不是普通人能去的,還會辱罵和說胡話,不顧親屬。這種病叫做狂躁。大多數是因為陽氣突然受損,壓抑的怒氣無法發洩所導致的。因此《傷寒論》中說:陽明經經常活動,太陽經和少陽經不活動,本該不動卻動了就會導致大病。這就是這種病的徵兆。
2. 鎮心丹
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自汗,心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亡魂失魄,狀若神靈所憑。及治男子遺泄,女子帶下。
光明辰砂(研),白礬(煅汁盡,各等分)
白話文:
用於治療心氣虛弱,表現為驚恐不安、自發性出汗、心煩意亂、氣短、情緒喜怒哀樂異常,自己卻沒有感覺,精神恍惚,好像被神靈附體一樣。同時也能治療男性遺精和女性白帶過多。
上為末,水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煎人參湯下,食後服。
白話文:
研成細末,用水製成藥丸,每個約雞蛋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煎好的人參湯送服,在進餐後服用。
3. 大補心丹
治憂思惡慮過多,致神志不寧,魂魄失守,虛陽外泄,則自汗嘔吐,瀉利頻數,諸陰不生,則語言重複,忪悸眩暈。兼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羸瘦困乏;及婦人胎前產後,悉能主之。常服安心神,調血脈,鎮驚補心。
白話文:
用於治療憂思過度,導致精神不安、魂魄難安、陽氣外泄,從而出現自汗、嘔吐、腹瀉頻繁,陰氣不足,言語重複,心悸頭暈。
同時適用於大病後虛弱煩躁、失眠、體弱乏力;以及婦女懷孕前、生產後的身體調理。
長期服用可以安神定志、調理氣血、鎮靜補心。
黃耆(蜜炙),茯神,人參,酸棗仁(炒),熟地黃(各一兩),遠志(去心炒),五味子,柏子仁(各半兩,別研)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過),茯神,人參,酸棗仁(炒過),熟地黃(各 1 兩),遠志(去心後炒過),五味子,柏子仁(各 0.5 兩,研磨成細粉)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溫酒任下。盜汗不止,麥麩湯下;亂夢失精,人參龍骨湯下;卒暴心痛,乳香湯下;肌熱虛煩,麥門冬湯下;吐血,人參卷柏湯下;大便下血,當歸地榆湯下;小便尿血,赤茯苓湯下;中風不語,薄荷牛黃湯下;風癇涎潮,防風湯下。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製成像梧桐子一樣大的蜜丸,用辰砂覆蓋。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或溫酒送服。
盜汗不止,用麥麩湯送服。 亂夢失精,用人參龍骨湯送服。 突然劇烈心痛,用乳香湯送服。 肌熱虛煩,用麥門冬湯送服。 吐血,用人參卷柏湯送服。 大便下血,用當歸地榆湯送服。 小便尿血,用赤茯苓湯送服。 中風不語,用薄荷牛黃湯送服。 風癇涎潮,用防風湯送服。
礬丹,亦治狂。(方見癲癇門)
凡傷寒陽毒,及蓄瘀血,皆發狂,各見本門。
白話文:
礬丹,也可以治療精神失常。(方劑可見於癲狂的章節)
凡是傷寒伴有熱毒,以及體內有瘀血積聚的情況,都會導致精神失常,具體的治療方法可見相關章節。
4. 九痛敘論
夫心痛者,在方論則曰九痛,《內經》則曰舉痛,一曰卒痛。種種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總而言之曰心痛,其實非心痛也。若真心痛,則手足青至節,若甚,夕發晝死,晝發夕死,不在治療之數。方中所載者,乃心主包絡經也。
白話文:
所謂的心痛,在方劑論述中稱為「九痛」,在《內經》中又稱「舉痛」、「卒痛」,名稱不一。因為這些疼痛都位於中脘,所以總稱為心痛,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心臟疼痛。如果真痛,則患者的手腳會發青到關節,若情況嚴重,晚上發作就可能在白天去世,白天發作就可能在晚上去世,這類情況不屬於治療的範疇。醫方中記載的心痛,實際上是指心主包絡經的疼痛。
若十二經絡外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屬外所因;若五臟內動,汨以七情,則其氣痞結,聚於中脘,氣與血搏,發為疼痛,屬內所因;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隔於中,食飲遁疰,變亂腸胃,發為疼痛,屬不內外因。治之當詳分三因,通中解散,破積潰堅,隨其所因,無使混濫,依經具錄諸證,以備治法云爾。
白話文:
如果十二經絡受到六種外邪侵襲,就會導致經氣不通暢,鬱積在中焦,經氣與外邪相爭,就會引起疼痛,這是外因導致的;如果五臟內部發生變化,受到七情所困擾,就會導致經氣凝聚,聚集在中脘,經氣與血液搏擊,也會引起疼痛,這是內因導致的;飲食勞逸,觸犯了不能觸犯的事物,導致臟腑之氣失調,痞氣隔結在中,食物和飲料難以消化,腸胃功能紊亂,也會引起疼痛,這是既不屬於內因也不屬於外因的。治療時,必須仔細區分這三種原因,通調中焦,去除積聚,軟堅潰堅,根據不同的原因,不能混淆不清。按照經絡,詳細記載各種證狀,以便根據病症進行治療。
5. 外所因心痛證治
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心主心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咽乾,目黃赤,脅滿。足太陰心痛,腹脹滿,澀澀然大便不利,膈閉咽塞。手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遺失無度,胸滿煩心。足少陰心痛,煩劇面黑,心懸若飢,胸滿,腰脊痛。背輸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諸腑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諸俞、諸腑涉邪所致病,屬外所因。
白話文:
足厥陰經心痛
兩旁肋骨疼痛,牽扯小腹和大腿內側疼痛。
手心主經心痛
疼痛貫穿到背部,心煩意亂,手心發熱,咽喉乾燥,眼睛發黃發紅,肋骨部位疼痛。
足太陰經心痛
腹部脹滿,大便祕結不通暢,胸膈悶塞,咽喉堵塞。
手太陰經心痛
呼吸短促,氣息不足,心臟附近隱隱作痛,大小便失禁,胸口飽脹,精神煩躁。
足少陰經心痛
煩躁劇烈,臉色發黑,心懸空像飢餓一樣,胸口飽脹,腰脊疼痛。
背部諸經相通引起心痛
心臟和背部相連相引,心臟疼痛會牽扯到背部,背部疼痛也會影響心臟。
6. 內所因心痛證治
肝心痛者,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脾心痛者,如針錐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從心間起,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腎心痛者,與背相引,善瘛,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胃心痛者,腹脹滿,不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屬內所因。
白話文:
肝臟疼痛的人,面色蒼白如死灰,整天無法喘息。心臟疼痛的人,手腳青紫直到關節,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脾臟疼痛的人,感覺像針錐刺入心腹,氣息鬱結脹滿。肺臟疼痛的人,疼痛從心窩開始,動作時疼痛加劇,面色不變。腎臟疼痛的人,疼痛連帶到後背,容易抽筋,感覺像有東西從後面觸碰心臟,身體彎曲駝背。胃臟疼痛的人,腹部脹滿,吃不下東西,吃了也消化不了。這些疼痛都是因為臟器氣血不調,情緒過度喜怒憂鬱導致,屬於內在發生的疾病。
7. 不內外因心痛證
久積心腹痛者,以飲啖生冷果實,中寒不能消散,結而為積,甚則數日不能食,便出乾血,吐利不定,皆由積物客於腸胃之間,遇食還發,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腹熱涎出,病屬不內外因。方證中所謂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注,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冷屬外所因,余皆屬不內外。更有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
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
白話文:
長期積聚在心腹的疼痛,是由於吃了生冷的水果,導致寒氣侵入體內無法消散,結塊成積,嚴重的會好幾天無法進食,大便排出乾血,嘔吐腹瀉不固定,這些都是由於積物留在腸胃之間,遇到食物時又會發作,稱為積心痛。如果是臟寒產生蛔蟲導致心痛的,心腹中間疼痛,發作時腫脹聚集,時而上時而下,疼痛有間歇,腹部發熱流口水,這種疾病既不屬於內因也不屬於外因。配方中的九種心痛,即:飲、食、風、冷、熱、悸、蟲、注、去來痛,除了風熱冷屬於外因之外,其他都既不屬於內因也不屬於外因。此外,女性惡血侵入心脾經,發作時疼痛,比其他疼痛更加劇烈。
8. 蜜附湯
治心腹疼痛,或吐或泄,狀如霍亂。及療冒涉濕寒,賊風入腹,拘急切痛。
白話文:
治療心腹疼痛,有時嘔吐有時腹瀉,症狀像霍亂。以及治療因受溼寒侵襲,邪風入腹導致的緊縮劇痛。
附子(生去皮臍,切作四片,以白蜜煎令附子變色,以湯洗去蜜,切,半兩),桂心,芍藥(各三分),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附子(生的,去除外皮和肚臍,切成四塊,用白蜜煎煮至附子變色,用湯水洗去蜂蜜,切成藥材,半兩),桂心、芍藥(各三分),甘草(經過烘焙,四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結,入白蜜半匙,同煎。
白話文:
上為散劑,每次服用四錢,配一盞水,加上五片生薑和兩枚大棗,煎煮至液體剩三分之七,去掉渣滓,在飯前服用。如果大便乾結,可以加入半匙蜂蜜一起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