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4)

1. 五苓散

治伏暑飲熱,暑氣流入經絡,壅溢發衄;或胃氣虛,血滲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許。(方見傷暑門。治衄則以茆花煎湯下,屢用得效)

白話文:

治療因中暑飲用熱飲所致的鼻出血。暑氣進入經絡,壅塞而發出鼻血;或者胃氣虛弱,血液滲入胃中,停留不散,吐出一至兩升左右。(具體治療方法請參閱傷暑篇。治療鼻出血可用馬齒莧煎湯服用,屢次使用有效)

2. 除濕湯

治冒雨著濕,鬱於經絡,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濕著經絡,血流入胃,胃滿吐血。

茯苓乾薑(各四兩),甘草(炙),白朮(各二錢)

白話文:

茯苓:四兩 乾薑:四兩 甘草(烤過的):二錢 白朮:二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大盞,煎六分,去滓服。加川芎二錢。最止浴室中發衄。

白話文:

這是一種服用方式為研磨成散劑的藥物。每次服用四錢,加一大杯水,煎煮到剩六分,濾掉藥渣後服用。加入二錢川芎效果最佳。這種藥可以有效止住浴室中因流鼻血而造成的鼻血流不止。

3. 內因衄血證治

病者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蓄聚不已,停留胸間,隨氣上溢,入清氣道中,發為鼻衄,名五臟衄。

白話文:

情緒過度激動,會導致肝臟受損;長期憂慮,會傷害肺部;胡思亂想,會損傷脾臟;意志消沉,會傷害腎臟;突發性極度喜悅,會傷害心臟。這些情緒激動都會導致血液流動不暢,在體內蓄積,停留在胸腔,隨著氣血向上運行,進入鼻腔氣道,於是發生流鼻血的現象,稱為五臟衄。

4. 止衄散

治氣鬱發衄無比神方。

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藥(各三錢),當歸,生乾地黃阿膠(炙,各三錢)

白話文:

中藥成份:

  • 黃耆:6 錢
  • 赤茯苓:3 錢
  • 白芍藥:3 錢
  • 當歸:3 錢
  • 生乾地黃:3 錢
  • 阿膠:經過炙的,3 錢

上為細末。煎黃耆湯調下二錢匕,未知再作。

5. 不內外因證治

病者飲酒過多,及啖炙爆五辛熱食,動於血,血隨氣溢,發為鼻衄,名酒食衄;或墮車馬,打撲傷損,致血淖溢,發為鼻衄,名折傷衄。

白話文:

病人過度飲酒,或食用炙烤爆炒的辛辣熱性食物,會導致血液流動加快,血液隨著氣血流溢,而發為鼻出血,稱為「酒食衄」;或從車馬跌落、遭受毆打或外傷,導致血液外溢,而發為鼻出血,稱為「折傷衄」。

6. 加味理中丸

治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動血,發為鼻衄。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炮),乾葛,川芎(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甘草(烤過的)、乾薑(炮製過的)、乾葛、川芎(各取等份)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7.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瘡,打撲傷損,貓犬咬傷,並於傷處糝敷;或內損血入臟腑,壅溢作衄;及婦人產後,敗血不散。

花蕊石(細研,一斤),上色硫黃(研細,四兩)

上二味,拌勻入藏瓶中,以紙筋搗黃泥固濟,候乾,焙令熱透,以磚藉,用白炭一秤,頂上發火燒灰盡,候冷,取出再研極細。諸臟傷,及婦人產後瘀血不行,並用童子小便溫酒調一二錢匕,取瘀血即效。

白話文:

上面兩種材料,混合均勻後放入陶瓶中,用紙筋將黃泥搗實,使其固結。等泥幹後,將陶瓶放在磚頭上,用一秤重的白炭在上面點火燒成灰。等冷卻後,取出材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凡是內臟損傷或婦女產後淤血不流通的情況,都可以用童子小便溫酒調和一到二錢的藥末服下,即可有效去除淤血。

8. 白芨散

治鼻衄立效。

白芨(不拘多少)

上為末。冷水調,用紙花貼鼻𮃹中。一法,用黃膠湯令軟,貼鼻𮃹中。

9. 三因吐血證治

病者諸血積聚,合發為衄,而清氣道閉,濁道湧溢,停留胸胃中,因即滿悶,吐出數斗至於一石者,名曰內衄;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及飲食房勞,墜墮傷損,致榮血留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

白話文:

病人體內各種血液積聚,同時發作形成鼻血,而清氣流通的管道閉塞,濁氣流通的管道湧出,停留於胸腔和胃中,因此感到胸悶難受,吐出來可以多達數鬥到一石,這就是所謂的內出血;或者由於外在的四種邪氣傷害了身體,內在的七種情緒波動,以及飲食房事過度,墜落、傷損等原因,導致榮血停留在膈肌之間,滿了就吐出來,世俗稱為妄行。

桂枝栝蔞根湯,治傷風吐血。(方見外因衄血證治)

五苓散,治傷暑吐血。(方見外因衄血證治)

除濕湯,治傷濕吐血。(方見外因衄血證治)

10. 金屑丹

治三因吐血;及衄血下血,一切血溢妄行。

葉子雌黃

上一味,為粗末,入棗肉內,線系定,滿著湯煮,用黑錫對雌黃斤兩,熔作汁,傾入湯,煮一日,添湯候冷,取出雌黃洗淨,乾研為細末,卻以煮藥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黑錫煎湯下。

白話文:

上一種藥,為粗大的藥材,放入棗肉內,用線綁緊,浸入湯中煮沸,使用等量的黑錫和雌黃,熔化成液體,倒入湯中,煮一天,加湯直至冷卻後,取出雌黃洗淨、晾乾,研磨成細末,再與煮過的棗肉混合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至七丸,用黑錫煎煮的湯服用。

11. 傷胃吐血證治

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物與氣上衝蹙胃口決裂,所傷吐出,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

白話文:

病人因為飲食過量而傷了胃;或胃功能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導致翻胃嘔吐,食物和氣體上衝,胃口破碎,受傷部位吐出,鮮血的顏色,心腹絞痛,冷汗直流,這種情況稱為「傷胃吐血」。

12. 理中湯

能止傷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方證廣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證,學者當自知之。

人參白朮甘草(炙),白姜(炮,各等分)

白話文:

人蔘、白朮、甘草(炙制)、炮姜(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或只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方見《養生必用》。

白話文:

上方的用藥如上所示,可以作為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之一,去渣後服用,不必拘泥於特定時間;或者只煮乾薑和甘草,再將湯水喝下,也非常有效。具體方劑詳見《養生必用》。

13. 肺疽吐血證治

病者因飲啖辛熱,熱燥傷肺,血得熱則溢,因作嘔吐,出血一合或半升許,名曰肺疽。傷於腑,則屬胃;傷於臟,則屬肺。

白話文:

患者因飲用辛辣熱的食物,導致熱氣乾燥損傷肺部,血液因熱量而溢出,產生嘔吐,出血約半杯左右,稱之為肺疽。如果損傷的是胃腑,則歸類為胃病;如果損傷的是臟腑,則歸類為肺病。

上以此分,不可不究。

14. 二灰散

治肺疽吐血並妄行。

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