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5)
卷之九 (5)
1. 折傷吐血證治
病者因墜閃肭,致傷五臟,損裂出血,停留中脘,臟熱則吐鮮血,臟寒則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內傷。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病人因為跌落、扭傷或挫傷,導致內臟受傷,組織損傷出血,血液滯留在上腹部區域。如果臟腑有熱氣,就會吐出鮮紅的血液;若是臟腑偏寒,吐出的血會像豆羹汁一樣,呈現凝固的暗紅色,這種情況被稱為內傷。對於這類病症,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2. 加味芎藭湯
治打撲傷損,敗血流入胃脘,嘔吐黑血,或如豆羹汁。
川芎,當歸,白芍藥,百合(水浸半日),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外力撞擊造成的身體損傷,有瘀血流入胃部,導致嘔吐出黑色血液,或者嘔吐物質狀似豆羹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川芎、當歸、白芍藥、事先用水浸泡半天的百合、以及荊芥穗(這些藥材需準備相同份量)。
以上藥材應先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粉,加入一碗水與半碗酒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的份量,然後濾掉殘渣,無需拘泥於特定時間,隨時可服用。
3. 折傷瘀血證治
病者有所墜墮,惡血留內,或因大怒,汗血洴溫,停蓄不散,兩脅疼痛,腳善瘈,骨節時腫,氣上不下,皆由瘀血在內。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病人可能因為從高處跌落,導致體內有瘀血滯留,或者因為極度生氣,使得血液運行異常,熱血在體內聚集無法散去,造成兩側肋骨區域疼痛,腳部容易抽筋,關節時常出現腫脹,有氣悶感且氣息不順暢,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所致。對於這類病情,各有其相應的治療方法。
4. 雞鳴散
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血瘀凝積,氣絕欲死;並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並以此藥利去瘀血即愈。此藥推陳致新,治折傷神效。
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
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碗裂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急掰口開,以熱小便灌之。
白話文:
[雞鳴散]適用於從高處墜落,或是被木頭、石頭等重物壓傷的情況。無論是何種外傷導致的血液淤積,氣息微弱瀕臨死亡;或是長時間血液淤積造成的煩躁與劇烈疼痛,甚至痛到無法出聲呼喊,都可以用這個藥來排出淤血,服用後就會好轉。此藥能促進新陳代謝,對骨折傷害有神奇療效。
藥方成分:熟大黃(一兩,需用酒蒸過)、杏仁(三十七粒,需去皮尖)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一碗酒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然後倒掉藥渣,最好在雞鳴時分服用。第二天就會排出淤血,病痛即可緩解;如果患者因傷勢嚴重,已無法說話,來不及準備藥物,可以立即掰開患者的嘴,灌入熱的小便,以維持生命。
5. 病餘瘀血證治
病者或因發汗不徹,及吐衄不盡,瘀蓄在內,使人面黃唇白,大便黑,腳弱氣喘,甚則狂悶,皆瘀血所致。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病人可能因為發汗不完全,或是嘔血、鼻血未流乾淨,導致血液凝結瘀積於體內。這樣的狀況會讓人出現臉色泛黃、嘴脣蒼白、大便顏色變黑,甚至腳部無力與呼吸困難的症狀,嚴重時還可能產生精神錯亂的現象,這些都是由體內瘀血所引發的。對於不同的病情,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6.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內蓄為瘀血;及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黃,大便黑。
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為無熱,但依方,不須加也。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和溫病,當應該出汗時卻未能出汗,導致血液在體內凝結成瘀血;以及鼻出血或嘔血未能完全排出,殘餘的血液滯留在體內,造成臉色發黃,大便呈黑色的情況。
藥材包括: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如果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情況,可加入大黃二兩和黃芩三兩。若患者的脈搏雖大但跳動緩慢,腹部並無脹滿感,但自己感覺脹滿,這表明體內無過多的熱氣,這種情況下只需按照原方配藥,不必額外添加其他藥材。
7. 汗血證治
病者汗出正赤汙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婦人產蓐,多有此證。
白話文:
病人出汗的顏色是鮮紅色的,會染紅衣服,這種情況被稱為「汗血」症狀。這通常是由過度高興導致心臟受損所引起的,因為開心時氣會散開,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異常。在產後的婦女中,這種症狀是比較常見的。
8. 葎草汁
治產婦大喜,汗出汙衣赤色;及膏淋尿血。
葎草(不拘多少)
上搗取汁二升,醋二合和。空腹飲一杯;或濃煮汁飲。亦治淋瀝尿血。
白話文:
【葎草汁】
主治:產婦因過度高興,導致大量出汗,汗液染紅衣物;以及治療膏淋(小便混濁如米泔)與尿血癥狀。
使用材料:葎草(用量不限)
製作方法:將葎草搗碎,取其汁兩升,再加入兩合醋混合。於空腹時飲用一杯;或者將汁液濃縮煮沸後飲用。此方同樣適用於治療尿血和頻繁小便且帶血的情況。
9. 便血證治
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凝停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故曰便血。
白話文:
患者在排大便時出血,血色可能清澈也可能混濁,可能是鮮紅色也可能呈黑色,有的在排便前出現,有的在排便後出現,有的則是和糞便一起排出,這是由於身體內部或外部受到某些傷害,導致血液在胃部凝結停留,隨著氣流往下通行,屬於不正常的出血現象,因此稱之為「便血」。
10. 伏龍肝湯
治先便後血,謂之遠血。兼治吐衄。
伏龍肝(半斤),甘草(炙),白朮,阿膠,乾地黃(《千金》作乾薑),黃芩(各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一法,有附子三兩炮入。
白話文:
【伏龍肝湯】
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遠血。此外,也能治療嘔吐與鼻血。
所需藥材包括:伏龍肝(約250公克)、炙甘草、白朮、阿膠、乾地黃(在《千金》一書中記載為乾薑)、黃芩(以上四種各約90公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約15公克,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下約七分滿,濾掉殘渣,在空腹時溫熱服用。另有一種做法是,加入炮製過的附子約90公克一同煎煮。
11. 當歸赤小豆散
治先血而後便,謂之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一法熬令拆),當歸(一兩)
上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白話文:
使用赤小豆(五兩,先浸泡使其發芽,然後曬乾。另有一種做法是炒至爆裂),以及當歸(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方寸匕的藥粉,以漿水送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
12. 風痢下血證治
病者因風停於膚腠,乘虛入腸胃,風動血,故便清血,或下瘀血,注下無度,名曰風利。古方以此為蠱痢,非也。
白話文:
病人因為風邪停留在肌膚之間,趁虛侵入腸胃,風邪擾動血液,因此排出鮮紅的血便,或者排泄出陳舊的瘀血,且排泄無法控制,這種情況被稱作風痢。在古時候的醫方中,常將此症誤認為是蟲痢,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13.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白茯苓,芎藭,桂心,當歸,白芍藥,白朮
上等分,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空心稍熱服。
白話文:
[胃風湯]
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因風寒乘虛侵入腸胃所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引起持續性腹瀉;以及因腸胃濕毒導致排泄物如同豆汁,或者排出瘀血,且這種情況日夜不停。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白茯苓、芎藭、桂心、當歸、白芍藥、白朮。
將以上藥材等量配比,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並加入一百餘粒粟米,一同煎煮至剩七分,過濾掉藥渣後,在空腹時趁微熱飲用。
14. 料簡
夫便血,有腸痔、蠱毒、熱痢、酒痢、血枯、肺痿等,別有門類,其如風痢,亦當在痢門,以純下清血,故附於此,不可不知。
白話文:
關於便血的情況,可能的原因包括了痔瘡、寄生蟲中毒、熱性腹瀉、酒精性腹瀉、血液疾病、肺部萎縮等,這些都有各自不同的分類。另外,像風濕性腹瀉,雖然通常應該歸類在腹瀉的範疇內,但因為它會導致純淨的血液直接排出,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將其列出來討論。這點是需要了解的。
15. 尿血證治
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腎氣結所致,或因憂勞,房室過度,此乃得之虛寒。故《養生》云:不可專以血得熱為淖溢為說,二者皆致尿血,與淋不同,以其不痛,故屬尿血,痛則當在血淋門。
白話文:
患者在小便時出現血尿的情況,多半是因為心臟和腎臟的氣機鬱結所導致,也可能由於過度憂慮勞累,或是性生活過度,這都是屬於虛弱且體質偏寒的症狀。因此,根據《養生》一書所述:不能單純認為血尿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所導致,其實兩種情況,無論是氣機鬱結還是體質虛寒,都可能引發尿血。這種情況和淋病不同,因為尿血的患者在排尿時並無痛感,所以歸類為尿血。若排尿時伴有疼痛,那就應歸類在血淋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